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如呼吸般自然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120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培养朗读习惯、提高朗读技巧、激发朗读兴趣、升华朗读效果这几方面浅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让朗读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如呼吸般自然。
  【关键词】习惯;技巧;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日,央视推出一档充满文艺气息的节目——《朗读者》,“一个人,一篇文”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激起了人们对朗读的渴望。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所谓朗读,其实是一种对语言的进一步加工与创作,将纸上的文字借助于声音让其变得有灵魂,有内涵。在多年的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真正体会到适当地展开朗读指导,可以加强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便于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一、课前及时预习,养成朗读的好习惯
  朱熹在宋代就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即使学生已经是小学高年级了,但是随手拿来一篇课文并要读得朗朗上口,字字响亮,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凡事预则立”,于是,我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一定要有一本字典并且,还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新课展开的时候,我的授课流程就是学生自己进行预习,有不认识的字词,自行查字典解决,对字音和字形进行理解,先学会读。进行预习时最主要的就是读准字音,进行朗诵时,不能对原文进行修改,不能增加或者减少字,不能重复或颠倒字词,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一定要达到朗读通顺的目标。
  由于学生在课前做好了读的准备,同时,我也要在备课时把将要讲授的新课文进行反复阅读、朗读,推敲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这样,在讲授新课时就能更有效地运用朗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
  二、巧用方法导航,提高朗读技巧
  一名演员曾经对于朗诵有这样的理解,不能念字,而是说事儿。然而,我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或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有的还把每一个句子的尾音拖长。这种“读”算不上朗读,它的症结在于学生没有理解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没有掌握语句的节奏。展开科学合理的指导,能够加深学生对语句节奏的掌握。若是想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美的欣赏,在授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对停顿进行体验,体会重音和语速在朗读中的重要:我先出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让学生来评价,再指导学生找出语段的节奏,用“\”在语段中标示,然后再读一读。通过这样的指导与体验,学生对“读有节奏”有了了解。若是想要熟练地对课本进行朗读,那么就要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要做到通篇朗诵。
  展开诗词的教学时,总是会发现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读,语气既造作又生硬,很难进入正题,无法体现意境美。例如:在进行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学生自行预习之后,我会对节奏以及重音进行提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读的练习,要大声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对节奏有了很好的掌握,可以对音韵进行很好的演绎,体会到抑扬顿挫的魅力。借助对字词进行重读,学生就能对梅花的品格进行体会,感慨它的傲雪开放、不畏严寒以及遗世而独立的美好。
  学生进行文章的学习时,最开始的阶段是不能很好地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理解的,但是借助于有感情的、有节奏的以及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在脑海中出现画面感,将朗诵变得很自然,也能很好地和自身的生活实际以及经验进行结合,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对文字中的真义进行理解,慢慢地实现朗诵技巧的提高。
  三、借助想象力,提高朗读的兴趣
  人类的发明与创造离不开想象,学生的朗读活动也是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是激发学生产生朗读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丰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共鸣。叶老先生曾说“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如在进行《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学习时,对于贝多芬创作乐曲这一块内容,我是这么引导的:利用语调的柔和、平缓进行环境的渲染,借助于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仿佛自己就是贝多芬,此时身在一个茅屋之中,月光皎皎,向大地撒着银色的月光,世界万物仿佛都笼罩在了光环之中,好像仙子披着薄纱,如同仙境,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下,贝多芬在钢琴上借助手指的跳跃,发出如瑟瑟秋风又似潺潺流水的美妙和弦,仿佛在将人间的希望、真、善、美进行传递……通过想象,又可以借助于丰富的情感,展开朗读,将学生引领至大海边,体会海的壮阔以及汹涌的波涛,感慨于大海的雄壮,进而对乐曲的旋律变化进行领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充分理解文章的意境,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四、展开情感体验,加强朗读的效果
  清代的刘大魁于《论文偶记》中说道:“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兒诵之,神气出矣。”文章中的“神气”,就是指作者对情感的表达。对字句进行认识之后,对音节进行掌握,从而对朗读进行练习,实现熟练的目的。站在整体的角度对课文脉络进行梳理,对作者借助于文字表达的感情进行领悟以及理解、体会“神气”,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将文章进行升华,使文章不再是课文而是文学,提高品味文化的能力,实现高层次的鉴赏。《语文课程标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求对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进行阅读时,学生要具备自己阅读的能力。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能依赖老师的讲懂,而是要学生自己读懂。就是说,展开语文的教学时,是读本,而不是教本。文本的内在含义就是指学生展开阅读时,应该自行、自发地进行知识的构建,为了达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去阅读。但是,因为小学生没有较多的生活经验,生活所接触的事物也较窄,所以对于文字中包含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不会领悟得那么深刻,达不到共鸣。怎样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借助读进行体会和理解呢?熟读一篇文章之后,我让学生放下课本,自己思考,对文中的感情进行自我揣摩,由此体会文中的内在情感,从而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不管是什么文章,它借助文字想要表达的都是十分丰富的意象美,这又与“神气”是有联系的——较为含蓄的内在感情,只有读的人用心去体会,才可以发现这种隐含的情感。进行朗读时,学生应该借助于课本,将文字进行画面的转换,读“山”就能对山的高大巍峨进行体会,读“海”就能体会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壮阔。例如:学习《丰碑》时,虽然文章的情感基调十分感人、悲壮,但是时代距离学生的生活不近,很难形象立体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体会,只单纯知道是英雄。所以,我采用的是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由地展开朗诵,将距离缩短,实现文字向形象的转换,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欲望的激发,对人物的话语进行理解。课文之中军需处长的形象是既鲜明又高大的,借助对其冻僵后神态、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进行体会,通篇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也没有进行激情的赞叹,只是借助于将军情感的变化历程,在侧面对军需处长的身份进行介绍。通过指导,让学生用真实的情感进行朗读,让人物的衣着以及神态变得越来越鲜活,实现形象和语言的结合。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就会掌握将军的情感历程,就能对军需处长为革命以及他人,将自己献身给国家的精神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他在死亡面前,十分镇定,毫无畏惧;完全地投身到工作中;他就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永垂不朽!学生有情感地进行朗读,课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也就十分鲜明,活灵活现。用情以及用心地去朗读,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回味良久。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一直都是“以读为本”,是对语言的积累、对情感的培养。展开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尤其多读名家名篇,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文字、语言的结构美、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音韵美进行体会,借助于朗读进行内心的领悟,学生的朗读也就如呼吸般自然了。
  参考文献
  [1]陈国雄,崔恋.课堂教学艺术集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學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饱含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都是文学性特别强的,如苏教版教材中的《生命桥》《船长》《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二泉映月》等等。教学此类课文,理应抓住其特点,从整体出发,重在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生命对话,感悟生命的激情,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感情的升华,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中。本文笔者曾和几位教师认真研究过这类课文的教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
【摘要】为了让农村初中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能力,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写字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切实加以指导、锻炼,学生的书写水平就能不断进步,就能早日取得显著的成绩,早已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认识;规范;习惯;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摘要】沟通,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是中职语文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的重要学习内容,是中职学生职业规划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倾听;说;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事情都有自己的认知和想法,而沟通可以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因此沟通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  什么是
【摘要】信息技术具有获取信息的广泛性与声、图、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的直观性特点,被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步融入教学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掌握阅读要点知识。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要讲求方法,要以“学”为中心,巧妙地“帮扶”。本文立足于“学”,从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理解感悟能力的“帮扶”、学生人文素养和阅读习惯的“帮扶”以
【摘要】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如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地“学进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素养;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求同存 异,但不代表这种差异性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老师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要求现代教学务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教育阶段,为了在培养小学生识文断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教育主管部门重新统编了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基础运用能力,还重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本文主要就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进行
【摘要】面对初中语文翻转教学的各种质疑,笔者以自身的实践为基础,从理念的认同、评价机制的巧妙使用以及课题研究的推进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推进初中语文翻转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翻转教学;传统教学;评价杠杆 ;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翻转教学在国内的争论已有数年,笔者也参加过各种翻转教学的研讨活动,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初中语文适合翻转教学吗?学生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借助电子白板和教学助手等工具的应用,从而达成这一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电子白板与教学助手的应用价值,分别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层面着手,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小学语文课堂;电子白板;教学助手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随课微写作旨在改变当前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实际情况,改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张皮的教学现状,着眼于教学由教读型向练能型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提问和讲解为主的面面俱到的教读型教学,而练能型课堂侧重有所取舍地选点练能,其推进教学的方式是大板块的、任务导练式的,注重对学习结果的展示。具体做法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深读课文,选点练能;在练能点上展开练读或练说活动;进入预设的练写点。  【关键词】语
【摘要】作文立意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而思想格局是能够引起作品共鸣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决胜高考的关键。高中生的思想格局大小决定其作文立意的深度。如何建立和拓宽宏大的思想格局?本文结合高考满分作文和作者作文教学的成功课例,阐述了高中生的思想格局要以爱国情为主线,高扬勇于开拓的旗帜,以抒写正能量为主旋律,在这样的大格局中,文章立意才深刻有意义。要拥有大格局,首先,立意可在小处得以体现,挖掘并传达深远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