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慧,原本与技术无关,而是人的特质的一种表达;智慧教育,主旨在于以充满智慧的教育去培育充满智慧的人,通过构建具有真善美特质的智慧课程,实现培植学生以真善美为内容的智慧人格的目标。智慧课程的实践,主要是在课程架构中彰显系统智慧,在课程实施中贯穿具体智慧。
关键词:课程建设;智慧人格;系统智慧;具体智慧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所以成为当下教育场景中的热词,是因为它们跟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环境直接关联,受技术潮流的裹挟,“智慧”二字也被染上了浓烈的“技术”色彩,以至于人们几乎将它古老而经典的涵义遗忘殆尽。
其实,智慧原本是个人文概念,它充满着哲学魅力,是人之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早在该概念被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挪用”之前,我们便启动了智慧教学、智慧教育和智慧课程之旅。在教育变革和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智慧为理念引领,以智慧课程建设为行动体系,以智慧人格培育为价值追求,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人的智慧品质。借助本文,我们将学校多年来在智慧、智慧与人、智慧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理性思索和实践探索陈述如下:
一、智慧与人的智慧特质
(一)智慧含义的探讨
对于智慧,古今学者研究者甚多,其内涵之丰富,不能尽说。这里摘其一二:李江源认为,智慧“是人对世界与人的博大圆融的理解”,“是抽象的,但又直接关乎人的生活整体”,“是高度综合性的”,“涵盖着对无限的理解”[1]。田慧生认为,“智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2]。从这些见解中,我们不难发现,智慧绝非仅指智力,更非仅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能力,它应是人在超越具体和具象对生命与世界的整体领悟、宏观把握与超然应对,是人之德行、认知、情怀、气度、心态等多种心智元素融合而成的整体素养。15年前进行“课堂教学智慧化”研究时,我们就是这样理解智慧的,并且,我们认为智慧可以按文明社会(整体)及文明人(个体)所表现与追求的理想境界,归结为真、善、美三种范畴:真,即是认识能力及其对万物“真相”的解悟;善,即是道德素养及其对众生“善根”的润泽;美,即是审美能力及其对物我“美感”的营造。考察不同学术领域对真善美的界说,话语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本质并无原则区别,更无悖谬之处。
(二)人与智慧的关系
刘慧教授指出:“生命智慧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是人类心灵的闪光,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财富。”[3]不难看出,刘慧教授深刻揭示了人与智慧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人才具备智慧,才追求智慧;智慧仅仅属于人,并伴随人的提升而提升,伴随人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不断丰富——直言之:人与智慧有着本体同一关系,即智慧原本非人莫属。如何明证这一点呢?首先,从原始的猿类动物演变为人的进化历程本身就是人具有智慧的有力确证。正如有位教授讲授受孕情形时所说,一个新人乃是一个出色的精子与成万上亿精子在争夺卵子结合权的残酷战斗中获胜才得以诞生的,人正是与芸芸众生在经受了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无情筛选中以绝对优势脱颖而出,才成为今天的万物之灵。这就是智慧之功。自此之后,人继续努力历练和提升自身的智慧,在共处共生的过程中,不仅不懈探寻世界规律,发现、发明、创造替代肉身的高级高效劳动工具,改善自身生存境遇,同时创造和建构精神文化,致力营建彼此共赢互爱、充满善意的社会,营建合乎美的规则、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活世界。这是人在追逐梦想创造美好未来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二、智慧课程的育人旨归
基于对智慧以及智慧与人的关系的认识,我们感觉到,努力给学生以充满智慧的教育,努力让学生成为富有智慧的人,使其在未来,在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之后,得以凭借其智慧品格立足社会,悦纳社会,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真心实意造福社会,同时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是当下学校必须严肃思考并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而给学生以智慧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智慧之人,无疑须在学生的课程生活中“落地生根”。鉴此,我们确定了智慧课程落实育人旨归的两个理性定位:
(一)智慧课程的智慧特质
智慧课程的智慧特质,指的是课程本身的智慧意蕴。从真的维度看,必须以正确认识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为前提,以坚持遵循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为原则,根据儿童作为尚未涉世的年少生命对似知未知世界普遍好奇、意欲全面探知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之主人期待多方面汲取人类文化滋养全方位奠定发展基础的需求,向学生传授他们当下渴望知晓的各种事物、知识,传授他们今后立世为人必备的正确道德观念、科学原理、人文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从善的维度看,必須以博爱之情宽厚之心对待儿童少年,关心其身心健康,关注其言语举止,关照其特殊需要,悉心呵护其童心,珍爱其童性,悦纳其童行,包容其幼稚的顽劣,善待其别出心裁的错误,关心其学习生活中的身体健康问题、心理愉悦问题、自尊心保护问题、学习负荷承受力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柔暖的学习氛围。从美的维度看,必须为学生提供充满美感的课程生活,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自身形象、教学者语言表达等要素都以美好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与心理感觉效果呈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悦目赏心、悦耳怡情的良好体验。
(二)智慧课程的智慧目标
智慧课程的智慧目标,指的是学生素质的智慧意蕴。从真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执着求真的品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做真人,即坚守正直、诚实、坦荡、率真的做人准则,忠心爱国,忠诚待人,愿交真心,敢说真话,乐做实事,不尚虚荣。二是渴求真知,即勤奋好学,虚心好问,勇于探索,乐于求异,在潜心沉思中探寻知识,在不懈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努力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人。从善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坚持向善的情怀,即有慈悲之心,有善良之性,孝顺长辈,体恤父母,敬重师长,友爱同伴,善待众生万物,随时关心身边弱势人群,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捐赠和公益服务活动,心甘情愿,成为习惯,在家人中,在同伴中,在无处不在的人群中,努力成为善良使者。从美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懂得尚美的品性。一是能够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之美,即:着装讲究整洁大方,不猎奇怪异;举止讲究优雅大气,不扭捏做作;语言讲究文雅悦耳,不粗俗聒噪。二是能够追求做事观瞻效果之美,即:行文本书写之事,追求字迹端秀行款均匀之美;行物品制作之事,追求结构合理色调和谐之美;行无形流程之事,追求思路清晰过程流畅之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智慧课程的理念实现
(一)课程架构中彰显系统智慧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有些系统属自然存在,有些系统属人工设计。不管哪种系统,都有功能强弱优劣之分。就人工系统而言,其质量水平反映的就是设计者的系统智慧水平。这种系统智慧,在于使系统设计臻于完备与严密,既能够涵盖相关事物的各种必备元素,又使这些必备元素以恰当权重与位置关系形成最佳组合;同时,系统具有统率全局的运行规范和凸显优势的价值指向。课程架构的系统智慧,就是从学生作为完整的、具有全面发展需求与多种发展可能的生命主体出发,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足够宽度、足够厚度,能够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夯实人生发展根基的课程生活。这种课程生活,其内容有知识的和技能的,有逻辑的和经验的,有人文的和科学的,有心智的和身体的,有德性的和诗性的。课程架构的系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深刻理解国家课程规划,全方位夯实学科基础
在架构智慧课程体系中,我们并非“白手起家”,国家规划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们架构智慧课程体系的极好基础平台。它凝聚了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参与课程规划制定的专家团队的系统智慧。他们对基础课程学科门类作出的规定,为学生心智成长提供了必需的多领域基础知识“营养”,为其走向生活提供了必备的多方面基本技能“操练”,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宽厚根基,蕴蓄多种可能。而他们对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式方法提出的建议,则对我们实施基础课程必修学科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对我们“生发”校本课程以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延伸和课程拓展,提供了一个完备的蓝本,是学校进行课程布局的直接依据。我们作出的智慧之举,就是两件事:其一,严守课程标准,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学科,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现象,主要通过细化教学常规要求、强化教学常规考核,将其管到实处;其二,坚守课堂阵地,做到内容精当目标明确,务求重点突出方法恰当,主要通过加强课堂教学观察、深化课堂教学指导,将其做到细处。这样,我们便通过学校严格规范的执行行动实现了(国家)课程规划智慧。
2.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多渠道拓宽学习领域
从国家课程规划中,汲取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智慧,将此系统智慧贯彻到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扎实教学之中,这是我们顺应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初智慧。以此为前提,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化到相应的背景中去,将各种学科技能运用到相应的实际中去,这是我们在课程架构实践中体现学校个性的创生智慧。它是对国家课程规划智慧的创造性提升和拓展,旨在使两者形成积极互动,对课程系统功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共生”效应,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整体优化和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的智慧之举是充分挖掘地域和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与各学科知识对接的多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拓展课程形态,为学生扩大认知领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切近问题开辟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之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经验图式。这些拓展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扩充类、技能强化类、经典阅读类、健身强体类、生活经历类、风物考察类、文化体验类、礼仪教化类、社会服务类等,其形式主要有微型演讲、主题沙龙、典礼仪式、校园节日、远足观赏、项目研究、传统活动等。
3.严格遵循知识形成规律,大气力推动生活教育
作为科学世界表征的知识,蕴含于生活,同时又生成于生活。“尽管客观科学的逻辑亚建筑超越了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但它却只能在回溯到生活世界的明证性时,才具有它的真理性。”[4]从这精辟的话语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世界——亦即对知识的两种价值:其一,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中蕴含客观知识,它是客观知识的原型;其二,直观的生活世界是明证客观知识真理性的尺度。换一种话语方式表述就是:知识从生活中来,没有生活,知识无从生成;知识到生活中去,没有生活,知识不得其用。这两点,都是从知识本身去印证生活的价值的。从课程智慧追求的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看,生活有其直观生动性,在直观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是遵循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遵从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教学过程的审美愉悦,从而具备了真善美的特质。因而,让学生在走向生活、置身情境、直面原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策略,乃是我们长期坚持践行的重要系统智慧。凭借这种系统智慧,我们的学生得以展开知识形成过程,使所学知识有“根”,也使有“根”的知识得以开枝散叶,长成大树。
(二)课程实施中贯穿具体智慧
从依据国家课程框架确立有益学生素质全面奠基的学科门类,到把握知识本质确定植根生活、注重知识形成的教學原则,再到尊重个体差异设置菜单课程助力个性发展的社团建设,这都是我们在课程全面规划、整体架构上表现的系统智慧,是介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方法之间的“中观”智慧,兼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也兼具教育愿景与教育整体策略双重性质。在这个愿景与整体策略引领下,我们在直接指向具体课程内容和直接置身课程场景时,在课程实施行动过程中,又着力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智慧:
1.尊重差异,发掘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就最好的自己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关心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关心学生。前者旨在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必需的教育,进而个个获得良好的发展;后者旨在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教育的关照,进而形成全面素质且奠定各种发展基础。然而,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这一教育思想常被误解,变为给所有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亦即无差异、划一化的教育。有人曾说:给同样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或给不同的人施以同样的教育,都是不公平的。由此,给全体学生以无差异、划一化的教育,其实是不公平的。真正的关心全体学生,应是指向每个不同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应是在普遍关照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潜质差异、兴趣差异,既让所有学生各种基础素养得到发展,更让不同学生优势潜质得到最好发展,使每个学生不仅具备普及层面上的必备素质,更具备特有的专长、特有的能力、特有的个人魅力。践行这样的理念,也是课程架构的重要系统智慧。因而,我们致力推进社团建设工程来体现这一课程智慧,构建一个由年级后备社团与校级精品社团紧密关联高效互动的社团体系,为学生提供管乐、戏剧、书法、绘画、创客、编程、文学、摄影、剪纸、围棋、科技制作、数学探究、经典研读、绘本会话(英语)等选择学习机会和兴趣发展空间。
关键词:课程建设;智慧人格;系统智慧;具体智慧
“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所以成为当下教育场景中的热词,是因为它们跟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环境直接关联,受技术潮流的裹挟,“智慧”二字也被染上了浓烈的“技术”色彩,以至于人们几乎将它古老而经典的涵义遗忘殆尽。
其实,智慧原本是个人文概念,它充满着哲学魅力,是人之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早在该概念被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挪用”之前,我们便启动了智慧教学、智慧教育和智慧课程之旅。在教育变革和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智慧为理念引领,以智慧课程建设为行动体系,以智慧人格培育为价值追求,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人的智慧品质。借助本文,我们将学校多年来在智慧、智慧与人、智慧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的理性思索和实践探索陈述如下:
一、智慧与人的智慧特质
(一)智慧含义的探讨
对于智慧,古今学者研究者甚多,其内涵之丰富,不能尽说。这里摘其一二:李江源认为,智慧“是人对世界与人的博大圆融的理解”,“是抽象的,但又直接关乎人的生活整体”,“是高度综合性的”,“涵盖着对无限的理解”[1]。田慧生认为,“智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2]。从这些见解中,我们不难发现,智慧绝非仅指智力,更非仅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能力,它应是人在超越具体和具象对生命与世界的整体领悟、宏观把握与超然应对,是人之德行、认知、情怀、气度、心态等多种心智元素融合而成的整体素养。15年前进行“课堂教学智慧化”研究时,我们就是这样理解智慧的,并且,我们认为智慧可以按文明社会(整体)及文明人(个体)所表现与追求的理想境界,归结为真、善、美三种范畴:真,即是认识能力及其对万物“真相”的解悟;善,即是道德素养及其对众生“善根”的润泽;美,即是审美能力及其对物我“美感”的营造。考察不同学术领域对真善美的界说,话语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本质并无原则区别,更无悖谬之处。
(二)人与智慧的关系
刘慧教授指出:“生命智慧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力,是人类心灵的闪光,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财富。”[3]不难看出,刘慧教授深刻揭示了人与智慧的关系,告诉我们,只有人才具备智慧,才追求智慧;智慧仅仅属于人,并伴随人的提升而提升,伴随人的发展而发展,伴随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不断丰富——直言之:人与智慧有着本体同一关系,即智慧原本非人莫属。如何明证这一点呢?首先,从原始的猿类动物演变为人的进化历程本身就是人具有智慧的有力确证。正如有位教授讲授受孕情形时所说,一个新人乃是一个出色的精子与成万上亿精子在争夺卵子结合权的残酷战斗中获胜才得以诞生的,人正是与芸芸众生在经受了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无情筛选中以绝对优势脱颖而出,才成为今天的万物之灵。这就是智慧之功。自此之后,人继续努力历练和提升自身的智慧,在共处共生的过程中,不仅不懈探寻世界规律,发现、发明、创造替代肉身的高级高效劳动工具,改善自身生存境遇,同时创造和建构精神文化,致力营建彼此共赢互爱、充满善意的社会,营建合乎美的规则、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活世界。这是人在追逐梦想创造美好未来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二、智慧课程的育人旨归
基于对智慧以及智慧与人的关系的认识,我们感觉到,努力给学生以充满智慧的教育,努力让学生成为富有智慧的人,使其在未来,在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之后,得以凭借其智慧品格立足社会,悦纳社会,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真心实意造福社会,同时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这是当下学校必须严肃思考并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而给学生以智慧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智慧之人,无疑须在学生的课程生活中“落地生根”。鉴此,我们确定了智慧课程落实育人旨归的两个理性定位:
(一)智慧课程的智慧特质
智慧课程的智慧特质,指的是课程本身的智慧意蕴。从真的维度看,必须以正确认识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为前提,以坚持遵循儿童成长的身心规律为原则,根据儿童作为尚未涉世的年少生命对似知未知世界普遍好奇、意欲全面探知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之主人期待多方面汲取人类文化滋养全方位奠定发展基础的需求,向学生传授他们当下渴望知晓的各种事物、知识,传授他们今后立世为人必备的正确道德观念、科学原理、人文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从善的维度看,必須以博爱之情宽厚之心对待儿童少年,关心其身心健康,关注其言语举止,关照其特殊需要,悉心呵护其童心,珍爱其童性,悦纳其童行,包容其幼稚的顽劣,善待其别出心裁的错误,关心其学习生活中的身体健康问题、心理愉悦问题、自尊心保护问题、学习负荷承受力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柔暖的学习氛围。从美的维度看,必须为学生提供充满美感的课程生活,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者自身形象、教学者语言表达等要素都以美好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与心理感觉效果呈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悦目赏心、悦耳怡情的良好体验。
(二)智慧课程的智慧目标
智慧课程的智慧目标,指的是学生素质的智慧意蕴。从真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执着求真的品格。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做真人,即坚守正直、诚实、坦荡、率真的做人准则,忠心爱国,忠诚待人,愿交真心,敢说真话,乐做实事,不尚虚荣。二是渴求真知,即勤奋好学,虚心好问,勇于探索,乐于求异,在潜心沉思中探寻知识,在不懈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努力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人。从善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坚持向善的情怀,即有慈悲之心,有善良之性,孝顺长辈,体恤父母,敬重师长,友爱同伴,善待众生万物,随时关心身边弱势人群,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捐赠和公益服务活动,心甘情愿,成为习惯,在家人中,在同伴中,在无处不在的人群中,努力成为善良使者。从美的维度看,需要培育学生懂得尚美的品性。一是能够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之美,即:着装讲究整洁大方,不猎奇怪异;举止讲究优雅大气,不扭捏做作;语言讲究文雅悦耳,不粗俗聒噪。二是能够追求做事观瞻效果之美,即:行文本书写之事,追求字迹端秀行款均匀之美;行物品制作之事,追求结构合理色调和谐之美;行无形流程之事,追求思路清晰过程流畅之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三、智慧课程的理念实现
(一)课程架构中彰显系统智慧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有些系统属自然存在,有些系统属人工设计。不管哪种系统,都有功能强弱优劣之分。就人工系统而言,其质量水平反映的就是设计者的系统智慧水平。这种系统智慧,在于使系统设计臻于完备与严密,既能够涵盖相关事物的各种必备元素,又使这些必备元素以恰当权重与位置关系形成最佳组合;同时,系统具有统率全局的运行规范和凸显优势的价值指向。课程架构的系统智慧,就是从学生作为完整的、具有全面发展需求与多种发展可能的生命主体出发,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足够宽度、足够厚度,能够满足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夯实人生发展根基的课程生活。这种课程生活,其内容有知识的和技能的,有逻辑的和经验的,有人文的和科学的,有心智的和身体的,有德性的和诗性的。课程架构的系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深刻理解国家课程规划,全方位夯实学科基础
在架构智慧课程体系中,我们并非“白手起家”,国家规划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们架构智慧课程体系的极好基础平台。它凝聚了国家主管部门以及参与课程规划制定的专家团队的系统智慧。他们对基础课程学科门类作出的规定,为学生心智成长提供了必需的多领域基础知识“营养”,为其走向生活提供了必备的多方面基本技能“操练”,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宽厚根基,蕴蓄多种可能。而他们对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式方法提出的建议,则对我们实施基础课程必修学科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对我们“生发”校本课程以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延伸和课程拓展,提供了一个完备的蓝本,是学校进行课程布局的直接依据。我们作出的智慧之举,就是两件事:其一,严守课程标准,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学科,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现象,主要通过细化教学常规要求、强化教学常规考核,将其管到实处;其二,坚守课堂阵地,做到内容精当目标明确,务求重点突出方法恰当,主要通过加强课堂教学观察、深化课堂教学指导,将其做到细处。这样,我们便通过学校严格规范的执行行动实现了(国家)课程规划智慧。
2.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多渠道拓宽学习领域
从国家课程规划中,汲取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智慧,将此系统智慧贯彻到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扎实教学之中,这是我们顺应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初智慧。以此为前提,创造良好条件,让学生将各种学科知识融化到相应的背景中去,将各种学科技能运用到相应的实际中去,这是我们在课程架构实践中体现学校个性的创生智慧。它是对国家课程规划智慧的创造性提升和拓展,旨在使两者形成积极互动,对课程系统功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共生”效应,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整体优化和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的智慧之举是充分挖掘地域和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与各学科知识对接的多个领域,通过多种形式拓展课程形态,为学生扩大认知领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切近问题开辟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之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经验图式。这些拓展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扩充类、技能强化类、经典阅读类、健身强体类、生活经历类、风物考察类、文化体验类、礼仪教化类、社会服务类等,其形式主要有微型演讲、主题沙龙、典礼仪式、校园节日、远足观赏、项目研究、传统活动等。
3.严格遵循知识形成规律,大气力推动生活教育
作为科学世界表征的知识,蕴含于生活,同时又生成于生活。“尽管客观科学的逻辑亚建筑超越了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但它却只能在回溯到生活世界的明证性时,才具有它的真理性。”[4]从这精辟的话语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生活世界对于科学世界——亦即对知识的两种价值:其一,直观的主观生活世界中蕴含客观知识,它是客观知识的原型;其二,直观的生活世界是明证客观知识真理性的尺度。换一种话语方式表述就是:知识从生活中来,没有生活,知识无从生成;知识到生活中去,没有生活,知识不得其用。这两点,都是从知识本身去印证生活的价值的。从课程智慧追求的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看,生活有其直观生动性,在直观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是遵循了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遵从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增加了教学过程的审美愉悦,从而具备了真善美的特质。因而,让学生在走向生活、置身情境、直面原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策略,乃是我们长期坚持践行的重要系统智慧。凭借这种系统智慧,我们的学生得以展开知识形成过程,使所学知识有“根”,也使有“根”的知识得以开枝散叶,长成大树。
(二)课程实施中贯穿具体智慧
从依据国家课程框架确立有益学生素质全面奠基的学科门类,到把握知识本质确定植根生活、注重知识形成的教學原则,再到尊重个体差异设置菜单课程助力个性发展的社团建设,这都是我们在课程全面规划、整体架构上表现的系统智慧,是介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方法之间的“中观”智慧,兼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也兼具教育愿景与教育整体策略双重性质。在这个愿景与整体策略引领下,我们在直接指向具体课程内容和直接置身课程场景时,在课程实施行动过程中,又着力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智慧:
1.尊重差异,发掘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就最好的自己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关心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关心学生。前者旨在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必需的教育,进而个个获得良好的发展;后者旨在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教育的关照,进而形成全面素质且奠定各种发展基础。然而,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中,这一教育思想常被误解,变为给所有学生实施同样的教育,亦即无差异、划一化的教育。有人曾说:给同样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或给不同的人施以同样的教育,都是不公平的。由此,给全体学生以无差异、划一化的教育,其实是不公平的。真正的关心全体学生,应是指向每个不同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应是在普遍关照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潜质差异、兴趣差异,既让所有学生各种基础素养得到发展,更让不同学生优势潜质得到最好发展,使每个学生不仅具备普及层面上的必备素质,更具备特有的专长、特有的能力、特有的个人魅力。践行这样的理念,也是课程架构的重要系统智慧。因而,我们致力推进社团建设工程来体现这一课程智慧,构建一个由年级后备社团与校级精品社团紧密关联高效互动的社团体系,为学生提供管乐、戏剧、书法、绘画、创客、编程、文学、摄影、剪纸、围棋、科技制作、数学探究、经典研读、绘本会话(英语)等选择学习机会和兴趣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