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材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分子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语文积累不单纯是一种言语的记忆,也不单纯是对古今中外名篇的背诵。语文积累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熏陶,是从语言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从语言的酒窖中发酵出中华思想的芳醇。那么语文积累究竟应该积累一些什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积累呢?
一、语文积累要开放观念
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语文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有文化和生活的积累。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文化、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积累必须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进行。只有这样,语文积累才能赋予它可持续的生命力。
1、语文积累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积累的过程其实应该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寻找文化精神、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走出狭窄的语文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题材、风格豐富多样的文章,都不失为学生所积累。
2、语文积累应赋予时代的人文气息。我们在强调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的同时,还应该善于鼓励批判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引入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尤其在现在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积累更应赋予它时代的气息,掺入时代的元素。在对待名家名篇上我们要求学生不过分依赖,不盲目推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另外,在语文积累中,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把现实生活的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语文积累要开放空间
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话题,但确实又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而具体实施起来却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我们面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跳出原有的“小语文”的习惯思维,为语文学习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1、在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政治事件等,所以这就注定了语文积累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教材中有很多处安排了资料袋、宽带网,还有一学期两次的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进行生活和文化积累的好渠道,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如四年级开展的“走进田园”活动,学生通过对家乡田园风光的观察,了解到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通过对当地人生活变化的调查,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等。这些信息的了解和取得是无法在狭窄的课堂上所能完成的,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才能形成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探讨,把生活的积累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实现课内外沟通,才能让语文焕发活力。
2、在语言的习得中积累。语文积累不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记,也不是语文知识的机械累加,而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简言之,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就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强语言实践,在运用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能力。“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就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积累由“习得”到“运用”这一最高境界。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几处典型的排比句式,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规律认识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仿写、创作。
再如,每个语文园地安排的“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诗词、俗语、名言警句,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语言,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充分地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积累之目的。
三、语文积累要开放评价
目前语文积累出现的随意和任意拔高的现象,其实完全取决于语文评价。因为评价就是一种导向,在一些老师的心中也往往形成这样的认识: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所以要使语文积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改革我们的语文评价。
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试卷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把成语补充完整的题目,如:天()行空;( )入( )口;盲人摸( );饮( )止渴。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积累动物成语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如果这些成语在学生现阶段已出现过,那么这样的题目出现无可厚非。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如“饮()止渴”这样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因为平时学生没有接触。所以像这样的考查究竟要评价学生什么,单单看谁课外知识丰富吗?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思想来评价学生,势必会出现教师任意拔高、课外知识积累泛滥、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的局面。所以像这道题我们不妨改成:
请你写出带有动物的成语4个:( )( )( )( )
同样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一样,用这样开放式的题目,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从从容容地去完成,考查的目的也同样能够达到。我们考试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们的学生考得趴下,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另外,在考查学生语文积累的时候,不仅仅只一味地了解学生语文积累的多少,还要重视语文积累的运用。只有当语文积累能“学以致用”的时候,这样的积累才有意义。
无论什么积累,只要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语文课堂生命之所在。也正是这样,语文教学中积累那一方绿色才会显得更加浓郁和馨香。
一、语文积累要开放观念
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语文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体现了语文内涵的拓展。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有文化和生活的积累。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它和民族文化、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因此,这就决定了语文积累必须在“大语文”的背景下进行。只有这样,语文积累才能赋予它可持续的生命力。
1、语文积累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文积累的过程其实应该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寻找文化精神、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走出狭窄的语文视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所以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题材、风格豐富多样的文章,都不失为学生所积累。
2、语文积累应赋予时代的人文气息。我们在强调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的同时,还应该善于鼓励批判和创新。更重要的是还要善于引入鲜活的、具有时代色彩的主流文化。尤其在现在的教育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语文积累更应赋予它时代的气息,掺入时代的元素。在对待名家名篇上我们要求学生不过分依赖,不盲目推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科学的文化精神、多元的文化观念的形成。另外,在语文积累中,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把现实生活的积累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
二、语文积累要开放空间
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话题,但确实又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乍一看似乎什么都清楚,而具体实施起来却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我们面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跳出原有的“小语文”的习惯思维,为语文学习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1、在生活的实践中积累。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日常生活、政治事件等,所以这就注定了语文积累的综合性和多元化。
教材中有很多处安排了资料袋、宽带网,还有一学期两次的综合性学习,这都是学生进行生活和文化积累的好渠道,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如四年级开展的“走进田园”活动,学生通过对家乡田园风光的观察,了解到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通过对当地人生活变化的调查,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等。这些信息的了解和取得是无法在狭窄的课堂上所能完成的,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才能形成生活积累。
“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当成一种生活的探讨,把生活的积累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实现课内外沟通,才能让语文焕发活力。
2、在语言的习得中积累。语文积累不是对语言的博闻强记,也不是语文知识的机械累加,而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简言之,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积累,就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加强语言实践,在运用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能力。“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就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积累由“习得”到“运用”这一最高境界。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几处典型的排比句式,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规律认识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仿写、创作。
再如,每个语文园地安排的“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诗词、俗语、名言警句,旨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语言,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充分地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形成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积累之目的。
三、语文积累要开放评价
目前语文积累出现的随意和任意拔高的现象,其实完全取决于语文评价。因为评价就是一种导向,在一些老师的心中也往往形成这样的认识: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所以要使语文积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改革我们的语文评价。
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试卷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把成语补充完整的题目,如:天()行空;( )入( )口;盲人摸( );饮( )止渴。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积累动物成语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如果这些成语在学生现阶段已出现过,那么这样的题目出现无可厚非。可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如“饮()止渴”这样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因为平时学生没有接触。所以像这样的考查究竟要评价学生什么,单单看谁课外知识丰富吗?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思想来评价学生,势必会出现教师任意拔高、课外知识积累泛滥、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的局面。所以像这道题我们不妨改成:
请你写出带有动物的成语4个:( )( )( )( )
同样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储备不一样,用这样开放式的题目,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从从容容地去完成,考查的目的也同样能够达到。我们考试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我们的学生考得趴下,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另外,在考查学生语文积累的时候,不仅仅只一味地了解学生语文积累的多少,还要重视语文积累的运用。只有当语文积累能“学以致用”的时候,这样的积累才有意义。
无论什么积累,只要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语文课堂生命之所在。也正是这样,语文教学中积累那一方绿色才会显得更加浓郁和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