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扎特5岁开始弹钢琴,6岁作曲,8岁写下第一首交响乐曲,11岁完成第一部歌剧……有人说,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天才。然而,天才果真是与生俱来的吗?
与名画结缘
戴维·加伦森是位经济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默默工作了20年,直到50岁以后,提出了创造力理论,才声名鹊起。他发现,天才不一定都是莫扎特那样的少年。事实上,天才有两类,一类是在年轻时就有了非凡的成就,而另一类则大器晚成。加伦森把前者称为概念型天才,把后者称为实践型天才。
一位经济学者怎么会提出创造力理论呢?这要从他大学时代讲起。1972年,加伦森还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选修了一门艺术史课程。第一堂课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名作《圣母子》。“毕加索临摹完成这幅画时才17岁。”老师说,“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有什么成就呢?”这个问题在年轻的加伦森心中扎下了根:年龄与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年轻时如果没有辉煌成就以后就只能默默无闻吗?
1997年春天,已经是大学教师的加伦森准备购买美国艺术家索勒·莱维特的一幅小型水彩画。付款时,他咨询了艺术圈里的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这幅画太贵了,买同样尺寸的其他画要比这幅画便宜得多。这番话触动了加伦森的经济学思维:尺寸能决定一幅画的价格吗?画又不是地毯,肯定有更重要的东西决定画的价格。创作这幅画时作者的年龄和画的价格是否有联系呢?带着这个从大学时代就埋藏在心底的问题,加伦森开始了近十年的研究。
画坛天才之谜
加伦森选择了42位美国当代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他发现,有一类艺术家在年轻时就创作了其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安迪·沃霍尔24岁就完成了一生中拍卖价格最高的作品;而另一类艺术家,则在中老年时期才创作出各自一生最有价值的作品。
除了拍卖成交价格以外,加伦森还选择了另一个指标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即该作品在艺术史教科书中被引用的次数。通常,这也代表作品被认可的程度。在这方面,加伦森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一些艺术家二三十岁就创作了大量作品并被教科书频频引用,后来的作品很少被提及,而另一些则恰恰相反。这个结论使加伦森坚信:世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天才。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修正,加伦森将自己十年的研究公之于众,而这时他也55岁了。
两类天才风格各异
后来,加伦森又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概念型天才通常会突破常规,先人一步达到事业的巅峰。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诗人艾略特在23岁时就完成了其代表作之一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34岁完成著名的《荒原》。
其他领域同样如此。菲茨杰拉尔德29岁就完成了蜚声世界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而马克·吐温在各种风格上徘徊数十年才在50岁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奠定其文坛地位。
加伦森的理论不可能套用在所有人的身上,但是对很多人还是会有所启发。
我们究竟是不是天才
有时,我们确实会面临加伦森在那堂课上所遭遇的提问:你现在到底有什么成就?然而,答案常常使我们尴尬:我们似乎碌碌无为。看过这个理论后,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希望。
现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或许只是一群学生,但说不准某一天你们当中就会涌现出画坛、文坛或者是科学界的一代宗师。概念型天才可能真是聪明过人,而实践型天才则是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热爱他的事业, 不懈努力,比那些半途而废的人成功率肯定要高得多。
其实,知道是不是天才又有什么意义呢?天才最重要的特征是非凡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讨论的关键应归结到一个问题:你是创造者吗?如果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即使蕴含着天才的能力,也会像被永远埋在泥土中的珍珠。
(摘编自《科学画报》)
与名画结缘
戴维·加伦森是位经济学博士,在芝加哥大学默默工作了20年,直到50岁以后,提出了创造力理论,才声名鹊起。他发现,天才不一定都是莫扎特那样的少年。事实上,天才有两类,一类是在年轻时就有了非凡的成就,而另一类则大器晚成。加伦森把前者称为概念型天才,把后者称为实践型天才。
一位经济学者怎么会提出创造力理论呢?这要从他大学时代讲起。1972年,加伦森还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选修了一门艺术史课程。第一堂课老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的名作《圣母子》。“毕加索临摹完成这幅画时才17岁。”老师说,“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有什么成就呢?”这个问题在年轻的加伦森心中扎下了根:年龄与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年轻时如果没有辉煌成就以后就只能默默无闻吗?
1997年春天,已经是大学教师的加伦森准备购买美国艺术家索勒·莱维特的一幅小型水彩画。付款时,他咨询了艺术圈里的一位朋友。朋友告诉他,这幅画太贵了,买同样尺寸的其他画要比这幅画便宜得多。这番话触动了加伦森的经济学思维:尺寸能决定一幅画的价格吗?画又不是地毯,肯定有更重要的东西决定画的价格。创作这幅画时作者的年龄和画的价格是否有联系呢?带着这个从大学时代就埋藏在心底的问题,加伦森开始了近十年的研究。
画坛天才之谜
加伦森选择了42位美国当代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他发现,有一类艺术家在年轻时就创作了其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安迪·沃霍尔24岁就完成了一生中拍卖价格最高的作品;而另一类艺术家,则在中老年时期才创作出各自一生最有价值的作品。
除了拍卖成交价格以外,加伦森还选择了另一个指标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即该作品在艺术史教科书中被引用的次数。通常,这也代表作品被认可的程度。在这方面,加伦森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一些艺术家二三十岁就创作了大量作品并被教科书频频引用,后来的作品很少被提及,而另一些则恰恰相反。这个结论使加伦森坚信:世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天才。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修正,加伦森将自己十年的研究公之于众,而这时他也55岁了。
两类天才风格各异
后来,加伦森又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概念型天才通常会突破常规,先人一步达到事业的巅峰。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诗人艾略特在23岁时就完成了其代表作之一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34岁完成著名的《荒原》。
其他领域同样如此。菲茨杰拉尔德29岁就完成了蜚声世界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而马克·吐温在各种风格上徘徊数十年才在50岁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奠定其文坛地位。
加伦森的理论不可能套用在所有人的身上,但是对很多人还是会有所启发。
我们究竟是不是天才
有时,我们确实会面临加伦森在那堂课上所遭遇的提问:你现在到底有什么成就?然而,答案常常使我们尴尬:我们似乎碌碌无为。看过这个理论后,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希望。
现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或许只是一群学生,但说不准某一天你们当中就会涌现出画坛、文坛或者是科学界的一代宗师。概念型天才可能真是聪明过人,而实践型天才则是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热爱他的事业, 不懈努力,比那些半途而废的人成功率肯定要高得多。
其实,知道是不是天才又有什么意义呢?天才最重要的特征是非凡的创造力。所以,我们讨论的关键应归结到一个问题:你是创造者吗?如果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即使蕴含着天才的能力,也会像被永远埋在泥土中的珍珠。
(摘编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