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阴霾重重的香港坐上飞机,追着太阳飞行了整整一夜之后,我在奥克兰阳光明媚的午后醒来。身旁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在起飞和降落时喃喃祷告着:“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被阳光温柔拥抱的我,竟也觉得此行仿佛有了神的照拂,万物都有了神性。
我们从湖光山色的特卡波湖出发,沿着南岛绵延的南阿尔卑斯山,来到风景宜人的皇后镇,在胆大又呆萌的白鸥的陪伴下盘桓了两日之后,返回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感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余晖。
同行四人,每到一处都在心底惊叹,每离开一处都难掩不舍。那句话说得一点不错:“上帝先来到这里,然后才创造了天堂。”新西兰,这个南半球最美的国度,传说中雄奇而神秘的“中土世界”,如果真的有上帝,全知全能的他一定不会错过这里的风光。
特卡波湖:苍老而美艳的容颜
南半球的11月是春天,初夏即将来临,特卡波湖的岸边已经开满了粉嫩的鲁冰花。然而远离赤道的南岛晚风仍有凉意,在山脉中穿行的冰川之下,那些沉积自两百年前的積雪仍没有消融。我们裹紧了大衣,但还是能感受到湖面吹来的阵阵冷风。
同乘一辆巴士的蓝眼小哥好笑地看着我们抖如筛糠的样子,笑说:“你们一定来自一个温暖的国度。”来自东北的王姑娘很无奈地和我对视一眼,并不是中国的寒夜四季如春,实在是新西兰的春天几乎要大雪纷飞了。
好在湖光山色并不因低温而失色半分。见到特卡波湖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并不年轻了。湖边上被凌厉的山风削出棱角的石头,颓废地倒着残枝断木的浅洼,都在毫不遮掩地显露她饱经风霜的年岁。我不禁就想起杜拉斯的《情人》中最负盛名的那一句:“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
特卡波湖的翠绿有一种独有的梦幻美感,那是一种来自时光的馈赠。早先这里是冰河的一部分,经年累月湖底生出一种特别的青绿色岩石,而让湖水折射出格外剔透的翡翠绿,这才有了与别处不一样的潋滟风致。
特卡波湖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被岁月打磨的粗砺感,通往民宿的路上,满是碎石和沙砾,就连通车的公路都没有我们习惯的平整。
但奇妙的是,这里的生灵生得温和而柔软。绵羊、奶牛、山羊,还有表情包之王——羊驼,就在路旁柔软的草地上自在地生长。显然这里的人待羊就像待人一样友善,在围栏边没什么诚意地举根草,瞎逗一逗,就陆续有几只小羊乐颠颠地跑过来了。
我大着胆子抚上它们蓬松的毛、乖顺而柔软的耳朵,它们也不逃跑,任我肆意妄为,吃完我手上的草叶,继续开开心心地啃起我脚边的矮树丛来。只有不远处三两只羊驼始终高傲又呆萌地端坐着,用迷之高冷的表情看着这群愚蠢的人类,是如何想尽办法要和总是不肯看镜头的羊同框。
在特卡波湖停留的这一夜格外地短暂,并不是因为新西兰在八点才日落,而是因为一入夜,肉眼可见的璀璨星空便如约而至,让人不舍得睡去。已经很久无法在城市的夜空中见到的猎户座,在这片星空中格外醒目,饱满的银月从东边的山顶渐渐升起,将月光铺满落地窗旁的羊毛地毯,那景象前所未有地震撼而又温柔。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香港姑娘Joanna一直不舍得睡去,躺在月光照拂的沙发上睁眼到天亮。她打着哈欠和我说早安:“回香港后就见不到这样的星空了,能多看一眼是一眼。”我有点为自己的贪睡而惭愧,散居天涯的我们也似难得一见的星星,只好在心里默默约定,往后的旅程,能多陪一会儿就多陪一会儿吧。
霍比屯:电影中的“中土世界”
就算是没有来过新西兰的人,大概对霍比屯也会略有耳闻。毕竟,“现代奇幻文学之父”约翰·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之名实在是如雷贯耳,那个虚构的“中土世界”大部分都在新西兰取景拍摄,并且其中“霍比特人”所居住的“夏尔郡”的取景地,就是这个离奥克兰市不远的世外桃源——被称为“霍比屯”的小村庄。
霍比屯藏在被羊群和白云所包围的群山之中,从高处往下望去,延展的荒原和山脉尽头,仿佛真的会杀出一支半兽人大军,和英俊骁勇的精灵战士狭路相逢。
其实,这里的一切都是电影布景,大到山坡上谨遵原著描述的大树,小到每一个小屋前摆放的茶具、晾挂的肉干,都是电影工作人员的巧手之作。仿制之真,让人浑然不觉有假,好像这里真的住着一群“小矮人”,随时都会从色彩鲜艳的洞穴小屋里走出来,向你热情地举起酒杯,邀请你参加他们的派对。
带领我们的导游小哥是个既负责又逗趣的家伙。他告诉我们,为了让实际身高差不多的演员,在电影中毫无PS痕迹地表现出明显的高矮区别,比如甘道夫和弗罗多这一对巨萌身高差CP,剧组利用不同比例的小屋做背景,让饰演人类的演员在小型的木屋前拍摄,让饰演霍比特人的演员在比例放大的木屋前拍摄,利用参照物的对比,然后剪辑出电影中种族分别明显的效果。不同比例的木屋被漆上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实际上我们在霍比屯中看到有红、黄、蓝、绿等色彩缤纷的小屋,都是剧组哄骗观众的心机。
听导游小哥说得妙趣横生,包括我们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花花草草、锅碗瓢盆,大家都想去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真的。但这时候导游小哥在一旁幽幽地来了一句:“这里的护栏上都通了电,如果你们摸了被电到,我不但不会救你,而且会马上拿出手机拍视频,然后上传到YouTube喔。”瞬时,所有的爪子都收回来了。喂喂,新西兰人都这么幽默毒舌吗?
皇后镇:移民文化与英式风情
在皇后镇,我和朋友们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难题:“Where are you from?(你来自哪里?)”问这话的是一个售票员,我们正在买从皇后镇去往箭镇的巴士票,听我们彼此聊天都说日语,闲来无事他就随口一问:“Are you from Japan?(你来自日本吗?)”
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我们四个被这个简单的问题难倒了。因为我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尽管说日语却没有一个是日本人。于是我只好回答说:“We speak Japanese, but we are not Japanese.(我们说日语,但我们不是日本人。)”说完,我满以为这样的回答会换来一张“黑人问号脸”,没想到小哥却轻易地理解了我们之间跨越国籍、地区的羁绊:“Cool!”就这么简单。
大概是因为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对于这种跨文化的交际十分容易接受。在随后的行程中,我们遇到了说中文的华裔,说日文的日籍员工,当然,还有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这个国家是如此丰富多彩,不管走在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比肩并行。
新西兰作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建筑颇有英式情调,以至于早年在英国念过书的Joanna在皇后镇走了几步之后就惊呼:“这里真的不是伦敦吗?”这个被南阿尔卑斯山环抱的优雅小镇生来便有一种慵懒而精致的气质,莫尔大道上林立着精致的餐馆和商店,瓦卡蒂普湖上闲散地晃荡着几艘游船,湖边广场的一角,颓废的流浪歌手用吉他弹奏着《杀手里昂》里那首忧伤的《The shape of my heart》(我心之形),白鸥飞过,微风将音符卷起,送往了日光之下的每一个角落。
当日落西下,我们坐着天际缆车渐渐登上山顶,远眺南阿尔卑斯山的雪景和瓦卡蒂普湖粼粼的湖面,四周此起彼伏地传来不同语言的惊叹声。身旁,不懂中文的Rose君也听懂了我喃喃自语的“好美”。因为快乐从不需要翻译,美好也没有国界。
尽管没有正经地约定过,但我和几位好友每年都会去某个地方旅行,算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圣经里说:“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上帝一定是知道我们相遇与相亲的友谊,与包容而又友善的新西兰是如此契合,所以才指引我们来到这一站。那句传言或许也不尽全对。
天堂无需上帝创造,有爱与美的地方,就是天堂。
我们从湖光山色的特卡波湖出发,沿着南岛绵延的南阿尔卑斯山,来到风景宜人的皇后镇,在胆大又呆萌的白鸥的陪伴下盘桓了两日之后,返回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感受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余晖。
同行四人,每到一处都在心底惊叹,每离开一处都难掩不舍。那句话说得一点不错:“上帝先来到这里,然后才创造了天堂。”新西兰,这个南半球最美的国度,传说中雄奇而神秘的“中土世界”,如果真的有上帝,全知全能的他一定不会错过这里的风光。
特卡波湖:苍老而美艳的容颜
南半球的11月是春天,初夏即将来临,特卡波湖的岸边已经开满了粉嫩的鲁冰花。然而远离赤道的南岛晚风仍有凉意,在山脉中穿行的冰川之下,那些沉积自两百年前的積雪仍没有消融。我们裹紧了大衣,但还是能感受到湖面吹来的阵阵冷风。
同乘一辆巴士的蓝眼小哥好笑地看着我们抖如筛糠的样子,笑说:“你们一定来自一个温暖的国度。”来自东北的王姑娘很无奈地和我对视一眼,并不是中国的寒夜四季如春,实在是新西兰的春天几乎要大雪纷飞了。
好在湖光山色并不因低温而失色半分。见到特卡波湖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并不年轻了。湖边上被凌厉的山风削出棱角的石头,颓废地倒着残枝断木的浅洼,都在毫不遮掩地显露她饱经风霜的年岁。我不禁就想起杜拉斯的《情人》中最负盛名的那一句:“比起你年轻时的美丽,我更爱你现在饱受摧残的容颜。”
特卡波湖的翠绿有一种独有的梦幻美感,那是一种来自时光的馈赠。早先这里是冰河的一部分,经年累月湖底生出一种特别的青绿色岩石,而让湖水折射出格外剔透的翡翠绿,这才有了与别处不一样的潋滟风致。
特卡波湖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被岁月打磨的粗砺感,通往民宿的路上,满是碎石和沙砾,就连通车的公路都没有我们习惯的平整。
但奇妙的是,这里的生灵生得温和而柔软。绵羊、奶牛、山羊,还有表情包之王——羊驼,就在路旁柔软的草地上自在地生长。显然这里的人待羊就像待人一样友善,在围栏边没什么诚意地举根草,瞎逗一逗,就陆续有几只小羊乐颠颠地跑过来了。
我大着胆子抚上它们蓬松的毛、乖顺而柔软的耳朵,它们也不逃跑,任我肆意妄为,吃完我手上的草叶,继续开开心心地啃起我脚边的矮树丛来。只有不远处三两只羊驼始终高傲又呆萌地端坐着,用迷之高冷的表情看着这群愚蠢的人类,是如何想尽办法要和总是不肯看镜头的羊同框。
在特卡波湖停留的这一夜格外地短暂,并不是因为新西兰在八点才日落,而是因为一入夜,肉眼可见的璀璨星空便如约而至,让人不舍得睡去。已经很久无法在城市的夜空中见到的猎户座,在这片星空中格外醒目,饱满的银月从东边的山顶渐渐升起,将月光铺满落地窗旁的羊毛地毯,那景象前所未有地震撼而又温柔。
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香港姑娘Joanna一直不舍得睡去,躺在月光照拂的沙发上睁眼到天亮。她打着哈欠和我说早安:“回香港后就见不到这样的星空了,能多看一眼是一眼。”我有点为自己的贪睡而惭愧,散居天涯的我们也似难得一见的星星,只好在心里默默约定,往后的旅程,能多陪一会儿就多陪一会儿吧。
霍比屯:电影中的“中土世界”
就算是没有来过新西兰的人,大概对霍比屯也会略有耳闻。毕竟,“现代奇幻文学之父”约翰·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之名实在是如雷贯耳,那个虚构的“中土世界”大部分都在新西兰取景拍摄,并且其中“霍比特人”所居住的“夏尔郡”的取景地,就是这个离奥克兰市不远的世外桃源——被称为“霍比屯”的小村庄。
霍比屯藏在被羊群和白云所包围的群山之中,从高处往下望去,延展的荒原和山脉尽头,仿佛真的会杀出一支半兽人大军,和英俊骁勇的精灵战士狭路相逢。
其实,这里的一切都是电影布景,大到山坡上谨遵原著描述的大树,小到每一个小屋前摆放的茶具、晾挂的肉干,都是电影工作人员的巧手之作。仿制之真,让人浑然不觉有假,好像这里真的住着一群“小矮人”,随时都会从色彩鲜艳的洞穴小屋里走出来,向你热情地举起酒杯,邀请你参加他们的派对。
带领我们的导游小哥是个既负责又逗趣的家伙。他告诉我们,为了让实际身高差不多的演员,在电影中毫无PS痕迹地表现出明显的高矮区别,比如甘道夫和弗罗多这一对巨萌身高差CP,剧组利用不同比例的小屋做背景,让饰演人类的演员在小型的木屋前拍摄,让饰演霍比特人的演员在比例放大的木屋前拍摄,利用参照物的对比,然后剪辑出电影中种族分别明显的效果。不同比例的木屋被漆上了不同的颜色,所以实际上我们在霍比屯中看到有红、黄、蓝、绿等色彩缤纷的小屋,都是剧组哄骗观众的心机。
听导游小哥说得妙趣横生,包括我们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好奇心都被勾了起来。花花草草、锅碗瓢盆,大家都想去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真的。但这时候导游小哥在一旁幽幽地来了一句:“这里的护栏上都通了电,如果你们摸了被电到,我不但不会救你,而且会马上拿出手机拍视频,然后上传到YouTube喔。”瞬时,所有的爪子都收回来了。喂喂,新西兰人都这么幽默毒舌吗?
皇后镇:移民文化与英式风情
在皇后镇,我和朋友们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难题:“Where are you from?(你来自哪里?)”问这话的是一个售票员,我们正在买从皇后镇去往箭镇的巴士票,听我们彼此聊天都说日语,闲来无事他就随口一问:“Are you from Japan?(你来自日本吗?)”
连我们自己也没想到,我们四个被这个简单的问题难倒了。因为我们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韩国,尽管说日语却没有一个是日本人。于是我只好回答说:“We speak Japanese, but we are not Japanese.(我们说日语,但我们不是日本人。)”说完,我满以为这样的回答会换来一张“黑人问号脸”,没想到小哥却轻易地理解了我们之间跨越国籍、地区的羁绊:“Cool!”就这么简单。
大概是因为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对于这种跨文化的交际十分容易接受。在随后的行程中,我们遇到了说中文的华裔,说日文的日籍员工,当然,还有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这个国家是如此丰富多彩,不管走在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比肩并行。
新西兰作为英联邦成员国之一,建筑颇有英式情调,以至于早年在英国念过书的Joanna在皇后镇走了几步之后就惊呼:“这里真的不是伦敦吗?”这个被南阿尔卑斯山环抱的优雅小镇生来便有一种慵懒而精致的气质,莫尔大道上林立着精致的餐馆和商店,瓦卡蒂普湖上闲散地晃荡着几艘游船,湖边广场的一角,颓废的流浪歌手用吉他弹奏着《杀手里昂》里那首忧伤的《The shape of my heart》(我心之形),白鸥飞过,微风将音符卷起,送往了日光之下的每一个角落。
当日落西下,我们坐着天际缆车渐渐登上山顶,远眺南阿尔卑斯山的雪景和瓦卡蒂普湖粼粼的湖面,四周此起彼伏地传来不同语言的惊叹声。身旁,不懂中文的Rose君也听懂了我喃喃自语的“好美”。因为快乐从不需要翻译,美好也没有国界。
尽管没有正经地约定过,但我和几位好友每年都会去某个地方旅行,算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圣经里说:“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上帝一定是知道我们相遇与相亲的友谊,与包容而又友善的新西兰是如此契合,所以才指引我们来到这一站。那句传言或许也不尽全对。
天堂无需上帝创造,有爱与美的地方,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