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以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会更加的全面,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如何才能够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真正科学的帮助,老师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探索,通过调整现有的方式教学方式,寻找到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素养;培养方法;思考建议
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明有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文化素养作为基础,探索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这样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一、借助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实施人文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良好教学环境的熏陶,只有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产生相应的思想情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2现代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外延伸,将李白的《古风》、晋乐府诗中的《青阳渡》以及杨万里的《莲花》等诗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再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配置古风音乐,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传统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再以此为基础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能够对《荷塘月色》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够获得良好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课内外相结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養,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观看相关影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阶段阅读《红楼梦》接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道德文化素养渗透
首先是作者生平中的道德渗透。语文教材内容全部优选的是具有学习价值且生平不凡的作者的作品,他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地教科书,其传奇式的经历,和在当时背景下所做的不得已的决定与令人钦佩的坚持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其精髓所在,将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与学生们分享,让那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代代相传。比如鲁迅先生怕迟到刻早字;老舍先生从来就不居功自傲,他谦虚待人,潜心写作,用自己的思想武器拯救了大批的新进青年;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李白、沈从文等等许许多多的名作者都有着不凡的经历,教师要善于运用,将其成为激励学生思想进步的炼金石。其次是作品背景中的道德渗透。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固有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主基调,教师应博览群书,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从背景入手去深入解读教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轻松理解课文的同时达到道德水准的提升。比如鲁迅文学作品中闰土他是如何由一个可爱的农村少年变为如今模样,通过阅读学生了解是封建环境的压迫,让让生活所累。学生们在了解这些之后不禁为闰土感到惋惜,同情他的同时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无数的想法,这样的道德渗入自然直接,清晰明了,让学生的思想深度更进了一步。
四、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凌.論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59-60.
[2] 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 考试周刊,2014(55):37.
[3] 张薇.浅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文汇, 2014(26):48-4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素养;培养方法;思考建议
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明有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文化素养作为基础,探索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这样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一、借助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实施人文熏陶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良好教学环境的熏陶,只有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才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对传统文化形成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产生相应的思想情感,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如在讲解高中语文必修2现代文《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加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外延伸,将李白的《古风》、晋乐府诗中的《青阳渡》以及杨万里的《莲花》等诗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再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配置古风音乐,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传统文化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优美意境,再以此为基础学习《荷塘月色》,学生能够对《荷塘月色》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够获得良好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课内外相结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加以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方面,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借助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養,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观看相关影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阶段阅读《红楼梦》接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课外教学活动,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道德文化素养渗透
首先是作者生平中的道德渗透。语文教材内容全部优选的是具有学习价值且生平不凡的作者的作品,他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地教科书,其传奇式的经历,和在当时背景下所做的不得已的决定与令人钦佩的坚持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其精髓所在,将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与学生们分享,让那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能代代相传。比如鲁迅先生怕迟到刻早字;老舍先生从来就不居功自傲,他谦虚待人,潜心写作,用自己的思想武器拯救了大批的新进青年;托尔斯泰、马克吐温、李白、沈从文等等许许多多的名作者都有着不凡的经历,教师要善于运用,将其成为激励学生思想进步的炼金石。其次是作品背景中的道德渗透。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固有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主基调,教师应博览群书,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写作目的,从背景入手去深入解读教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轻松理解课文的同时达到道德水准的提升。比如鲁迅文学作品中闰土他是如何由一个可爱的农村少年变为如今模样,通过阅读学生了解是封建环境的压迫,让让生活所累。学生们在了解这些之后不禁为闰土感到惋惜,同情他的同时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无数的想法,这样的道德渗入自然直接,清晰明了,让学生的思想深度更进了一步。
四、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圆“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凌.論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59-60.
[2] 江旭华.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浅议中学生传统文化缺失之策略[J]. 考试周刊,2014(55):37.
[3] 张薇.浅谈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策略[J].科教文汇, 2014(2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