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根据指导工科学生创新项目的经历,从创新团队的组织,创新项目的拟定到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管理以及效果评价进行了阐述,以期达到经验共享,相互促进提高创新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项目 团队组织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89-01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1]。在“双创”背景下,作为创新的排头兵,高校教育也要因时而为,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如何在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建立起以大学生创新为主体,教师引导协助为辅助模式的平台,是高校创新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高校老师提出了如何在高校中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3],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4]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提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要“越轨思维”[5]。本文针对本人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与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与高校老师分享交流。
1.创新团队的组织
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热情,但他们的专业知识还只是停留在“学过”的程度,尚不具备对专业知识的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因此创新项目的团队成员一般要从有创新潜力的同学中选取。由于完成一个工程创新项目,必须要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生参与,才能完成从想法、构思、设计、制造、组装到样机测试的全过程。期间还要进行项目资源的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因此,要鼓励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联系,寻找项目组所需要的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我指导的创新项目团队中,一般包含有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专业的学生参与。
2.创新项目的拟定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应试教育背景下挑选出来的“听话的乖学生”,复制知识的能力强于创新能力。如何激发他们“想于非非”的热情,挖掘“金点子”,是指导老师在项目团队组织完成后所面临的难题。针对当前的技术和市场热点,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并设计出市场上亟需或者满足未来需求的创意作品,“头脑风暴”是在创新项目的拟定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我曾指导的项目中就有“动车防撞自动监控系统”,是学生针对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想出的主意。“电动车引擎仿生器”就是同学考慮到未来电动车市场趋势,担心其对人们生命安全带来的潜在危险而设计的作品。
3.创新任务的分配
创新项目的目标拟定以后,就要开始细化其功能,并且考虑完成该功能所必须具有的资源,例如:人员的配备、资源的获取、完成功能所需要的时间,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等等。由于创新团队的组成基本上是临时组建而成,团队人员的基础也参次不齐。因此给项目任务的分配带来困难。这时,我们一般会在项目初期安排同学根据项目的初步的专业分工分头去查阅资料,然后判断该任务是否适合自己完成,若能完成,初步估计能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若不能完成,则再物色相关专业人员来充实项目团队,保证项目能够进行下去。
4.创新过程的管理
由于创新项目带有很大程度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要项目能顺利进行下去,必须对项目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项目团队中必须配备项目管理人员,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他(她)对项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进行项目任务分解,设定项目进度安排,元器件的采购,项目进度中里程碑的设置,并且拟定要在里程碑所在的时间节点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进程。当项目组成员遇到技术瓶颈时及时通报项目组成员,商定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稳定、有序的进行。
5.创新结果的检验
创新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成果进行检验。主要是对提交样机的功能性测试。检验其是否达到了项目初期设定的功能要求,项目是否按照拟定的时间节点等。若项目顺利完成,则要进一步探索将其产品化、市场化的策略。总之,项目完成后要总结项目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
结语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对在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创新项目背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既能让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因此,值得在高校进行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网.2015.3.6
[2]骆艳洁, 麦云飞, 王蕾.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11):40-41.
[3]赵花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 2017(10):107-108.
[4]尹金荣,罗锋,王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3:49-50.
[5]汪斌锋,王秋艳.“越轨思维”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新探[J].教育评论, 2018(3):9-13.
【关键词】创新项目 团队组织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89-01
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1]。在“双创”背景下,作为创新的排头兵,高校教育也要因时而为,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如何在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具有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建立起以大学生创新为主体,教师引导协助为辅助模式的平台,是高校创新教育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高校老师提出了如何在高校中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3],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4]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提出了高校创新型人才要“越轨思维”[5]。本文针对本人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与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与高校老师分享交流。
1.创新团队的组织
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热情,但他们的专业知识还只是停留在“学过”的程度,尚不具备对专业知识的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因此创新项目的团队成员一般要从有创新潜力的同学中选取。由于完成一个工程创新项目,必须要有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生参与,才能完成从想法、构思、设计、制造、组装到样机测试的全过程。期间还要进行项目资源的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因此,要鼓励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联系,寻找项目组所需要的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我指导的创新项目团队中,一般包含有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专业的学生参与。
2.创新项目的拟定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应试教育背景下挑选出来的“听话的乖学生”,复制知识的能力强于创新能力。如何激发他们“想于非非”的热情,挖掘“金点子”,是指导老师在项目团队组织完成后所面临的难题。针对当前的技术和市场热点,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并设计出市场上亟需或者满足未来需求的创意作品,“头脑风暴”是在创新项目的拟定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我曾指导的项目中就有“动车防撞自动监控系统”,是学生针对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想出的主意。“电动车引擎仿生器”就是同学考慮到未来电动车市场趋势,担心其对人们生命安全带来的潜在危险而设计的作品。
3.创新任务的分配
创新项目的目标拟定以后,就要开始细化其功能,并且考虑完成该功能所必须具有的资源,例如:人员的配备、资源的获取、完成功能所需要的时间,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瓶颈等等。由于创新团队的组成基本上是临时组建而成,团队人员的基础也参次不齐。因此给项目任务的分配带来困难。这时,我们一般会在项目初期安排同学根据项目的初步的专业分工分头去查阅资料,然后判断该任务是否适合自己完成,若能完成,初步估计能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若不能完成,则再物色相关专业人员来充实项目团队,保证项目能够进行下去。
4.创新过程的管理
由于创新项目带有很大程度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要项目能顺利进行下去,必须对项目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项目团队中必须配备项目管理人员,相当于项目经理的角色,他(她)对项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进行项目任务分解,设定项目进度安排,元器件的采购,项目进度中里程碑的设置,并且拟定要在里程碑所在的时间节点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调整进程。当项目组成员遇到技术瓶颈时及时通报项目组成员,商定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稳定、有序的进行。
5.创新结果的检验
创新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成果进行检验。主要是对提交样机的功能性测试。检验其是否达到了项目初期设定的功能要求,项目是否按照拟定的时间节点等。若项目顺利完成,则要进一步探索将其产品化、市场化的策略。总之,项目完成后要总结项目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
结语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对在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于创新项目背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既能让学生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因此,值得在高校进行深入推广。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网.2015.3.6
[2]骆艳洁, 麦云飞, 王蕾.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11):40-41.
[3]赵花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 2017(10):107-108.
[4]尹金荣,罗锋,王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3:49-50.
[5]汪斌锋,王秋艳.“越轨思维”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新探[J].教育评论, 2018(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