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中,笔者就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生活为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课标指出:“必须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具体的道德认知。因此,品德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教学“我爱我的同学”一课时,首先我播放自己制作的孩子们从开学以来一起学习、生活、游戏的照片剪辑视频,让学生回顾与同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引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然后我用了班里一个同学身体不舒服、呕吐,其他同学如何照顾他、为他打扫脏物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如何关爱同学进行讨论并思考:①如果同学忘记带笔来上学了,我会怎么做?②如果同学心里不高兴、不开心,我会怎么做?③如果同学犯错误了,我会怎么做?最后,全班折一只小纸鹤送给自己最想感谢的同学。本课例的教学内容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更加亲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美好友谊,更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关爱同学。
二、自主为魂——学习方式自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生成、道德品质形成、行为习惯养成,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主发展的能动性。
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学生自觉体验的学习机会。品德课如果不进行实践体验,只通过讲授课本知识、传递思想认知,是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的。陶行知先生曾积极提倡“教学做合一”。课堂上,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和行为反思,从而自觉内化道德规范。例如教学《温暖的家》前,安排“摸摸爸爸妈妈的手”“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切身感受了父母工作的辛劳和为温暖家庭的付出,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感人至深。课后又进行了延伸体验,开展了“感恩父母我行动”的活动,全面达成了这一课的目标任务。
三、活动为体——教学形式活动化
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品德课的教学形式要“活动化”。教师应采取儿童直接参与的形式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在设计《我爱大自然》一课时,将教材内容设计成“动手制作活动”和“作品展示活动”。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再组织全班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出自学生自主的发展。每位教师要打破固有条框,给学生开放的自由,鼓励他们自发、主动地学习。
以学生的生活为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学生才能从课堂走向生活。以自主学习为品德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自觉内化道德规范。以活动为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东周小学)
一、生活为源——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课标指出:“必须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具体的道德认知。因此,品德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教学“我爱我的同学”一课时,首先我播放自己制作的孩子们从开学以来一起学习、生活、游戏的照片剪辑视频,让学生回顾与同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引发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然后我用了班里一个同学身体不舒服、呕吐,其他同学如何照顾他、为他打扫脏物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如何关爱同学进行讨论并思考:①如果同学忘记带笔来上学了,我会怎么做?②如果同学心里不高兴、不开心,我会怎么做?③如果同学犯错误了,我会怎么做?最后,全班折一只小纸鹤送给自己最想感谢的同学。本课例的教学内容都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更加亲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美好友谊,更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关爱同学。
二、自主为魂——学习方式自主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生成、道德品质形成、行为习惯养成,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主发展的能动性。
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学生自觉体验的学习机会。品德课如果不进行实践体验,只通过讲授课本知识、传递思想认知,是不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的。陶行知先生曾积极提倡“教学做合一”。课堂上,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和行为反思,从而自觉内化道德规范。例如教学《温暖的家》前,安排“摸摸爸爸妈妈的手”“跟爸爸妈妈上一天班”“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因为有了生活体验,切身感受了父母工作的辛劳和为温暖家庭的付出,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交流感人至深。课后又进行了延伸体验,开展了“感恩父母我行动”的活动,全面达成了这一课的目标任务。
三、活动为体——教学形式活动化
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品德课的教学形式要“活动化”。教师应采取儿童直接参与的形式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考,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例如,在设计《我爱大自然》一课时,将教材内容设计成“动手制作活动”和“作品展示活动”。课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再组织全班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出自学生自主的发展。每位教师要打破固有条框,给学生开放的自由,鼓励他们自发、主动地学习。
以学生的生活为源,让生活走进课堂,学生才能从课堂走向生活。以自主学习为品德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自觉内化道德规范。以活动为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东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