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高校师生而言,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较为模糊,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从上海近五年中考完全式命题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其题目结构多为短语或短句。本文将依据上海市近五年中考作文题目,通过汉语语法知识解析如何准确审题,快速确立写作思路,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帮助他们爱上语文、感受语文,为助推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汉语语法;审题方法;中考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83-03
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是模糊的,之所以说模糊是因为语法一直被淡化,大多数学生处于汉语语言环境之中,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语言的输入并不等同于输出,对文字的理解力并不等同于对话能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的程度从多方面影响语文学习,比如扩句、缩句需要清楚地知道句子成分,修改病句更需要掌握语法知识。在命题作文中,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审题这一环节,作文的内容不仅仅是围绕着题目的表面意思,更需要准确把握命题者出题目的。上海近五年中考题目均以完全式命题作文形式呈现,只给出作文题目以及写作要求,题目结构多为短语或短句,这些题目呈现的趋势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解析。本文将依据上海市近五年中考作文题目,通过汉语语法知识解析如何准确审题,快速确立写作思路。
一、命题作文审题的重要性
在上海,中考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高于高考。自语文成绩分值提升至150分,便出现了一种“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趋势,家长和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都大幅度提升,专项补充语文知识的课程也层出不穷,这些课程多以迅速提升作文分值为吸引点。分析中考语文试卷构成,古诗文类共三大题共计40分,现代文阅读两大题,共计38分,综合运用12分,作文却有60分。作文所占分值之大,不仅可见其重要性,也反映了作文考查的范围之广。
上海近几年作文的命题形式是全命题作文,这种命题方法表面上看似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范围,很难跑题,但题目中所暗含的深意却是命题者真正要考查的内容,学生能否通过题目明确其深意是作文立意的关键,也是作文是否优秀的关键。参照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评分从中心与材料、语言、思路与结构三个大方面进行考核。细析评分标准,一篇A类作文在中心与材料一栏中体现为文章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有新意,仅这一项就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定题目中心词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其中A类切合题意得分25-22分、E类偏离题意则10-0分,审题是作为第一步,准确快速把握题意是构思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下笔千文、离题万里”的问题一旦出现在考试中则仅作文一项就可以相差几十分 [1-2]。
二、掌握必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通过汉语语法知识进行审题的前提是学生要熟悉汉语的语法体系。本文所提及的语法是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上海中考作文以命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题意理解能力。如2020年题目《有一种甜》,2019年《这事,真带劲》,2018年《真的不容易》,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以近五年的题目来看,文章题目以短语发现句子呈现。这说明学生需掌握基础的句法成分、短语结构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
本文依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六版对句法成分的划分 [3],学生如要准确把握文章的“题眼”即中心词,首先需先清楚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要明白这些成分的作用,如状语可以分为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分别对中心词进行限定或描写作用,补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对中心与进行补充说明,通过状语和补语都能够使学生在写作时获得更多的细节,达到创新效果。
如“年轻的人们要担负起祖国的重任”这个句子中,“年轻”是定语,“学生”是主语,“担负”是谓语,“要”是状语,“起”是补语,“重任”是宾语。通过定语我们可以确定“人们”的年龄,通过补语“起”可以看出“担负”的时间点是从现在开始,逐步发展的一个过程。
学生学会识别中心词和修饰词,中心词是文章的“题眼”,而修饰词就是对中心词的限定,这样做有效地缩小了立意的范围,可帮助学生在考场上快速确定写作思路。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也是建立在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如“这事真带劲。”就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句。
目前虽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呈现“语法淡化”的现象,但“语法淡化”并非放弃语法知识、不再考查汉语语法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包含着词法、句法以及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这在写作和阅读中也是必考项 [4]。因此,必备的语法知识是不可少的。
以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为参照,作文题目所要求的语法知识是较为基础的,大多是对短语的结构分辨,是中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和吸收的语法知识。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语法能力。教师应对语言规律之一的语法及相关教学活动深入探究,不盲目地赞成或批评 [5]。
三、通过现代汉语语法准确快速审题的方法
下文就上海2016—2020这五年的作文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展示如何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准确快速审题。
2020年中考作文题目《有一种甜》。首先需确定“有一种甜”的结构为动宾短语,然后进行此类划分,“有”作为动词,与“无”相对,表示存在,说明题目中的“甜”可以是一个本身就存在的状态,也可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种”作为数量词,限定了数量,“甜”必须是一种甜,而不是两种三种类型。
受三段式构思写作的影响,学生可以写一种甜的三种体现,但写作时全文应该围绕一个主题。“甜”作为文章的中心词,与“苦”相对。“甜”可以是味觉,可以是内心感受的隐喻,可以是一段话语,也可以是苦尽甘来的快乐等等。每个学生对“甜”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一旦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题目便可以快速确定自己的作文立意。 2019年中考作文题目《这事,真带劲》,与2020年作文题目短语形式不同,2019年命题是一句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首先,确立词类。“这”作为指示代词,这要求要具体写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让考生难以忘怀的。“带劲”作为形容词,多用于口语中,意思为“来劲、不一般”,形容对这件事情的评价。
而“事”作为文章的“题眼”就受限于“这”和“带劲”,可理解为需要考生写一件贴近生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且这件事的过程要写具体,作文最终需反映一种主题,比如经历这件事情之后的感受。
2019年作文的思路和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相似,都是一种对自己认知的打破,都需要描述一件给自己带来新体验的亲身经历,且要写出真挚感受。
2018年中考作文题目《真的不容易》,“不容易”作为文章的“题眼”,是一种亲身感受,说明文章需体现真实的心理感受,发出“不容易”这种感受的主体是“我”,是“我”通过坚持、努力攻克了困难之后发出的感叹。这次中考题目看似平实,容易理解,但却不容易下笔。文章不仅考查了学生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奇特之处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对隐形结构的理解,“不容易”对应“容易”,因此要突出对比,“不容易”需要有参照,相比什么事情感受到“不容易”,没有对比就不能凸显其困难,“真的”修饰“不容易”,再次强调了“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艰难曲折,再次提示考生要有对比。
2017年中考作文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题目中“种子”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命题者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内心层面,可以是一个期许,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等。“就这样”可以提问“怎样”,这是学生要着重思考的部分,这说明在写作中应该反映“埋下一颗种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样做之后产生了什么结果。数量词“一颗”限定了“种子”的数量,要注意文章只需要描述一件事情。一篇文章的构成就显现出来,即描写“一颗种子”指代什么,加上埋下一颗种子的过程以及这颗“种子”带给“我”什么教训或者启示。
2016年中考作文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这次题目是上海中考命题的一次创新,令人眼前一亮,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给出的命题。在学生生活中,不是只有学习,认知也不仅仅源于课本,会发生有很多预料之外的事情,比如一次毫无把握的尝试却带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次出游的景色比课文中更要让人惊艳等等,这样的体验不失为好的写作题材。
题目运用了现代汉语语法中反复这一修辞手法,表明了一种“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转折,表明在文章构成中学生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这些看似意外的事情是有原因可溯的埋伏,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事不遂人愿的情况,作为学生应怎样看待突发状况,也鼓励学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态,敢于探索未知。
四、总结
精准审题是高分作文的第一步,审题要细致,做到层层解析。命题作文题目精简,因此要把握好每个字所暗含的意义,学生在下笔前需仔细揣摩题目。本文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通过对2016—2020的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进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分析,发现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快速定位文章中心,体会出命题者所希望考查的内容,可以作为一种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因此,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语文作文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于欣. 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方法指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3):77 - 79.
[2] 韩丽. 中考作文应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J]. 语文知识,2017(07):82 - 83.
[3] 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 谢艳艳. 关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现象略谈[J]. 才智,2019(12):131.
[5] 汪大昌. 《語法讲义》与中学语文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2016(08):1.
(荐稿人:欧阳曙,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专职组织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
关键词:汉语语法;审题方法;中考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83-03
现代汉语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是模糊的,之所以说模糊是因为语法一直被淡化,大多数学生处于汉语语言环境之中,对语言的习得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语言的输入并不等同于输出,对文字的理解力并不等同于对话能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掌握的程度从多方面影响语文学习,比如扩句、缩句需要清楚地知道句子成分,修改病句更需要掌握语法知识。在命题作文中,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审题这一环节,作文的内容不仅仅是围绕着题目的表面意思,更需要准确把握命题者出题目的。上海近五年中考题目均以完全式命题作文形式呈现,只给出作文题目以及写作要求,题目结构多为短语或短句,这些题目呈现的趋势可以通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解析。本文将依据上海市近五年中考作文题目,通过汉语语法知识解析如何准确审题,快速确立写作思路。
一、命题作文审题的重要性
在上海,中考的竞争激烈程度甚至高于高考。自语文成绩分值提升至150分,便出现了一种“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趋势,家长和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都大幅度提升,专项补充语文知识的课程也层出不穷,这些课程多以迅速提升作文分值为吸引点。分析中考语文试卷构成,古诗文类共三大题共计40分,现代文阅读两大题,共计38分,综合运用12分,作文却有60分。作文所占分值之大,不仅可见其重要性,也反映了作文考查的范围之广。
上海近几年作文的命题形式是全命题作文,这种命题方法表面上看似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范围,很难跑题,但题目中所暗含的深意却是命题者真正要考查的内容,学生能否通过题目明确其深意是作文立意的关键,也是作文是否优秀的关键。参照上海市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评分从中心与材料、语言、思路与结构三个大方面进行考核。细析评分标准,一篇A类作文在中心与材料一栏中体现为文章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有新意,仅这一项就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确定题目中心词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其中A类切合题意得分25-22分、E类偏离题意则10-0分,审题是作为第一步,准确快速把握题意是构思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下笔千文、离题万里”的问题一旦出现在考试中则仅作文一项就可以相差几十分 [1-2]。
二、掌握必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通过汉语语法知识进行审题的前提是学生要熟悉汉语的语法体系。本文所提及的语法是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上海中考作文以命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题意理解能力。如2020年题目《有一种甜》,2019年《这事,真带劲》,2018年《真的不容易》,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以近五年的题目来看,文章题目以短语发现句子呈现。这说明学生需掌握基础的句法成分、短语结构分析和句子成分分析。
本文依据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第六版对句法成分的划分 [3],学生如要准确把握文章的“题眼”即中心词,首先需先清楚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要明白这些成分的作用,如状语可以分为限制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分别对中心词进行限定或描写作用,补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对中心与进行补充说明,通过状语和补语都能够使学生在写作时获得更多的细节,达到创新效果。
如“年轻的人们要担负起祖国的重任”这个句子中,“年轻”是定语,“学生”是主语,“担负”是谓语,“要”是状语,“起”是补语,“重任”是宾语。通过定语我们可以确定“人们”的年龄,通过补语“起”可以看出“担负”的时间点是从现在开始,逐步发展的一个过程。
学生学会识别中心词和修饰词,中心词是文章的“题眼”,而修饰词就是对中心词的限定,这样做有效地缩小了立意的范围,可帮助学生在考场上快速确定写作思路。对句子成分的分析也是建立在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如“这事真带劲。”就是一个典型的主谓句。
目前虽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呈现“语法淡化”的现象,但“语法淡化”并非放弃语法知识、不再考查汉语语法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包含着词法、句法以及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这在写作和阅读中也是必考项 [4]。因此,必备的语法知识是不可少的。
以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为参照,作文题目所要求的语法知识是较为基础的,大多是对短语的结构分辨,是中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和吸收的语法知识。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语法能力。教师应对语言规律之一的语法及相关教学活动深入探究,不盲目地赞成或批评 [5]。
三、通过现代汉语语法准确快速审题的方法
下文就上海2016—2020这五年的作文题目进行详细分析,展示如何运用现代汉语语法准确快速审题。
2020年中考作文题目《有一种甜》。首先需确定“有一种甜”的结构为动宾短语,然后进行此类划分,“有”作为动词,与“无”相对,表示存在,说明题目中的“甜”可以是一个本身就存在的状态,也可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种”作为数量词,限定了数量,“甜”必须是一种甜,而不是两种三种类型。
受三段式构思写作的影响,学生可以写一种甜的三种体现,但写作时全文应该围绕一个主题。“甜”作为文章的中心词,与“苦”相对。“甜”可以是味觉,可以是内心感受的隐喻,可以是一段话语,也可以是苦尽甘来的快乐等等。每个学生对“甜”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一旦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题目便可以快速确定自己的作文立意。 2019年中考作文题目《这事,真带劲》,与2020年作文题目短语形式不同,2019年命题是一句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首先,确立词类。“这”作为指示代词,这要求要具体写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让考生难以忘怀的。“带劲”作为形容词,多用于口语中,意思为“来劲、不一般”,形容对这件事情的评价。
而“事”作为文章的“题眼”就受限于“这”和“带劲”,可理解为需要考生写一件贴近生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且这件事的过程要写具体,作文最终需反映一种主题,比如经历这件事情之后的感受。
2019年作文的思路和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相似,都是一种对自己认知的打破,都需要描述一件给自己带来新体验的亲身经历,且要写出真挚感受。
2018年中考作文题目《真的不容易》,“不容易”作为文章的“题眼”,是一种亲身感受,说明文章需体现真实的心理感受,发出“不容易”这种感受的主体是“我”,是“我”通过坚持、努力攻克了困难之后发出的感叹。这次中考题目看似平实,容易理解,但却不容易下笔。文章不仅考查了学生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奇特之处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对隐形结构的理解,“不容易”对应“容易”,因此要突出对比,“不容易”需要有参照,相比什么事情感受到“不容易”,没有对比就不能凸显其困难,“真的”修饰“不容易”,再次强调了“我”所经历的这件事情的艰难曲折,再次提示考生要有对比。
2017年中考作文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题目中“种子”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命题者更多的是考查考生的内心层面,可以是一个期许,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等。“就这样”可以提问“怎样”,这是学生要着重思考的部分,这说明在写作中应该反映“埋下一颗种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这样做之后产生了什么结果。数量词“一颗”限定了“种子”的数量,要注意文章只需要描述一件事情。一篇文章的构成就显现出来,即描写“一颗种子”指代什么,加上埋下一颗种子的过程以及这颗“种子”带给“我”什么教训或者启示。
2016年中考作文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这次题目是上海中考命题的一次创新,令人眼前一亮,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给出的命题。在学生生活中,不是只有学习,认知也不仅仅源于课本,会发生有很多预料之外的事情,比如一次毫无把握的尝试却带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一次出游的景色比课文中更要让人惊艳等等,这样的体验不失为好的写作题材。
题目运用了现代汉语语法中反复这一修辞手法,表明了一种“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转折,表明在文章构成中学生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这些看似意外的事情是有原因可溯的埋伏,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事不遂人愿的情况,作为学生应怎样看待突发状况,也鼓励学生,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态,敢于探索未知。
四、总结
精准审题是高分作文的第一步,审题要细致,做到层层解析。命题作文题目精简,因此要把握好每个字所暗含的意义,学生在下笔前需仔细揣摩题目。本文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通过对2016—2020的中考语文作文题目进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分析,发现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可以快速定位文章中心,体会出命题者所希望考查的内容,可以作为一种思路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因此,掌握一定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对语文作文水平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于欣. 中考全命题作文审题方法指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3):77 - 79.
[2] 韩丽. 中考作文应在审题立意上下功夫[J]. 语文知识,2017(07):82 - 83.
[3] 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 谢艳艳. 关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现象略谈[J]. 才智,2019(12):131.
[5] 汪大昌. 《語法讲义》与中学语文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2016(08):1.
(荐稿人:欧阳曙,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专职组织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