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能力培养目标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内容及其特点的认识,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进而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适应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创新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中外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差异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相对传统应试教育培养“海绵式”思维而言的。对于批判性思维,一般认为,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并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个人的合理的决策。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它不仅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审视,而且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独立地提出新的见解。它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
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质疑与创新的统一。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而且也可以对正确的内容加深认识。第二,证伪与求真的统一。在批判性思维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第三,自由与民主的统一。在思维中不人云亦云,不盲从附和,但也不是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要尊重别人,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能力培养,中外有别。我国的批判性思维传统以学生质疑思考为核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辨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而在西方,批判性思维传统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它培养的是一种使学生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比较而言,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我们应该中西和璧,既要培养严谨治学的精神,又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技能来培养,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
二、在语文课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课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既是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特殊性所决定的,更是语文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一,语文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语文先天就具有工具性这一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教学是技能性学科教学。当然,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毫无疑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地对外部信息做选择和加工的过程。知识或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第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在青少年时期处于比较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念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品质。第三,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创新教育。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其中的批判精神,便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进行积极思考,从而为创新提供条件。第四,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在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就应尽快确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观念。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探索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培养涉及到人的深层次的心理层面,要取得理想效果,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神秘莫测、不可施行的。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批判性思维技能不仅应该教,而且可以教。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呢?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如下的对策。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前提。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犯上作乱。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模仿秀”,而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观念。
第二,实行课程渗透是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墨守成规、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自身不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缺乏批判精神有关。因此,将批判性思维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课程,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设计批判性思维主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第三,注重实践锻炼是源泉。实践活动是创新的源泉。缺乏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实践,创新也无从谈起。只有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实践中,创新才会永不枯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等,使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取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机会,最终整合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组织设计批判性思维训练活动,如开展大讨论、写驳论文、开研讨会、提合理化建议、进行最优方案评估等多项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形成。
第四,培养问题意识是手段。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自己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得少;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甚至没有问题。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进到课堂中去,通过反思知识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五,课堂民主教学是根本。民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体现民主精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问题为中心,相互回答,强调争论,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地意见和看法。而传统的“一言堂”式的专制教学则是实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大敌,它不可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更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少一点专制,多一点民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感;要引导他们学会相互尊重,彼此探讨,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例如,笔者曾经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提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请学生当法官对案情作分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答案丰富多彩。凶手或自私伪善的鲁四老爷,或将祥林嫂卖进山坳的婆婆,或柳妈,或卫老婆子,或“我”。最后虽经过笔者点拨,确认凶手是封建礼教和迷信,其时有一学生却认为凶手应是祥林嫂自己,其理由是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祥林嫂虽挣扎和抗争过,但这种挣扎和抗争是软弱的。此学生的认识虽然与此文主旨不符,但他这种标新立异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是值得肯定的。对同一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答案?为什么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未受习惯定论束缚?究其原因是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造生动教学氛围的结果。
第六,学生人格培养是目标。学生人格的核心是学生自由的个性和意志。人格培养就是将学生作为个体使其自主性及主体地位得到张扬和体现。我们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国内外研究表明,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就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张扬和体现。
总之,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圃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新秤.批判性思维德教学与迁移[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9,(1):42.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钱民辉.学生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5]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6]肖川.教育的意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7]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15.
[8]邰启扬,全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适应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创新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中外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差异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相对传统应试教育培养“海绵式”思维而言的。对于批判性思维,一般认为,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并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个人的合理的决策。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它不仅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审视,而且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独立地提出新的见解。它是对“旧”的扬弃,对“新”的建构。
批判性思维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质疑与创新的统一。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构建新的因素,而且也可以对正确的内容加深认识。第二,证伪与求真的统一。在批判性思维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第三,自由与民主的统一。在思维中不人云亦云,不盲从附和,但也不是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要尊重别人,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能力培养,中外有别。我国的批判性思维传统以学生质疑思考为核心,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辨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而在西方,批判性思维传统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它培养的是一种使学生富于创新意识的批判精神。比较而言,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我们应该中西和璧,既要培养严谨治学的精神,又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技能来培养,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
二、在语文课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课中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既是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特殊性所决定的,更是语文课适应创新教育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一,语文课性质和任务的自身要求。语文先天就具有工具性这一基本属性,语文学科教学是技能性学科教学。当然,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毫无疑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适应生活的能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其实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地对外部信息做选择和加工的过程。知识或意义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第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在青少年时期处于比较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念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品质。第三,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是创新教育。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其中的批判精神,便能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进行积极思考,从而为创新提供条件。第四,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在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就应尽快确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观念。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探索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培养涉及到人的深层次的心理层面,要取得理想效果,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批判性思维并不是神秘莫测、不可施行的。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批判性思维技能不仅应该教,而且可以教。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呢?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如下的对策。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前提。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并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犯上作乱。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模仿秀”,而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和创新精神的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观念。
第二,实行课程渗透是主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墨守成规、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自身不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缺乏批判精神有关。因此,将批判性思维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课程,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设计批判性思维主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
第三,注重实践锻炼是源泉。实践活动是创新的源泉。缺乏批判性思维活动的实践,创新也无从谈起。只有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实践中,创新才会永不枯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公益活动等,使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取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而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机会,最终整合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教师要善于组织设计批判性思维训练活动,如开展大讨论、写驳论文、开研讨会、提合理化建议、进行最优方案评估等多项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形成。
第四,培养问题意识是手段。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自己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得少;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甚至没有问题。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因此,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意识进到课堂中去,通过反思知识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出解决办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五,课堂民主教学是根本。民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要体现民主精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问题为中心,相互回答,强调争论,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地意见和看法。而传统的“一言堂”式的专制教学则是实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大敌,它不可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更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少一点专制,多一点民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感;要引导他们学会相互尊重,彼此探讨,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例如,笔者曾经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提出: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请学生当法官对案情作分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答案丰富多彩。凶手或自私伪善的鲁四老爷,或将祥林嫂卖进山坳的婆婆,或柳妈,或卫老婆子,或“我”。最后虽经过笔者点拨,确认凶手是封建礼教和迷信,其时有一学生却认为凶手应是祥林嫂自己,其理由是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祥林嫂虽挣扎和抗争过,但这种挣扎和抗争是软弱的。此学生的认识虽然与此文主旨不符,但他这种标新立异的思维,独特的见解,是值得肯定的。对同一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答案?为什么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特未受习惯定论束缚?究其原因是发扬民主教学思想,创造生动教学氛围的结果。
第六,学生人格培养是目标。学生人格的核心是学生自由的个性和意志。人格培养就是将学生作为个体使其自主性及主体地位得到张扬和体现。我们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国内外研究表明,只有完善的人格,才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就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张扬和体现。
总之,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不圃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新秤.批判性思维德教学与迁移[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9,(1):42.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钱民辉.学生实话实说[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5]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6]肖川.教育的意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7]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15.
[8]邰启扬,全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