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胃镜病理活检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和病理医生对此项检查的认知程度。方法:对38例误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漏诊36例,诊断为慢性炎症16例,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8例,中度非典型增生6例,重度非典型增生6例,过诊断2例,鳞癌和腺癌各1例。结论:密切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联系,创新胃镜病理活检诊断,是减少胃镜病理活检误诊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胃镜 病理活检 误诊
资料与方法
1996~2006年经纤维胃镜对胃和食道取活检1574例,误诊38例(2.41%)。本组38例中,女16例,男22例,年龄36~78岁,平均64.5岁,常见症状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反酸、嗳气、上腹部疼痛。纤维胃镜下所见上皮黏膜糜烂19例,溃疡形成6例,肿块向腔内生长13例,部分阻塞管腔,胃镜不能通过。病理诊断慢性炎症16例,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8例,中度非典型增生6例,重度非典型增生6例,过诊断为2例,鳞癌和腺癌各1例。经过复查术中冰冻和手术后石蜡包埋切片,最终漏诊36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鳞癌15例,腺癌19例,黏膜相关B细胞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过诊断2例均为重度上皮内瘤变。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5μm,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误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讨 论
病理诊断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以有无黏膜肌浸润为诊断依据,限制了病理医生的诊断思维,这一观点作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有其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一些扁平状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可避免过诊断,然而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相当大比例的病例在作检查时已处于病变的中晚期,胃镜检查时为隆起型或溃疡型包块,活检组织无论从细胞形态或结构,均已符合癌的标准,如果只是未能明确是否存在黏膜肌浸润而以上皮内瘤变为结论,对临床而言该病理诊断则失去应有的价值,国内虞氏等大样本的回顾分析也表明以黏膜肌浸润作为诊断依据的应用价值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常见漏诊原因:①取材位置不对或取材过小。由于纤维胃镜在胃及食道内的活动受到制约,准确的取材受到一定的限制,镜头常常被黏液和血液污染,视野局限,对肿瘤定位困难,因此取材位置和取材大小都不理想,取材过小不能超过基底层或黏膜肌,只能观察到以上组织的病变,造成病理定性困难,只能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或原位癌。②肿瘤位置生长较深或多源性浸润癌由于浸润性癌的癌灶生长点多始自黏膜深层,癌组织被类似正常的黏膜、纤维结缔组织和类似坏死组织覆盖,同样造成取材和诊断困难。一般来说,早期癌胃镜活检阳性率较高,而Ⅱb型胃癌外表浅表平坦,微小癌灶埋藏于慢性炎症黏膜中,癌灶微小多发,活检时很难取准病灶。③高分化癌:有些癌分化程度高,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化程度都与正常组织接近,诊断依据主要是看是否有深部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因为活检深度有限,如果不能到基底层或黏膜基层,对诊断造成困难。尤其是腺癌,分化程度好的腺癌几乎和正常腺体或腺瘤无法鉴别,仅腺体排列有些异常,只靠活检无法诊断为癌。④包埋及切片方法欠妥:取活检时不是所取的每一块组织都有癌,所以包埋时应使每一塊组织都在同一平面,以便在切片时一张切片能切到每一块组织,反之就有漏诊的可能。
误诊原因:误诊2例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细胞异型性大,排列异常,未能观察到深层组织情况,加之诊断过于自信造成。
参考文献
1 朱明华.我国诊断病理学需要创新.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3-4.
2 虞积耀,丁野华,丁彦青,等.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讨.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1):8-11.
关键词 胃镜 病理活检 误诊
资料与方法
1996~2006年经纤维胃镜对胃和食道取活检1574例,误诊38例(2.41%)。本组38例中,女16例,男22例,年龄36~78岁,平均64.5岁,常见症状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反酸、嗳气、上腹部疼痛。纤维胃镜下所见上皮黏膜糜烂19例,溃疡形成6例,肿块向腔内生长13例,部分阻塞管腔,胃镜不能通过。病理诊断慢性炎症16例,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8例,中度非典型增生6例,重度非典型增生6例,过诊断为2例,鳞癌和腺癌各1例。经过复查术中冰冻和手术后石蜡包埋切片,最终漏诊36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鳞癌15例,腺癌19例,黏膜相关B细胞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过诊断2例均为重度上皮内瘤变。
方法: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5μm,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误诊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讨 论
病理诊断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以有无黏膜肌浸润为诊断依据,限制了病理医生的诊断思维,这一观点作为早期病变的诊断有其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一些扁平状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活检,可避免过诊断,然而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相当大比例的病例在作检查时已处于病变的中晚期,胃镜检查时为隆起型或溃疡型包块,活检组织无论从细胞形态或结构,均已符合癌的标准,如果只是未能明确是否存在黏膜肌浸润而以上皮内瘤变为结论,对临床而言该病理诊断则失去应有的价值,国内虞氏等大样本的回顾分析也表明以黏膜肌浸润作为诊断依据的应用价值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常见漏诊原因:①取材位置不对或取材过小。由于纤维胃镜在胃及食道内的活动受到制约,准确的取材受到一定的限制,镜头常常被黏液和血液污染,视野局限,对肿瘤定位困难,因此取材位置和取材大小都不理想,取材过小不能超过基底层或黏膜肌,只能观察到以上组织的病变,造成病理定性困难,只能诊断为上皮内瘤变或原位癌。②肿瘤位置生长较深或多源性浸润癌由于浸润性癌的癌灶生长点多始自黏膜深层,癌组织被类似正常的黏膜、纤维结缔组织和类似坏死组织覆盖,同样造成取材和诊断困难。一般来说,早期癌胃镜活检阳性率较高,而Ⅱb型胃癌外表浅表平坦,微小癌灶埋藏于慢性炎症黏膜中,癌灶微小多发,活检时很难取准病灶。③高分化癌:有些癌分化程度高,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化程度都与正常组织接近,诊断依据主要是看是否有深部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因为活检深度有限,如果不能到基底层或黏膜基层,对诊断造成困难。尤其是腺癌,分化程度好的腺癌几乎和正常腺体或腺瘤无法鉴别,仅腺体排列有些异常,只靠活检无法诊断为癌。④包埋及切片方法欠妥:取活检时不是所取的每一块组织都有癌,所以包埋时应使每一塊组织都在同一平面,以便在切片时一张切片能切到每一块组织,反之就有漏诊的可能。
误诊原因:误诊2例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细胞异型性大,排列异常,未能观察到深层组织情况,加之诊断过于自信造成。
参考文献
1 朱明华.我国诊断病理学需要创新.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3-4.
2 虞积耀,丁野华,丁彦青,等.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讨.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