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戴维·梅里尔博士,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和主动性强(more effective,efficient and engaging learning)的3E教学宗旨,归纳总结了建构主义(Tonassen)、做中学(schank)、学习四组件(Mocarthy)等教学理论之精华,提出了“首要教学原理”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以问题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效的中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热情,课堂中将这种需求变成动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2)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潜意识中刨根问底的欲望,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逐步探究和解决了围绕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序列问题后,使学生的思考性和探究性不断加强,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中心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有时需分解成序列问题,可以分解难度。中心问题是“母问题”,序列问题是“子问题”,不同学生或不同组学生解决了子问题,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综合,将序列问题层层揭开,中心问题自然而解。(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中心问题及分解的序列问题的设计,都力求从学生感兴趣、会投入的角度切入,增强了任务性、针对性、趣味性,加深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介入热忱,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以问题为中心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能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具有现代教学理论支撑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法。
诚然,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若要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始终都要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学习求知的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理解和认知,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那么,以问题为中心,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呢?
一、引发共鸣,与学习兴趣相和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人的学习中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能够使人对事物保持一种久经不衰的热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把准学生的心脉,提出学生感兴趣的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那么在兴趣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去。
例如在讲解《奥林匹克精神》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奥运健儿夺冠瞬间的画面: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孔令辉狂吻国旗,王军霞披着国旗狂奔,刘翔披着国旗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郭晶晶忍不住热泪盈眶……接着,我提问:“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学生齐声欢呼“更快、更高、更强”。然后再播放王义夫流下男儿泪、女足姑娘们痛哭失声的画面,并提问:“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学生安慰道:“重在参与。”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新知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而新知展示的最佳方式,就是应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让问题情境成为一幅幅动感直观的画面,不用煽情,不用过多的言语,只是用令人兴致盎然、激动人心的问题情境,就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源自生活,与生活实际相和谐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我播放了一组交通肇事案的画面,并插入画外音:2007年4月23日8时10分左右,一辆重庆渝北区开往北涪区的中型客车发生特大交通事故,证实有25人死亡,6人受伤,事故现场断肢残臂洒落一地,血流成河,残缺的车窗上挂满了变形的尸体,惨不忍睹。交警部门初步判断,事故主要原因是肇事客车有超载超速行为。接着,又播放了一组贫困老人在医院看病时被偷走救命钱的画面,同时插入画外音:74岁的蔡大爷来自温岭新河镇。2008年3月18日,蔡大爷在温岭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胃镜及病理检查后,发现自己患了胃癌。年事已高又无儿无女的蔡大爷决定放弃化疗等昂贵的治疗方式,选择吃中药来延缓病情。3月22日,蔡大爷揣着平时省吃俭用的1100元钱,到中医院肿癌科看病。主治医师建议蔡大爷做几项肿瘤指标检查,老人就一个人去化验窗口脱下外套抽血。可恶的小偷瞄准了这个时机,偷走了蔡大爷拿来治病的1000多元“救命钱”。看着这血淋淋的现场图片,看到老人空洞、无助的双眼及绝望的表情,学生情绪激昂,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切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公平和公正的法律及规则。学生在讨论中不由感慨:原以为规则和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其实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三、迁移感悟,与认知规律相和谐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如果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抽象,远离我们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中心问题与现实情境相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介入解决实际问题,引起探究的动机和兴趣,从而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变革与争霸》一文时,如果直接按课文设计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得以称霸”,由于历史年代久远,课文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介入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设计了现实的中心问题:“中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从现实问题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又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几个序列问题:“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在哪些方面比较强大?”同时利用网络,同步展现出学生所回答问题的视频或画面,从而使学生能够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当我提出“结合课文,齐国具有哪些优势”这个问题时,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当提出“现在的中国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这一问题时,学生就能主动地将迁移的旧知和刚学的新知用来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和谐
梅里尔博士认为: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促进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觉得通过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他们通常会迫切地希望向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展示学到的本领。当他们真正能得到展示的机会时,出色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同时也就进一步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设计中心问题时,不仅要充分提供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机会,更应该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大胆地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及网络特性,能让学生不用走出课堂就随时可以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设计出自己需要的图形和画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运用新知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课时,我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将温岭建设成为环境舒适的城市?请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然后将这一问题分解。教学片段如下:
师:现在温岭的居住环境舒适吗?
生1:不舒适。
生2:空气浑浊,臭气太浓。(画面同步显示)
生3:河水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画面同步显示)
生4:酒店很多,文化娱乐设施太少。
生5:住宅小区里公共设施太少,邻居老死不相往来。
生6:生活小区配套设施不齐全。(画面同步显示)
……
师:你们以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该是怎样的呢?
生7:日常生活设施便利安全;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自然环境整洁优美;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对温岭的了解,给我们的政府出谋划策。用图片和文字说明。
经过认真的合作讨论、网上搜索、精心设计,一份份充满奇思妙想、新颖奇异又稚嫩可爱的建议新鲜出笼,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屏幕中滑过:仿古的园林、清新的绿化、高耸的大厦、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商场、智能化的娱乐场馆……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操作能力,完成了对新知的更好的建构和理解。
以问题为中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效的中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热情,课堂中将这种需求变成动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2)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潜意识中刨根问底的欲望,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逐步探究和解决了围绕中心问题而展开的序列问题后,使学生的思考性和探究性不断加强,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由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中的中心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有时需分解成序列问题,可以分解难度。中心问题是“母问题”,序列问题是“子问题”,不同学生或不同组学生解决了子问题,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综合,将序列问题层层揭开,中心问题自然而解。(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中心问题及分解的序列问题的设计,都力求从学生感兴趣、会投入的角度切入,增强了任务性、针对性、趣味性,加深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介入热忱,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以问题为中心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能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具有现代教学理论支撑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法。
诚然,无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若要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始终都要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解决问题,学习求知的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加速理解和认知,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那么,以问题为中心,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呢?
一、引发共鸣,与学习兴趣相和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人的学习中所起的最大作用,就是它能够使人对事物保持一种久经不衰的热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把准学生的心脉,提出学生感兴趣的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那么在兴趣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去。
例如在讲解《奥林匹克精神》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奥运健儿夺冠瞬间的画面: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孔令辉狂吻国旗,王军霞披着国旗狂奔,刘翔披着国旗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郭晶晶忍不住热泪盈眶……接着,我提问:“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学生齐声欢呼“更快、更高、更强”。然后再播放王义夫流下男儿泪、女足姑娘们痛哭失声的画面,并提问:“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学生安慰道:“重在参与。”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新知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而新知展示的最佳方式,就是应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技术,让问题情境成为一幅幅动感直观的画面,不用煽情,不用过多的言语,只是用令人兴致盎然、激动人心的问题情境,就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源自生活,与生活实际相和谐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中心问题,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我播放了一组交通肇事案的画面,并插入画外音:2007年4月23日8时10分左右,一辆重庆渝北区开往北涪区的中型客车发生特大交通事故,证实有25人死亡,6人受伤,事故现场断肢残臂洒落一地,血流成河,残缺的车窗上挂满了变形的尸体,惨不忍睹。交警部门初步判断,事故主要原因是肇事客车有超载超速行为。接着,又播放了一组贫困老人在医院看病时被偷走救命钱的画面,同时插入画外音:74岁的蔡大爷来自温岭新河镇。2008年3月18日,蔡大爷在温岭市第二人民医院做了胃镜及病理检查后,发现自己患了胃癌。年事已高又无儿无女的蔡大爷决定放弃化疗等昂贵的治疗方式,选择吃中药来延缓病情。3月22日,蔡大爷揣着平时省吃俭用的1100元钱,到中医院肿癌科看病。主治医师建议蔡大爷做几项肿瘤指标检查,老人就一个人去化验窗口脱下外套抽血。可恶的小偷瞄准了这个时机,偷走了蔡大爷拿来治病的1000多元“救命钱”。看着这血淋淋的现场图片,看到老人空洞、无助的双眼及绝望的表情,学生情绪激昂,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切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公平和公正的法律及规则。学生在讨论中不由感慨:原以为规则和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其实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三、迁移感悟,与认知规律相和谐
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如果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抽象,远离我们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找准中心问题与现实情境相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介入解决实际问题,引起探究的动机和兴趣,从而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变革与争霸》一文时,如果直接按课文设计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得以称霸”,由于历史年代久远,课文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介入的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设计了现实的中心问题:“中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从现实问题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然后又将中心问题分解成几个序列问题:“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在哪些方面比较强大?”同时利用网络,同步展现出学生所回答问题的视频或画面,从而使学生能够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当我提出“结合课文,齐国具有哪些优势”这个问题时,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当提出“现在的中国已具备了哪些条件”这一问题时,学生就能主动地将迁移的旧知和刚学的新知用来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相和谐
梅里尔博士认为: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促进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觉得通过掌握了知识技能,就有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他们通常会迫切地希望向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展示学到的本领。当他们真正能得到展示的机会时,出色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同时也就进一步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设计中心问题时,不仅要充分提供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机会,更应该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大胆地应用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及网络特性,能让学生不用走出课堂就随时可以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设计出自己需要的图形和画面,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运用新知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一课时,我设计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将温岭建设成为环境舒适的城市?请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然后将这一问题分解。教学片段如下:
师:现在温岭的居住环境舒适吗?
生1:不舒适。
生2:空气浑浊,臭气太浓。(画面同步显示)
生3:河水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画面同步显示)
生4:酒店很多,文化娱乐设施太少。
生5:住宅小区里公共设施太少,邻居老死不相往来。
生6:生活小区配套设施不齐全。(画面同步显示)
……
师:你们以为舒适的居住环境该是怎样的呢?
生7:日常生活设施便利安全;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自然环境整洁优美;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对温岭的了解,给我们的政府出谋划策。用图片和文字说明。
经过认真的合作讨论、网上搜索、精心设计,一份份充满奇思妙想、新颖奇异又稚嫩可爱的建议新鲜出笼,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屏幕中滑过:仿古的园林、清新的绿化、高耸的大厦、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商场、智能化的娱乐场馆……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操作能力,完成了对新知的更好的建构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