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继五四思想启蒙以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疾病”意象又一次涌现于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病态”叙事的重现具有更为复杂、新颖的情感指向和隐喻内涵:一方面作者借丰富的疾病意象传达其对于历史、文化、社会的隐喻性思考;另一方面伴随对疾病意象的审美化、奇观化滥用和过度演绎,疾病意象隐喻内涵的“空心化”等问题也因之出现.对新时期病态叙事的重现及其隐喻内涵的分析,须结合中国文学史及传统文化内核进行溯源式的流变考察,回归具体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以揭示其背后隐秘的现实动因及时代考量,厘清这一阶段作家对于病态话语的多重建构
【机 构】
: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 长春13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五四思想启蒙以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疾病”意象又一次涌现于文学创作中.这一时期“病态”叙事的重现具有更为复杂、新颖的情感指向和隐喻内涵:一方面作者借丰富的疾病意象传达其对于历史、文化、社会的隐喻性思考;另一方面伴随对疾病意象的审美化、奇观化滥用和过度演绎,疾病意象隐喻内涵的“空心化”等问题也因之出现.对新时期病态叙事的重现及其隐喻内涵的分析,须结合中国文学史及传统文化内核进行溯源式的流变考察,回归具体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以揭示其背后隐秘的现实动因及时代考量,厘清这一阶段作家对于病态话语的多重建构及其复杂的情感指向,辨析其局限性所在.
其他文献
大规模运输物流系统通过长距离连接和溢出,正在产生广阔的地理和经济影响.中欧班列历史虽然不长,但已成为一个有全球和区域尺度的大型物流体系,正在重塑中国、中亚和欧洲的多元经济地理关系.通过对物流型国家中枢纽城市——西安的个案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与传统物流研究认为只有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相比较,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塑造中欧班列体系结构和属性方面愈发发挥着主导作用;二是与主流研究认为物流只附属于生产环节相比较,中欧班列重塑了欧亚大陆的货运版图,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生产消费关系,以及城市的更新发展.
《左传》文公十二年云:“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坐甲”,杜预未注,而其他训释则争议颇多.孔颖达疏:“甲者,所以制御非常.临敌则被之于身,未战且坐之于地.”①其意谓“坐甲”为置甲于地而坐其上.杨伯峻在总结“坐甲”有未着甲而坐和已着甲而坐两种观点后,又结合《左传》成公二年所云“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乃以已着甲为言,进一步指出当以第二种解释较确.②赵生群也认为“坐甲”是“着甲而坐地”③.吴柱则另辟新解,认
梅里①雪山是我国云南省德钦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的界山,藏、纳西、傈僳、普米、怒等十几个民族世代生活在梅里雪山周边,他们以雪山为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梅里雪山崇拜文化.藏文是承载这一文化重要的栽体之一.从近年来甘肃舟曲博裕发现的文献来看,早在公元10-13世纪,世续苯教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专门祭祀梅里雪山的煨桑文.12-13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著名高僧噶玛拔希到过梅里雪山一带,著有《卡瓦格博圣地指南》,尽管这部文献现已亡佚,但应该对之后让雄多吉所著《圣地卡瓦格博煨桑文·祈降悉地雨》《卡瓦格博煨桑文》《绒赞
近代以来,在应对外敌入侵的危机中,“中华民族”的概念开始逐渐被西南少数民族精英所熟悉、接纳和使用,西南少数民族精英的“中华民族意识”经历了一个从“经验感受”到“理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西南少数民族精英“我族”意识的兴起,但他们对于“我族”的标举,不是一种割裂性的“我族”中心主义,而是以强调自身乃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根本前提,本质上是反对“五族共和”狭隘性的承认诉求.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进一步升华,并以各种形式激励他们投入抗日救亡的运动中.西南少数民族
“躺平”语系让一部当代社会心态史和青年文化发展史映射出复杂多变的意义,表达出另类的抵御姿势.“躺平”是加速社会和时间体制不断驱赶个体、削弱生命自主性,造成生命与世界断裂从而深度自我异化的结果.“躺平”作为文化症候,具体表现为社会加速带来源源不断的焦虑、恐惧、抑郁、自我怀疑等诸多现代疾病;时间体制被设计进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新兴科技公司为利益驱动利用技术与人性弱点,将生命数据化,使人异化为机器;人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制地激发,但真正的消费快乐被购物所营造的虚假快乐替代,人与物的异化加速;社会很多方面不再同步,“
文成公主是唐王朝的公主,在藏族的视野中代表着中原文化,但她又是吐蕃赞普的妻子,被藏族民众视为度母,具有神圣性.文成公主的这种人物特征使其具备了联结汉、藏的天然条件.文成公主的传说首先在藏文语境中产生,清代以后,随着拉萨、打箭炉等地汉族移民的增多,双方互动进一步深入,这一传说逐渐流传到汉族移民群体之中,文成公主随之成为双方共享的文化符号.文成公主传说流传到汉族群体以后的发展情况,可以从吸收和改造两个层面来审视.在吸收阶段,藏文语境中的文成公主故事被汉族接受、传播.这一阶段传说的内容与藏文语境中的基本相同,这
本文认为环境社会治理可以理解为在充分认知环境与社会复合交叉、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调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协同共进,以促进环境与社会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社会治理概念体现了一种认识的升华、视角的转换、视野的拓展、焦点的重置、价值的倡导和目标的追求,包含了技术、组织、人、制度和文化等关键要素.随着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社会治理必将形成一个新的专门知识领域.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穆宗纪》记载长庆三年(823)九月,“南诏王丘佺进金碧文丝十有六品”①.若依此理解,则当时南诏王为丘佺,且丘佺亲自入唐朝贡.与此相似的记载有《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五》:“三年九月,南诏王兵佺进其国信金碧文禄十有六品.”②
自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以来,融合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取得进展,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深化实践的基础.随着实践的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历史文化连接以及支持台湾青年在大陆的创业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在宣传方式、不同地区的政策推进程度、相关政策的适配性等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融合发展在实践中仍须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新时代中国环境问题治理创新之一,在于将社会要素纳入环境治理体系之中,构建环境社会治理体系.本文使用在环境事件发生前后收集的重化工项目社会影响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重化工项目的 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变化.研究发现:2018年公众对重化工项目的 大部分细目的 环境风险感知较2014年有所下降,风险接纳程度有所提升;公众风险感知与风险接纳之间存在动态关联;风险沟通和基层信任是影响风险接纳的重要变量,与2014年相比,2018年的风险沟通促进风险接纳的作用增强;环境事件差异化地影响风险沟通、系统信任、环境关心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