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河南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乡分化不断加剧,弱势群体也开始备受关注。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其生存环境、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水平都令人担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健全并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体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大量转移,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受制于城乡制度的壁垒而被迫滞留家中,成为“留守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在亲情、教育、生活,甚至健康等各方面获得关注都极为不足,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着手,不仅可以了解农村中小学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还可以探索城乡二元差异下如何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为解决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健康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郑州、驻马店、周口、南阳等地农村6~14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在样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实施调查;访谈采用座谈、半结构性访谈和结构性访谈进行。
(三)研究工具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行为习惯、不良癖好等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生存状况。具体施测时,由教师(至少与该生接触6个月以上)根据日常观察,结合家长及任课教师提供的数据,对留守儿童进行客观评估。
2.体育生活方式访谈问卷。本研究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对留守儿童的运动目的、日常运动项目、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和体育锻炼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访谈,了解其体育运动状况和体育资源状况。
二、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怀,也缺乏有效的健康监护和体育指导。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其生存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主要呈现三种类型:独自留守、隔代监护、寄养,其中以隔代监护最多,占58%。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对亲子关系令人担忧。调查显示,21%的留守儿童都对父母不满意,53%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变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养任务,很难及时关注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健康问题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生活中只有18%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导,40%的学生有吸烟、喝酒等不良习癖,10%的学生出现了饮食、洁癖等问题。与此同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困扰着1/5的留守儿童,这一状况令人担忧。
(二)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
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使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2]。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情况,本研究从运动目的、运动项目、锻炼水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虽然60%左右的留守儿童了解运动的重要性,也有固定的运动项目,但只有34%左右的儿童能够定时、定期坚持锻炼身体,30%的儿童每次活动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运动效果达到良好的还不足27%。另外,根据访谈内容,笔者还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民间运动形式上,体育设施也比较落后,这对处于体育发育黄金期的儿童来说极为不利。
三、城镇化视域下河南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城镇化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政府增强政策支持,健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资源的流动出现明显的落差[3]。为了使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需要为他们搭建更好的空间和平台。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政策扶持力度和经费支持,改善教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锻炼条件;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乡镇、村庄、学校为节点,建设公共运动场地,改善农村体育服务水平。另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的运动项目,积极组织体育比赛和娱乐项目。此外,还要努力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使农民工的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二)学校要提倡素质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育
蒙台梭利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必须要改变过分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体质锻炼和素质培养的模式[4]。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为此,学校需要在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等多方面逐步加以调整,并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另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更多温暖,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家庭进行关爱教育,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孩子的健康成长依赖于他们的监护人和照看者。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及时解决其成长发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5]。为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务必要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托管”对象,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心理发育等问题。其次,为了增进感情,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提高陪伴的质量,多与子女进行身心沟通,避免一味的“物质补偿”,多与孩子互动游戏,多做户外运动。另外,要为孩子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鼓励子女多与同龄人健康交往,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四)倡导社会组织服务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需要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有效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生存环境。首先,要努力构建河南农村的社区服务组织,在农村的基层地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咨询服务机构,为儿童提供健康、学习、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其次,要设立“留守儿童基金”,积极动员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为服务站建设筹集更多的经济支持。另外,还要在社会上公开招募志愿者,定期到服务站、社区开展义诊、义助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爱心,让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体育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5-02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大量转移,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受制于城乡制度的壁垒而被迫滞留家中,成为“留守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在亲情、教育、生活,甚至健康等各方面获得关注都极为不足,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着手,不仅可以了解农村中小学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还可以探索城乡二元差异下如何对体育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为解决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健康问题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郑州、驻马店、周口、南阳等地农村6~14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0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在样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实施调查;访谈采用座谈、半结构性访谈和结构性访谈进行。
(三)研究工具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表。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行为习惯、不良癖好等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生存状况。具体施测时,由教师(至少与该生接触6个月以上)根据日常观察,结合家长及任课教师提供的数据,对留守儿童进行客观评估。
2.体育生活方式访谈问卷。本研究基于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对留守儿童的运动目的、日常运动项目、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和体育锻炼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访谈,了解其体育运动状况和体育资源状况。
二、河南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怀,也缺乏有效的健康监护和体育指导。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其生存状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主要呈现三种类型:独自留守、隔代监护、寄养,其中以隔代监护最多,占58%。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对亲子关系令人担忧。调查显示,21%的留守儿童都对父母不满意,53%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变淡。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监护者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养任务,很难及时关注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健康问题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表明,生活中只有18%的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导,40%的学生有吸烟、喝酒等不良习癖,10%的学生出现了饮食、洁癖等问题。与此同时,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困扰着1/5的留守儿童,这一状况令人担忧。
(二)留守儿童的体育生活方式
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使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2]。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情况,本研究从运动目的、运动项目、锻炼水平等多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虽然60%左右的留守儿童了解运动的重要性,也有固定的运动项目,但只有34%左右的儿童能够定时、定期坚持锻炼身体,30%的儿童每次活动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运动效果达到良好的还不足27%。另外,根据访谈内容,笔者还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运动项目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民间运动形式上,体育设施也比较落后,这对处于体育发育黄金期的儿童来说极为不利。
三、城镇化视域下河南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城镇化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政府增强政策支持,健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资源的流动出现明显的落差[3]。为了使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需要为他们搭建更好的空间和平台。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政策扶持力度和经费支持,改善教育场地和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锻炼条件;其次,要建立并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乡镇、村庄、学校为节点,建设公共运动场地,改善农村体育服务水平。另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具有“乡土气息”的运动项目,积极组织体育比赛和娱乐项目。此外,还要努力打破户籍制度的壁垒,使农民工的子女与城市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二)学校要提倡素质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育
蒙台梭利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必须要改变过分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体质锻炼和素质培养的模式[4]。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为此,学校需要在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等多方面逐步加以调整,并完善对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另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更多温暖,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家庭进行关爱教育,培养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孩子的健康成长依赖于他们的监护人和照看者。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往往难以及时解决其成长发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5]。为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务必要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托管”对象,关注孩子的健康、学习、心理发育等问题。其次,为了增进感情,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提高陪伴的质量,多与子女进行身心沟通,避免一味的“物质补偿”,多与孩子互动游戏,多做户外运动。另外,要为孩子积极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鼓励子女多与同龄人健康交往,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四)倡导社会组织服务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需要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有效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生存环境。首先,要努力构建河南农村的社区服务组织,在农村的基层地区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咨询服务机构,为儿童提供健康、学习、生活、医疗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其次,要设立“留守儿童基金”,积极动员动员社会各界捐款,为服务站建设筹集更多的经济支持。另外,还要在社会上公开招募志愿者,定期到服务站、社区开展义诊、义助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爱心,让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