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了高职语文教学应该从备课、上课、考核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落实人本精神,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本。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人本精神 学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培养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应当强调以人为本,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高职语文教学应当如何落实人本精神呢?这引起了许多同仁的诸多讨论。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备”无患,备学生精益求精
有些老师认为,备学生就备课在深浅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这样的结果是整体上是备了,但是,涉及到具体环节的设计时就由教师自己做主了。真正的备学生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备学生一定要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体现在每一句话当中。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课时,很多老师都习惯对学生说请你们如何如何,老师显然是突出了自己的主导者地位,在对学生指手画脚地提要求。但是,这样的讲话容易给学生一种印象:他们在课堂上须要听从教师的指挥,这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的。怎么改?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们”变成“我们”,把说“请你们来如何如何”变成说“让我们来如何如何”。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知道,老师不再是一个拿着答案等着对他们作评判的人,而是一位和他们一起去探寻答案的合作者。虽然,“你们”和“我们”,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教学的两种境界,高低中下孰优孰劣已一目了然。
其次,备学生还要备学生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比如对《遥远的回忆》中六个事例的概括。一开始,我设计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六个事例”。经过考虑,我发现这样的表述不够严密,因为有些学生对“简洁”的理解比较模糊,他们不知道到底句子多长算是简洁,可能出现概括出的句子会比较长、比较罗嗦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概括要求。怎么办呢?我对简洁作了界定:“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六个事例,每句不超过10个字。”这样的设计,问题的意图更加明确,学生也更明白如何去做了。事实证明,这样的语言设计是非常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课堂上的达标情况相当好,没有出现以前那种老师不满意,学生很困惑的情况。它的成功在于,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估计,并拿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避免了走弯路,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备学生一定要备到这样的地步:老师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明白易懂。老师上课时不应以吊书袋为荣,更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高深而引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否则是违背我们的教育初衷的。
再次,备学生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我们教师要经常问自己,我这样提问是不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然后,多进行推敲,选出最佳方案。带着这样精心打造的设计进入课堂,必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双方都会有所裨益。例如,我设计的《圆明园遗址》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圆明园遗址的平面图。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他们读文章很细致,而且普遍完成得很好。这比“文章是怎样运用空间顺序的”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备学生还要精益求精。我们常说“学无止境”,其实,也可以说“教无止境”。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课”意为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环节是我们刻意为之设计的,当然刻意为之的“意”在学生,这里的“之”又是指学生。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然,每一节课都应该着意于学生。
过去教授课文时,我常常按照传统的做法,先向学生讲解文体知识、作者情况,然后花很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艺术特色,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说教似地填鸭给学生,学生常常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不仅参与甚少,接受的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显然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现在,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问题的引导上,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接受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伊始,我通常将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设计成讨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先初步完成,然后,再利用提问、评比、竞赛、辩论等形式,进行比较、推敲、筛选,最后得出最佳答案。在内容设计上,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每一堂课抓住两三个,甚至一个重点目标;不要求学生以较高的要求为目标,而是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这样的课堂是为学生量身定做,“课”意为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效果自然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得多。
比如,在上议论文单元时,我一改过去传统的以议论文知识为先导的做法,把自己设想为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在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高职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先说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学生上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在阐述理由时,还用了一二三和首先其次然后这些表示次序的词,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老师因势利导: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上网利大于弊”和“上网弊大于利”的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就是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运用比喻、举例、引用、对比、反证等方法就是论证方法。看来大家讲出议论内容和写作议论文章实在不难,关键在于抓住三要素,合理运用论证方法。这样的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又生动活泼,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跑,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三、结合学生实际,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方式上,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这直接影响了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果。笔者认为,高职语文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考核内容将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一般可采用课内60%,课外40%;知识60%,能力40%的比例安排考核成绩。
2.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方式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如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期中、期末与平时相结合,平时成绩可采用复述、论述、演讲、辩论、解析、赏析等口语考核与作业、作文,甚至平时回答问题情况、上课表现、考勤情况等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期中、期末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和答辩等形式。考核总评时,将考核组成部分按比例进行测算,最终得出总评成绩。丰富合理的考核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尊重学生,公开公正,给学生提供申诉的途径和机会。
公开公正,才能使考核受到大家的监督。另一方面,申诉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当提供学生查阅成绩、进行申诉的途径和机会。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甚至申诉,教师应当耐心倾听,作好解释和说明。评定的确欠妥时要及时加以更正。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要求,让高职语文教学进一步落实人本精神,从备课、上课、考核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本。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我们永远的关键词,我们应该把这个关键词镶嵌在自己的脑海深处,让它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备课的案台,也照亮我们立足的三尺讲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00]2号,2000.1.17.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3]冯德辉.高职语文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4]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12)下.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人本精神 学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1]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高职语文教学必须将知识传授与培养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等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应当强调以人为本,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高职语文教学应当如何落实人本精神呢?这引起了许多同仁的诸多讨论。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备”无患,备学生精益求精
有些老师认为,备学生就备课在深浅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这样的结果是整体上是备了,但是,涉及到具体环节的设计时就由教师自己做主了。真正的备学生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备学生一定要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体现在每一句话当中。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上课时,很多老师都习惯对学生说请你们如何如何,老师显然是突出了自己的主导者地位,在对学生指手画脚地提要求。但是,这样的讲话容易给学生一种印象:他们在课堂上须要听从教师的指挥,这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的。怎么改?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们”变成“我们”,把说“请你们来如何如何”变成说“让我们来如何如何”。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知道,老师不再是一个拿着答案等着对他们作评判的人,而是一位和他们一起去探寻答案的合作者。虽然,“你们”和“我们”,只是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教学的两种境界,高低中下孰优孰劣已一目了然。
其次,备学生还要备学生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比如对《遥远的回忆》中六个事例的概括。一开始,我设计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六个事例”。经过考虑,我发现这样的表述不够严密,因为有些学生对“简洁”的理解比较模糊,他们不知道到底句子多长算是简洁,可能出现概括出的句子会比较长、比较罗嗦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概括要求。怎么办呢?我对简洁作了界定:“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六个事例,每句不超过10个字。”这样的设计,问题的意图更加明确,学生也更明白如何去做了。事实证明,这样的语言设计是非常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课堂上的达标情况相当好,没有出现以前那种老师不满意,学生很困惑的情况。它的成功在于,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充分估计,并拿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所以避免了走弯路,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备学生一定要备到这样的地步:老师的每一句话是不是能够让学生明白易懂。老师上课时不应以吊书袋为荣,更不能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高深而引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否则是违背我们的教育初衷的。
再次,备学生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我们教师要经常问自己,我这样提问是不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然后,多进行推敲,选出最佳方案。带着这样精心打造的设计进入课堂,必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双方都会有所裨益。例如,我设计的《圆明园遗址》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圆明园遗址的平面图。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他们读文章很细致,而且普遍完成得很好。这比“文章是怎样运用空间顺序的”这样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备学生还要精益求精。我们常说“学无止境”,其实,也可以说“教无止境”。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课”意为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环节是我们刻意为之设计的,当然刻意为之的“意”在学生,这里的“之”又是指学生。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然,每一节课都应该着意于学生。
过去教授课文时,我常常按照传统的做法,先向学生讲解文体知识、作者情况,然后花很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艺术特色,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说教似地填鸭给学生,学生常常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不仅参与甚少,接受的也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显然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现在,我把教学设计重点放在问题的引导上,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接受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伊始,我通常将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设计成讨论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先初步完成,然后,再利用提问、评比、竞赛、辩论等形式,进行比较、推敲、筛选,最后得出最佳答案。在内容设计上,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每一堂课抓住两三个,甚至一个重点目标;不要求学生以较高的要求为目标,而是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认识水平。这样的课堂是为学生量身定做,“课”意为之,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效果自然要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好得多。
比如,在上议论文单元时,我一改过去传统的以议论文知识为先导的做法,把自己设想为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在开头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高职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求先说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学生上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在阐述理由时,还用了一二三和首先其次然后这些表示次序的词,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老师因势利导: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上网利大于弊”和“上网弊大于利”的观点在议论文中就是论点;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就是论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运用比喻、举例、引用、对比、反证等方法就是论证方法。看来大家讲出议论内容和写作议论文章实在不难,关键在于抓住三要素,合理运用论证方法。这样的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又生动活泼,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了。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跑,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三、结合学生实际,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考核方式上,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这直接影响了各项教学改革的成果。笔者认为,高职语文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考核内容将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和能力相结合。
一般可采用课内60%,课外40%;知识60%,能力40%的比例安排考核成绩。
2.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考核方式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如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期中、期末与平时相结合,平时成绩可采用复述、论述、演讲、辩论、解析、赏析等口语考核与作业、作文,甚至平时回答问题情况、上课表现、考勤情况等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期中、期末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和答辩等形式。考核总评时,将考核组成部分按比例进行测算,最终得出总评成绩。丰富合理的考核方式、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尊重学生,公开公正,给学生提供申诉的途径和机会。
公开公正,才能使考核受到大家的监督。另一方面,申诉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当提供学生查阅成绩、进行申诉的途径和机会。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甚至申诉,教师应当耐心倾听,作好解释和说明。评定的确欠妥时要及时加以更正。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要求,让高职语文教学进一步落实人本精神,从备课、上课、考核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为本。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我们永远的关键词,我们应该把这个关键词镶嵌在自己的脑海深处,让它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备课的案台,也照亮我们立足的三尺讲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00]2号,2000.1.17.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的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3]冯德辉.高职语文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4]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1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