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党的历史上提升基层组织力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全新的执政环境和党的地位的历史性变化,我们党对提升基层组织力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重要经验。
制定正确的党员发展方针,严格审慎发展党员
党员发展是提升基层组织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历史上,党员发展既存在过“关门主义”,也出现过“拉夫式”错误倾向,对提升组织力造成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威望大大提高。新发展党员数量仅1949年一年就达到140万左右。从当时的全国人口总量来看,这一增长速度显然过快,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开始大量发展党员,造成新发展党员质量下降。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及时制定了正确的党员发展方针。1950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明确指出“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办法”,并强调党员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城市,即发展工人阶级入党。在老解放区农村的任务是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通过教育把觉悟程度不够的党员提高到共产党员的水平,对于那些毛病大、经过教育又不愿改正的党员,应逐渐采取一种适当的方法,劝告其退党或开除其党籍。在新解放区农村,应集中力量在各种斗争中组织和教育广大农民,发现与培养真正的积极分子,等土地改革完成后再发展党员。还强调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考察要求入党的人员时,不仅听取介绍人的报告、本人的意见和党内的反映,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征求群众的意见,使党的领导和群众意见相结合,对入党人员进行全面考察。
提出严格的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执政地位、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入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到新中国成立时,党员人数近450万。为了保障新发展党员质量,防止落后分子、投机分子甚至反动分子混进党内,1951年3月刘少奇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下定决心,终身英勇地坚持革命斗争。在任何环境下,不退缩,不叛变党,不投降敌人。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斗争和工作,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私人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人民的“老爷”,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一切党员,必须努力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这八项是每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和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提出严格的党员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把不够党员标准的人阻挡在党的大门之外,另一方面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党中央还在全体党员中进行如何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各级党组织执行严格的党员标准,并进行深入系统的党员教育,提高了发展党员质量,促进了基层组织力提升。
整顿基层组织,保障党的组织和思想纯洁
提升基层组织力,在严格入口和加强党员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严格出口,整顿基层组织,及时把不合格党员清理出去。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一部分老党员思想退化,以为革命胜利就可以享福了,不愿继续革命;另一方面,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党组织疏于管理,致使一些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员进入了党组织。对此,中央决定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整頓。1951年4月,中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整顿。其中第一年进行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准备工作,挑选一批干部进行培训,在正确理解整党方针和精神的基础上,熟悉整党方法和步骤,并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在进行典型试验的基础上进入组织整顿阶段。首先,对党员进行审查和登记。其次,对登记后的党员进行审查和鉴定,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最后,进行组织处理,把党员分为四类:具备党员条件的;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或有较严重毛病的;不具备党员条件的消极落后分子;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其中的第二类党员,可以保留党籍,用充分的时间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对第三类党员进行教育改造,教育改造无效的使其退党。第四类党员一律清除出党。通过整顿基层党组织,在党内外开展有关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学习运动,提高了党员的觉悟,纯洁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大大提升了基层组织力。
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
组织动员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为了提升基层组织力,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1950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斯大林、毛泽东论党群关系的指示》,强调明确党群关系,改掉工作中的错误倾向。1953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强调“五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因此,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将那些过去需要而现在不需要的制度和办法加以改变,建立起适合现实情况的领导制度和方法。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把党的方针政策给群众说清楚,实现群众利益,获得群众拥护,就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反对命令主义,提倡说服的工作方法,强调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工厂,党员进行工作时都要用充分说服教育的方法。通过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了群众,达到了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的目的。
注重提升基层组织力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提升基层组织力,既要坚持改革创新,也要充分吸收党史上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提升基层组织力的成功探索对新时代提升基层组织力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研究员,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李蕾
制定正确的党员发展方针,严格审慎发展党员
党员发展是提升基层组织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历史上,党员发展既存在过“关门主义”,也出现过“拉夫式”错误倾向,对提升组织力造成了不良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威望大大提高。新发展党员数量仅1949年一年就达到140万左右。从当时的全国人口总量来看,这一增长速度显然过快,一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也开始大量发展党员,造成新发展党员质量下降。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及时制定了正确的党员发展方针。1950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明确指出“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办法”,并强调党员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城市,即发展工人阶级入党。在老解放区农村的任务是加强党的教育和调整党的组织,通过教育把觉悟程度不够的党员提高到共产党员的水平,对于那些毛病大、经过教育又不愿改正的党员,应逐渐采取一种适当的方法,劝告其退党或开除其党籍。在新解放区农村,应集中力量在各种斗争中组织和教育广大农民,发现与培养真正的积极分子,等土地改革完成后再发展党员。还强调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考察要求入党的人员时,不仅听取介绍人的报告、本人的意见和党内的反映,还要采取各种方式征求群众的意见,使党的领导和群众意见相结合,对入党人员进行全面考察。
提出严格的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执政地位、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入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到新中国成立时,党员人数近450万。为了保障新发展党员质量,防止落后分子、投机分子甚至反动分子混进党内,1951年3月刘少奇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下定决心,终身英勇地坚持革命斗争。在任何环境下,不退缩,不叛变党,不投降敌人。一切共产党员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斗争和工作,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一切党员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私人利益之上,党员的私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即党的公共利益。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人民的“老爷”,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把党的政策向人民群众作宣传解释,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一切党员,必须努力学习,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的觉悟更加提高。这八项是每个共产党员所应该和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提出严格的党员标准,一方面有利于把不够党员标准的人阻挡在党的大门之外,另一方面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党中央还在全体党员中进行如何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各级党组织执行严格的党员标准,并进行深入系统的党员教育,提高了发展党员质量,促进了基层组织力提升。
整顿基层组织,保障党的组织和思想纯洁
提升基层组织力,在严格入口和加强党员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严格出口,整顿基层组织,及时把不合格党员清理出去。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党组织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一部分老党员思想退化,以为革命胜利就可以享福了,不愿继续革命;另一方面,在发展新党员的过程中,部分党组织疏于管理,致使一些觉悟不高,甚至思想落后的人员进入了党组织。对此,中央决定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整頓。1951年4月,中央通过了《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整顿。其中第一年进行整顿基层党组织的准备工作,挑选一批干部进行培训,在正确理解整党方针和精神的基础上,熟悉整党方法和步骤,并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在进行典型试验的基础上进入组织整顿阶段。首先,对党员进行审查和登记。其次,对登记后的党员进行审查和鉴定,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最后,进行组织处理,把党员分为四类:具备党员条件的;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或有较严重毛病的;不具备党员条件的消极落后分子;混入党内的各种坏分子。其中的第二类党员,可以保留党籍,用充分的时间帮助他们提高觉悟。对第三类党员进行教育改造,教育改造无效的使其退党。第四类党员一律清除出党。通过整顿基层党组织,在党内外开展有关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学习运动,提高了党员的觉悟,纯洁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大大提升了基层组织力。
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
组织动员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为了提升基层组织力,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路线。1950年4月,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斯大林、毛泽东论党群关系的指示》,强调明确党群关系,改掉工作中的错误倾向。1953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强调“五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因此,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分散主义,将那些过去需要而现在不需要的制度和办法加以改变,建立起适合现实情况的领导制度和方法。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把党的方针政策给群众说清楚,实现群众利益,获得群众拥护,就能把群众组织起来。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反对命令主义,提倡说服的工作方法,强调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工厂,党员进行工作时都要用充分说服教育的方法。通过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了群众,达到了团结群众和组织群众的目的。
注重提升基层组织力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提升基层组织力,既要坚持改革创新,也要充分吸收党史上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提升基层组织力的成功探索对新时代提升基层组织力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基地研究员,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