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从时空背景和史料,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前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
2.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归纳史料,在研读并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方观念差异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
3.培养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西方观念的差异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教学难点:不同的观念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图片、文字材料制作课件。
学生提前收集中西方观念出现差异的原因相关背景史料。
导入材料:“道光年间,英国派律劳卑勋爵(Napier,Lord W.J.)来华出任商务监督,力图改善中英贸易关系。律劳卑抵达广州后,即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双方关系恶化,中英贸易一度被迫中断。自此,英国意识到和平交涉之路难以走通,要解决商务问题,恐怕得另谋出路了。”
教师导入:为什么英国意识到和平交涉之路难以走通?我们之前从经济、政治、直接原因剖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但是要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就要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历史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中英两国无法平等、和平的交涉,从而走向战争的。
一、中西观念起冲突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乾隆给马戛尔尼的敕谕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嘉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材料二: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来华解决商务问题,阿美士德又因坚持不肯跪拜,结果嘉庆下令将其逐回。
创设问题:阅读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西方哪些观念冲突?
教师分析:国家观的差异: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天下观而没有国家观。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中国为中心来认识他们所想象的世界。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曾经以辐射圈的效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助长了一种文化优越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了华夷观念的形成。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而西方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礼仪制度方面有存在了差异,甚至会因为外国使者是否跪拜,鞠躬的角度不符合规定而交流不畅。在外交观念方面,清朝认为与西方的交往是对其的恩赐,并且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诩为“天朝上国”无需对外交流,与西方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矛盾。
材料四:1839年7月,即烧烟一个月后,发生了一个“林维喜事件”。林维喜是香嗒一个当地农民,被酗酒的英国水手打死了,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代表把嫌犯交出来,英国商务代表义律一则查不出谁是真凶,二则只要交出来那个人,此人按中国法律就要处以死刑。然而,对于英国法律来说,此案杀人者也属于过失伤人致死,罪不致死。这样一来,西方的法律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就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冲突......当然不是说没有这些事情就一定不会有鸦片战争,然而,“林维喜事件”作为导火线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的。
材料五:这一时期,广州的外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关税收入相当可观,因此十三行又有“天于南库”之称。然而,由于清廷对交易程序、外人活动作出各种限制,加上十三行商人利用独占外贸的优势勒索外商,引起外商不滿,种下了日后中外冲突的种子。
—萧功泰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
创设问题:从材料四、五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贸易和法律方面有哪些观念冲突?
教师引导: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近代法制体系、具有法治精神,与中国传统律法和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差别,当时中国的法制还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存在冲突,无法平等通商,使西方走向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市场的道路。
板书文字总结:
1.国家观差异:中国的天朝观,华夏中心主义与西方的平等的国家观念不同。
2.外交观差异:中国闭关锁国的外交观不能适应西方需要开放中国市场的外交要求。
3.法制观差异:当时中国的法制还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
4.礼仪观念差异:中国的封建等级观念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冲突。
教师总结:国家观、外交观、法制观乃至教育观、贸易观等各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中英两国之间巨大的观念和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出示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并归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观念差异探根源
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思路
1.时空观: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导致的文化差异。
2.政治制度: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政治制度的变革与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制度间的差异。
3.经济模式:中西方经济模式不同,特别在工业革命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间的矛盾。
4.法律体系:在启蒙运动洗礼下西方法治精神和近代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落后的律法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些观念差异归根到底还是当时的中国停滞不前,故步自封,没有融入世界近代化发展的潮流而造成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全球史观角度下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相互借鉴并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历史解释。
1.从时空背景和史料,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前中西方观念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
2.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归纳史料,在研读并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中西方观念差异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影响。
3.培养多角度、多维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西方观念的差异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教学难点:不同的观念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图片、文字材料制作课件。
学生提前收集中西方观念出现差异的原因相关背景史料。
导入材料:“道光年间,英国派律劳卑勋爵(Napier,Lord W.J.)来华出任商务监督,力图改善中英贸易关系。律劳卑抵达广州后,即与两广总督卢坤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双方关系恶化,中英贸易一度被迫中断。自此,英国意识到和平交涉之路难以走通,要解决商务问题,恐怕得另谋出路了。”
教师导入:为什么英国意识到和平交涉之路难以走通?我们之前从经济、政治、直接原因剖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但是要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就要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历史问题。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中英两国无法平等、和平的交涉,从而走向战争的。
一、中西观念起冲突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乾隆给马戛尔尼的敕谕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嘉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材料二: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再派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来华解决商务问题,阿美士德又因坚持不肯跪拜,结果嘉庆下令将其逐回。
创设问题:阅读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西方哪些观念冲突?
教师分析:国家观的差异:鸦片战争前,中国只有天下观而没有国家观。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中国为中心来认识他们所想象的世界。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曾经以辐射圈的效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切都助长了一种文化优越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导致了华夷观念的形成。中国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而西方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在礼仪制度方面有存在了差异,甚至会因为外国使者是否跪拜,鞠躬的角度不符合规定而交流不畅。在外交观念方面,清朝认为与西方的交往是对其的恩赐,并且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诩为“天朝上国”无需对外交流,与西方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的需求存在矛盾。
材料四:1839年7月,即烧烟一个月后,发生了一个“林维喜事件”。林维喜是香嗒一个当地农民,被酗酒的英国水手打死了,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代表把嫌犯交出来,英国商务代表义律一则查不出谁是真凶,二则只要交出来那个人,此人按中国法律就要处以死刑。然而,对于英国法律来说,此案杀人者也属于过失伤人致死,罪不致死。这样一来,西方的法律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就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冲突......当然不是说没有这些事情就一定不会有鸦片战争,然而,“林维喜事件”作为导火线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的。
材料五:这一时期,广州的外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关税收入相当可观,因此十三行又有“天于南库”之称。然而,由于清廷对交易程序、外人活动作出各种限制,加上十三行商人利用独占外贸的优势勒索外商,引起外商不滿,种下了日后中外冲突的种子。
—萧功泰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
创设问题:从材料四、五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贸易和法律方面有哪些观念冲突?
教师引导: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近代法制体系、具有法治精神,与中国传统律法和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差别,当时中国的法制还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存在冲突,无法平等通商,使西方走向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市场的道路。
板书文字总结:
1.国家观差异:中国的天朝观,华夏中心主义与西方的平等的国家观念不同。
2.外交观差异:中国闭关锁国的外交观不能适应西方需要开放中国市场的外交要求。
3.法制观差异:当时中国的法制还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
4.礼仪观念差异:中国的封建等级观念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冲突。
教师总结:国家观、外交观、法制观乃至教育观、贸易观等各方面,中西方都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中英两国之间巨大的观念和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出示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并归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观念差异探根源
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思路
1.时空观:从中西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导致的文化差异。
2.政治制度: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下政治制度的变革与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制度间的差异。
3.经济模式:中西方经济模式不同,特别在工业革命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间的矛盾。
4.法律体系:在启蒙运动洗礼下西方法治精神和近代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落后的律法体系之间的矛盾……这些观念差异归根到底还是当时的中国停滞不前,故步自封,没有融入世界近代化发展的潮流而造成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全球史观角度下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相互借鉴并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