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边政人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国民政府边政的成败,是近代学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以不同角度归纳出边政人员队伍的困境,如边疆环境恶劣、物质水平低下等因素,使边政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有所作为,并在边政人员的选拔、培养、待遇、任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为国民政府的边政人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改革方向.
【机 构】
: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75002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政人员队伍建设关系到国民政府边政的成败,是近代学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以不同角度归纳出边政人员队伍的困境,如边疆环境恶劣、物质水平低下等因素,使边政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有所作为,并在边政人员的选拔、培养、待遇、任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为国民政府的边政人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改革方向.
其他文献
北元蒙古大汗兀客克图可汗马可古儿吉思是太松可汗脱脱不花之幼子.马可古儿吉思可汗在位12年,应是北元蒙古大汗中唯一信仰景教的可汗.马可古儿吉思可汗统治时期,哈剌慎部出身的实力派人物孛来太师专权.君臣二人主政下,北元与明朝的朝贡关系维持了十余年.尽管这一时期明朝与北元之间发生了纠纷乃至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双方和平贸易关系的大局并未发生大的逆转.在这一点上,马可古儿吉思可汗与孛来太师的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对于维护这一时期北部边疆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宣宗得位不正,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宣宗利用论恐热以陇右诸州内附的机会,试图经营河陇失地.在遭遇朝臣的反对后,宣宗将具体经营的区域限定在了三州七关,以对应元和年间宪宗意欲通过谈判收回的三州地区.通过收复三州七关,宣宗赢得了足以稳定局势的声望,同时还为其继绍宪宗之政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此同时,宣宗君臣通过"河湟" 这一媒介,进一步强化了收复三州七关的举动与继承宪宗统治之间的联系.
元末明初,察合台汗国控制吐鲁番后,另立了"高昌亦都护".东察合台汗国大汗秃黑鲁帖木儿死后,吐鲁番一度脱离汗国的控制.此后的几位大汗重新占领吐鲁番并以不同形式加强对吐鲁番的管辖,驱逐了吐鲁番的本土势力,改变了吐鲁番的政治架构.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崛起,佛教走向凋零.通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吐鲁番逐渐成为东察合台汗国东部的政治中心.
在梳理唐宋史籍有关贞观二十二年破龟兹后移西州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始置安西四镇等记载的基础上,分析了1980年前后学界不同认识,最后认为上述唐宋史籍,应源于宋以后散佚的唐代诏敕,基本可信,但因太宗去世及高宗即立,四镇的设置有其名而无实.
辽太祖建国前后,在契丹八部之外,以俘获或来附的外部族人口另立八部,并在新部名之上冠以契丹八部名.列于《辽史·百官志》之乌隈于厥部、隈乌古部、乌隈乌骨里部即乌隗乌古部,实为辽初新组建的八个直属部落之一.《辽史·营卫志》之" 乌古涅剌部" 应为" 乌隗乌古部" 之误.辽中期以后,乌隗乌古部镇戍于西南路.西南路招讨司负责阴山南北的防务,后增置受招讨司节制的西南路副部署司,别称山北路副部署司,辽后期升置为倒塌岭统军司,治所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
"备指额驸" 制度产生于清朝顺治年间,最迟在康熙年间已经实行,是满洲贵族从外藩蒙古王公中选择额驸的三种形式之一.该制度写进道光朝《理藩院则例》和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是清廷针对满蒙联姻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边疆与中原一体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清以前的历代王朝固守" 华夷之辨" 思想,由此造成"内外分治",进而衍生边疆问题.清朝创新"大一统" 思想、实行" 内外合治",在王朝的统一管辖下对各地一体对待,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既有一致性,又在边疆地区推行因地制宜的治理政策,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探究清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问题,有助于阐明边疆地区及其民族内向凝聚的历史进程,对于推进今日边疆地区与其他省份协同发展能够提供历史经验,同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