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说新语·德行》中有个悲伤的故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参军邓攸在逃难途中被强盗掠走牛马,只好担着儿子和侄子徒步行走。因难以顾全,他便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早逝,只留下這么一个儿子,为了不让他绝后,只能舍弃我们的儿子。”妻子哭着同意了。不料邓攸的儿子很聪明,每次被扔掉后都能追上来,于是邓攸把儿子绑在树上,然后过江而去。
故事后来的走向有些荒唐。几年后,邓攸的妻子仍无所出,他便纳了个妾,后来在闲聊中得知竟是自己的外甥女,便将她送走,并且再不纳妾,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儿子,死后由侄子服丧三年。时人感念他的仁义而同情他的遭遇,叹道:“天道无知,使伯道(邓攸的字)无儿!”
大概为弥补这一遗憾,在京剧《桑园寄子》中,邓攸被编排了一个好结局——他的弟媳在逃难途中巧遇被他绑在树上的儿子,将他救下,然后一家人得以重逢。当然,这种烂俗的大团圆只是为了赚取婆婆妈妈的眼泪,值得探讨的是邓攸在“仁义”之外所经历的乱世风波。
邓攸与西晋权后贾南风是老乡;贾后的父亲贾充带兵伐吴时,担任幕僚长的就是邓攸的祖父——有这两层关系在,再加上邓攸多年来“孝悌”的名声,他很快混入贵族社交圈。
他的人设主要是“清和平简,贞正寡欲”,但重点在于轻视钱财,而不包括淡看虚名,毕竟名声是当时大小人物行走江湖的傍身之物。比如拜见贾后的叔叔贾混时,他就秀了一把。贾混让他断案,想试试他在行政、司法等方面的能力,结果他连看都不看,鼻孔朝天地说:“孔老夫子早就说过——断案谁都会,而像我这样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会让公案发生!”这不是“正确的废话”吗,但偏偏符合西晋贵族不经世务的追求。贾混瞬间被他的“名士气度”折服,帮他升官发财,还将女儿嫁给他。
后来贾氏集团倒台,他凭借稳如泰山的人设,很快转为新当权者司马越的幕僚。或许这时妻子在他眼中已逐渐失去利用价值,因为到西晋政权彻底崩塌而他选择南渡时,他就抛弃了她。
他先是投靠颇有军事实力的老乡李矩,李矩也看中他是个人才,待他不薄。结果他们共事不到三年,当愍帝政权建立的消息传来时,他很快又动摇了——愍帝政权虽根基不稳、内讧不断,但好歹算个朝廷。李矩当然不肯答应,扣押他的家属(包括妻子在内)作为要挟,他竞毫不犹豫地孤身投奔愍帝阵营。好在李矩是个厚道人,后来实在于心不忍,又将他的家属送还。
当然,《世说新语》帮他隐去了这段黑料,但其他史书就没这么厚道了,不仅说他“过河抛妻”,还把一度作为正面典型的“弃子存侄”的旧事扒了个彻底。身为河东太守的邓攸被石勒擒获后,两人一见如故,他就留在了石勒军中。一次,住在邓攸隔壁的胡人不慎在家中造成火灾,并无伤亡,但石勒曾明令“夜间禁火,犯之者死”,所以他把罪责推到邓攸身上。邓攸争辩不过,索性认了下来,说是自己的弟媳因发散温酒而导致失火。至于处理结果,有说石勒赦免了邓攸,也有说邓攸因此跑路,但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弟媳这个“工具人”,仿佛她此后就人间蒸发了,以致自己的儿子成了必须被保全的“孤儿”。
她究竟是为邓攸顶包而被杀,还是在邓攸跑路后独自面对石勒的追究和叵测的未来,不得而知,但邓攸的形象变得尴尬起来。他在南渡后的一系列政治抉择证明,他在亲情方面的“断舍离”很有可能源于冷血的利己主义。
他曾抛妻弃子换来愍帝阵营的信任,但很快又投入东晋元帝的怀抱,加倍努力地经营“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的人设,并因此得到重用;王敦起兵战胜元帝后,他追随的对象又成了王敦,吃相之难看让明帝一派非常恼火;后来他想转投明帝,被百般阻挠,好不容易熬到明帝早逝、成帝即位,他却死了,不必再受后来一系列动乱的考验。
像邓攸这种贪求名声的人,在和平年代确实能收获不少利益,很难暴露本相;碰到乱世,他们也能凭借伎俩存活下来,但人设难免生出裂痕。
故事后来的走向有些荒唐。几年后,邓攸的妻子仍无所出,他便纳了个妾,后来在闲聊中得知竟是自己的外甥女,便将她送走,并且再不纳妾,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儿子,死后由侄子服丧三年。时人感念他的仁义而同情他的遭遇,叹道:“天道无知,使伯道(邓攸的字)无儿!”
大概为弥补这一遗憾,在京剧《桑园寄子》中,邓攸被编排了一个好结局——他的弟媳在逃难途中巧遇被他绑在树上的儿子,将他救下,然后一家人得以重逢。当然,这种烂俗的大团圆只是为了赚取婆婆妈妈的眼泪,值得探讨的是邓攸在“仁义”之外所经历的乱世风波。
邓攸与西晋权后贾南风是老乡;贾后的父亲贾充带兵伐吴时,担任幕僚长的就是邓攸的祖父——有这两层关系在,再加上邓攸多年来“孝悌”的名声,他很快混入贵族社交圈。
他的人设主要是“清和平简,贞正寡欲”,但重点在于轻视钱财,而不包括淡看虚名,毕竟名声是当时大小人物行走江湖的傍身之物。比如拜见贾后的叔叔贾混时,他就秀了一把。贾混让他断案,想试试他在行政、司法等方面的能力,结果他连看都不看,鼻孔朝天地说:“孔老夫子早就说过——断案谁都会,而像我这样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会让公案发生!”这不是“正确的废话”吗,但偏偏符合西晋贵族不经世务的追求。贾混瞬间被他的“名士气度”折服,帮他升官发财,还将女儿嫁给他。
后来贾氏集团倒台,他凭借稳如泰山的人设,很快转为新当权者司马越的幕僚。或许这时妻子在他眼中已逐渐失去利用价值,因为到西晋政权彻底崩塌而他选择南渡时,他就抛弃了她。
他先是投靠颇有军事实力的老乡李矩,李矩也看中他是个人才,待他不薄。结果他们共事不到三年,当愍帝政权建立的消息传来时,他很快又动摇了——愍帝政权虽根基不稳、内讧不断,但好歹算个朝廷。李矩当然不肯答应,扣押他的家属(包括妻子在内)作为要挟,他竞毫不犹豫地孤身投奔愍帝阵营。好在李矩是个厚道人,后来实在于心不忍,又将他的家属送还。
当然,《世说新语》帮他隐去了这段黑料,但其他史书就没这么厚道了,不仅说他“过河抛妻”,还把一度作为正面典型的“弃子存侄”的旧事扒了个彻底。身为河东太守的邓攸被石勒擒获后,两人一见如故,他就留在了石勒军中。一次,住在邓攸隔壁的胡人不慎在家中造成火灾,并无伤亡,但石勒曾明令“夜间禁火,犯之者死”,所以他把罪责推到邓攸身上。邓攸争辩不过,索性认了下来,说是自己的弟媳因发散温酒而导致失火。至于处理结果,有说石勒赦免了邓攸,也有说邓攸因此跑路,但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弟媳这个“工具人”,仿佛她此后就人间蒸发了,以致自己的儿子成了必须被保全的“孤儿”。
她究竟是为邓攸顶包而被杀,还是在邓攸跑路后独自面对石勒的追究和叵测的未来,不得而知,但邓攸的形象变得尴尬起来。他在南渡后的一系列政治抉择证明,他在亲情方面的“断舍离”很有可能源于冷血的利己主义。
他曾抛妻弃子换来愍帝阵营的信任,但很快又投入东晋元帝的怀抱,加倍努力地经营“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谦和,善与人交”的人设,并因此得到重用;王敦起兵战胜元帝后,他追随的对象又成了王敦,吃相之难看让明帝一派非常恼火;后来他想转投明帝,被百般阻挠,好不容易熬到明帝早逝、成帝即位,他却死了,不必再受后来一系列动乱的考验。
像邓攸这种贪求名声的人,在和平年代确实能收获不少利益,很难暴露本相;碰到乱世,他们也能凭借伎俩存活下来,但人设难免生出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