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去过山西,一定会被沟壑纵横,雄浑险峻的山林所吸引;你也会被飞流直下,一泻千里黄河的咆哮所惊叹。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山西的历史中,晋东南人杰地灵,是一个特殊符号,具有特殊的地位;晋东南的长治和晋城,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治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长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经》等故事就发端于此。秦统一六国,置天下三十六郡,上党就是其一。长治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几十种荣誉称号。
晋城是晋东南另一个主要城市,古称泽州,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晋城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
优美的自然风光,久远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晋城独特的太行山水风情。境内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同时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此生长,赋予晋城“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如皇城相府、古村郭峪、柳氏民居等。此外,蟒河景区、王莽岭景区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分活力。
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晋城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市、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几十种荣誉称号。
也许是上苍的眷顾,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据预测,含煤地层面积共610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1%,在全省一级的118个县、市、区行政单元中,就有94个分布煤炭,占80%。山西的煤炭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储量占全国的16%。
山西的煤炭资源开采了上百年,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这种单纯的以开发能源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山西,已经不堪重负。是看重眼前利益继续沿着一条资源型发展的路道走到黑,还是宁可牺牲GDP,为子孙后代留一点资源?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机构,就历史地摆到了山西面前。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转型发展,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山西,已经形成共识。
作为晋东南的主要城市,长治和晋城在资源转型、跨越发展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坚决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动融入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伟大变革中去,创造条件,从制度保障到科技支撑,从金融创新到投资拉动,从民生保障到创造百姓更加美好生活……
2012年,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项目落地年”。 长治和晋城紧紧抓住“项目落地年”的有利契机,在重点工程储备、签约、落地、建设方面“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加大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力度,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两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谋划,错位发展, 两市把省委、省政府的转型战略“本土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结构调整大转型,招商引资大手笔,城乡面貌大改变,民生和谐大提升……
长治和晋城紧紧抓住中央赋予山西先行先试的这把尚方宝剑,勇于攻坚克难,大胆寻求突破,敢趟改革的“深水区”, 敢闯发展的“无人区”,敢破经验的“权威区”,闯出一条超常规、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成功的探索出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山西转型跨越的这场“大考”,长治和晋城,一次又一次的率先突破,交出了独具“晋东南特色”的精彩答卷。本刊记者专题报道组近来在山西采访,实地了解到了许许多多长治和晋城在这场转型攻坚战中的精彩片段和感人事迹,让我们来与读者一起分享两市的这份答卷是如何谱写的。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雄关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山西的历史中,晋东南人杰地灵,是一个特殊符号,具有特殊的地位;晋东南的长治和晋城,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长治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之名最早见于战国初。东汉刘熙在他的训诂名著《释名》中是这样解释的:“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各类地理文献也认为这里“居太行之颠,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长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山海经》等故事就发端于此。秦统一六国,置天下三十六郡,上党就是其一。长治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几十种荣誉称号。
晋城是晋东南另一个主要城市,古称泽州,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地上地下,宝藏遍布。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晋城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
优美的自然风光,久远的历史文化遗存,造就了晋城独特的太行山水风情。境内自然风光旖旎,文物古迹遍地。同时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在此生长,赋予晋城“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如皇城相府、古村郭峪、柳氏民居等。此外,蟒河景区、王莽岭景区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分活力。
悠久的文明赋予了晋城丰厚的人文遗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既有古人类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名人墓葬,又有古战场、古民居、古书院和革命纪念地等。更让人引以为荣的是晋城现存宋、金以前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其约占山西省同时期木结构古建筑的2/3,占全国同时期的1/3,几乎超过南方同时期古建文物遗存的总和。晋城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市、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几十种荣誉称号。
也许是上苍的眷顾,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据预测,含煤地层面积共6105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1%,在全省一级的118个县、市、区行政单元中,就有94个分布煤炭,占80%。山西的煤炭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储量占全国的16%。
山西的煤炭资源开采了上百年,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这种单纯的以开发能源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山西,已经不堪重负。是看重眼前利益继续沿着一条资源型发展的路道走到黑,还是宁可牺牲GDP,为子孙后代留一点资源?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机构,就历史地摆到了山西面前。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转型发展,打造一个山清水秀的新山西,已经形成共识。
作为晋东南的主要城市,长治和晋城在资源转型、跨越发展上态度鲜明、行动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坚决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动融入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伟大变革中去,创造条件,从制度保障到科技支撑,从金融创新到投资拉动,从民生保障到创造百姓更加美好生活……
2012年,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 “项目落地年”。 长治和晋城紧紧抓住“项目落地年”的有利契机,在重点工程储备、签约、落地、建设方面“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加大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力度,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扎实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两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协调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谋划,错位发展, 两市把省委、省政府的转型战略“本土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结构调整大转型,招商引资大手笔,城乡面貌大改变,民生和谐大提升……
长治和晋城紧紧抓住中央赋予山西先行先试的这把尚方宝剑,勇于攻坚克难,大胆寻求突破,敢趟改革的“深水区”, 敢闯发展的“无人区”,敢破经验的“权威区”,闯出一条超常规、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成功的探索出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山西转型跨越的这场“大考”,长治和晋城,一次又一次的率先突破,交出了独具“晋东南特色”的精彩答卷。本刊记者专题报道组近来在山西采访,实地了解到了许许多多长治和晋城在这场转型攻坚战中的精彩片段和感人事迹,让我们来与读者一起分享两市的这份答卷是如何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