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成为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成为信息的唯一传递者,教室成为信息交流的唯一场所。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时代呼唤下,语文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必然要进入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母语又是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均为上“综合性学习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在其6个单元中,均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为新教学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例如第二单元的《漫游语文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并协助学生进行这次的综合性课程的学习呢?
1 共同选题
选择一个好问题,就类似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教材。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这就要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努力思考。由于这是新的情况,因此在选出题目之前,笔者就指导学生一方面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另一方面要多思考、多联系自己在语文学习、生活等方面期待解决和疑惑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角所在。于是学生思维大开,题目层出不穷,有的同学甚至列出了五六个题目。然后,全班共同讨论,选出6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1)街头巷尾的用字的混乱现象;2)生活中的成语不当情形;3)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优劣分析;4)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往弱化现象;5)当今社会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6)如何在其他学科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2 组织分工
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共同的爱好兴趣和择题的同异分成6个小组,并在小组内选出各自的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比如有外交组长、文学整理组长、材料收集组长,还有一个总组长。
3 开展活动
3.1 收集材料
如第一组,他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不仅在街头巷尾进行搜寻,而且利用星期天到城里进行记录,他们戏称自己为“扫字别动队”。他们查到一些字很有意思,如“油漆”写成“油七”,“大饼”写成“大并”,“家具”写成“家俱”等。
3.2 筛选和梳理资料
如第三组,他们利用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来收集和他们研究有关的广告用语:这一组还分成了两个小组,一个负责收集优秀的、有创意的广告,一组负责收集低劣的、错误的广告等。这样,经过同学们的整理,使得资料显得齐全而又新鲜。
3.3 探讨和研究材料
例如,对于广告中的不符合语文规范的语句,让他们每一组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讲台上对其他各组进行有序的解答,其气氛之浓烈,抢答之积极,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的沉闷和死板,令同学兴奋。再如,成语小组的同学,派自己小组的同学上台根据成语的意思表演成语的表情或动作,并请别组同学来猜成语;另外,本组的成员还在自己的白纸上根据成语的意思画成一幅幅漫画,也让别组的同学来猜成语。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和笑语,置身其间,让人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3.4 言之成文
笔者让他们写成书面材料,尽可能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要有小组独特的见解。这不仅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4 进行评价
评价既有对学生认真选题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准备材料的评价,还有对学生工作热情的评价,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评价,同时,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和自己对自己的自评。在这么多的评价中,笔者最注重的还是学生过程的评价,不管他们的成果做得怎么样,只要他们尽心尽力,锻炼自己就行了。
例如,对于新鲜的大众化语言,相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深入群众,那语言的素材也找不到,也就谈不上进行交流,更不用说进行研究性学习。虽然学生找的材料不如广告一样多,但笔者清楚地明白,学生已经尽力而为了。
语文的综合性活动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开阔无边。
(作者单位:1 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2 江西省宁都县河东初级中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母语又是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均为上“综合性学习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对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在其6个单元中,均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为新教学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例如第二单元的《漫游语文世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并协助学生进行这次的综合性课程的学习呢?
1 共同选题
选择一个好问题,就类似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教材。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这就要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努力思考。由于这是新的情况,因此在选出题目之前,笔者就指导学生一方面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另一方面要多思考、多联系自己在语文学习、生活等方面期待解决和疑惑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角所在。于是学生思维大开,题目层出不穷,有的同学甚至列出了五六个题目。然后,全班共同讨论,选出6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1)街头巷尾的用字的混乱现象;2)生活中的成语不当情形;3)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优劣分析;4)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往弱化现象;5)当今社会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6)如何在其他学科中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2 组织分工
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共同的爱好兴趣和择题的同异分成6个小组,并在小组内选出各自的负责人,成立领导小组。比如有外交组长、文学整理组长、材料收集组长,还有一个总组长。
3 开展活动
3.1 收集材料
如第一组,他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不仅在街头巷尾进行搜寻,而且利用星期天到城里进行记录,他们戏称自己为“扫字别动队”。他们查到一些字很有意思,如“油漆”写成“油七”,“大饼”写成“大并”,“家具”写成“家俱”等。
3.2 筛选和梳理资料
如第三组,他们利用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来收集和他们研究有关的广告用语:这一组还分成了两个小组,一个负责收集优秀的、有创意的广告,一组负责收集低劣的、错误的广告等。这样,经过同学们的整理,使得资料显得齐全而又新鲜。
3.3 探讨和研究材料
例如,对于广告中的不符合语文规范的语句,让他们每一组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讲台上对其他各组进行有序的解答,其气氛之浓烈,抢答之积极,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的沉闷和死板,令同学兴奋。再如,成语小组的同学,派自己小组的同学上台根据成语的意思表演成语的表情或动作,并请别组同学来猜成语;另外,本组的成员还在自己的白纸上根据成语的意思画成一幅幅漫画,也让别组的同学来猜成语。整个课堂充满了掌声和笑语,置身其间,让人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3.4 言之成文
笔者让他们写成书面材料,尽可能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要有小组独特的见解。这不仅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4 进行评价
评价既有对学生认真选题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准备材料的评价,还有对学生工作热情的评价,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评价,同时,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和自己对自己的自评。在这么多的评价中,笔者最注重的还是学生过程的评价,不管他们的成果做得怎么样,只要他们尽心尽力,锻炼自己就行了。
例如,对于新鲜的大众化语言,相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深入群众,那语言的素材也找不到,也就谈不上进行交流,更不用说进行研究性学习。虽然学生找的材料不如广告一样多,但笔者清楚地明白,学生已经尽力而为了。
语文的综合性活动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授学生以渔,导学生以法,开其源,活其流,初中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开阔无边。
(作者单位:1 江西省宁都县第二中学;2 江西省宁都县河东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