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何为“看客”
“看客”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观众;读者”。是一群观赏者,与“看”的对象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动中存在着姿态万千的习惯性地置身事外的“看客”。他们是我们这个看似充满活力的课堂急需挽回的学生。
二 “看客”们的课堂实录
场景一: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课上,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面绘声绘色地表演课本剧。坐在后面的几个学生就是没有参与到课堂上来。笔者选定一名学生关注,发现他始终没有拿“正眼”看老师,也不抬头看黑板,对别人的表演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躲在角落里漠然自顾,热闹的课堂似乎与他毫不相干。
场景二:老师的问题——会也不说
公开课上,老师提出极为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回答。可是,一个大眼男孩,坐在前排,时而掐指甲,时而摆弄纽扣……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老师进入该小组时,也没有把目光关注这个男孩,只顾与其他学生交流。直到下课他一言未发。课后,笔者与小男孩交谈得知,对于老师所提的一些问题他都会,可是不想说,怕出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场景三:我是差生——什么都不行
有许多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这类学生往往因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常处于心理卑怯的状态,处处认为“我不行”。
三 学生课堂参与度问卷调查
学生的言行举止常常反映着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变化,而这些内心活动与变化又恰是寻找症结、对症下药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选定了实验班,并对相应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参与课堂活动确实越来越少,五年级、六年级是最明显的分化期,而且对于参与课堂活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占了52%。此外,我们还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主要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有关系。
四 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活动参与度的策略
1.自我观察课堂,发现“看客”群体
课堂上,我们必须用心发现这些习惯性的“看客”们,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看客”们大多有这样一些典型的特征:目光不敢与老师交集,即使偶尔与老师对视也会立即躲开;通常比较安静,端坐,不交头接耳,不违反“班规校纪”;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很合群,在同学中“不起眼”;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对老师的评价完全“不感冒”。
2.让每个学生都承担一份责任,由“看客”变“主角”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尽量激起每个孩子的挑战欲望,让每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语言知识,确立自信,各自都有收获感。活动应尽量分组完成,每个组内的成员应尽量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组成,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完成程度相当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的“较量”更容易刺激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应慎重考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好差进行分组,每组的好差比例适当,力争每小组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
3.用多把尺子衡量并给予成就感
“习惯性看客”不参与到活动中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老师的习惯性评价已经适应了。教师将他们和其他学生放到同一把尺子面前去衡量,是不能激起他们半点兴趣的。
教师应切忌“大派送”式评价。有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体现人性关怀,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久而久之,评价就会变得极为廉价。教师的评价应该做到具体、有针对性。明确告诉孩子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差又差在哪里,为什么差,可以怎样改进。
4.做好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
对已经沦为“看客”的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比较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但往往会忽略疏导后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为了维护“看客”们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做到从细微处着眼,关心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能因自己疏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由“看客”到“主角”,这是很大的跨越,实现起来可能比较曲折。但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实现这美丽的蜕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钟 石
“看客”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观众;读者”。是一群观赏者,与“看”的对象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动中存在着姿态万千的习惯性地置身事外的“看客”。他们是我们这个看似充满活力的课堂急需挽回的学生。
二 “看客”们的课堂实录
场景一:别人的事——与我无关
课上,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面绘声绘色地表演课本剧。坐在后面的几个学生就是没有参与到课堂上来。笔者选定一名学生关注,发现他始终没有拿“正眼”看老师,也不抬头看黑板,对别人的表演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躲在角落里漠然自顾,热闹的课堂似乎与他毫不相干。
场景二:老师的问题——会也不说
公开课上,老师提出极为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回答。可是,一个大眼男孩,坐在前排,时而掐指甲,时而摆弄纽扣……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老师进入该小组时,也没有把目光关注这个男孩,只顾与其他学生交流。直到下课他一言未发。课后,笔者与小男孩交谈得知,对于老师所提的一些问题他都会,可是不想说,怕出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场景三:我是差生——什么都不行
有许多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这类学生往往因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常处于心理卑怯的状态,处处认为“我不行”。
三 学生课堂参与度问卷调查
学生的言行举止常常反映着他们内心世界活动的变化,而这些内心活动与变化又恰是寻找症结、对症下药的主要依据。因此,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选定了实验班,并对相应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到了高年级之后参与课堂活动确实越来越少,五年级、六年级是最明显的分化期,而且对于参与课堂活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占了52%。此外,我们还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主要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周围环境有关系。
四 提高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堂活动参与度的策略
1.自我观察课堂,发现“看客”群体
课堂上,我们必须用心发现这些习惯性的“看客”们,认真分析研究,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看客”们大多有这样一些典型的特征:目光不敢与老师交集,即使偶尔与老师对视也会立即躲开;通常比较安静,端坐,不交头接耳,不违反“班规校纪”;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很合群,在同学中“不起眼”;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对老师的评价完全“不感冒”。
2.让每个学生都承担一份责任,由“看客”变“主角”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尽量激起每个孩子的挑战欲望,让每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习语言知识,确立自信,各自都有收获感。活动应尽量分组完成,每个组内的成员应尽量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组成,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完成程度相当的任务。组与组之间的“较量”更容易刺激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分组应慎重考虑: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好差进行分组,每组的好差比例适当,力争每小组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
3.用多把尺子衡量并给予成就感
“习惯性看客”不参与到活动中去,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老师的习惯性评价已经适应了。教师将他们和其他学生放到同一把尺子面前去衡量,是不能激起他们半点兴趣的。
教师应切忌“大派送”式评价。有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体现人性关怀,都慷慨拿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久而久之,评价就会变得极为廉价。教师的评价应该做到具体、有针对性。明确告诉孩子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差又差在哪里,为什么差,可以怎样改进。
4.做好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
对已经沦为“看客”的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比较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但往往会忽略疏导后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为了维护“看客”们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做到从细微处着眼,关心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能因自己疏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由“看客”到“主角”,这是很大的跨越,实现起来可能比较曲折。但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实现这美丽的蜕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钟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