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取得实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长远谋划,在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增加收入的同时,要与“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致富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保护脱贫的成果。
关键词:扶贫;贫困;扶志;扶智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我州贫困面貌确实得到了巨大改变,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如何继续巩固成果,我认为必须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不反弹。
一、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在“志”与“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致富的志向和抱负还没有树立起来
长期以来,在我州部分地区,一些群众由于自然条件所困而“不能富”,一些群众因为缺乏技术而“不会富”,一些群众因为缺少扶持而“无力富”,还有一些群众持观望等待的态度而要“随后富”,种种原因导致富裕的日子渐行渐远,“等、靠、要”的思想慢慢滋生。
(二)“造血”式扶贫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
我们有些干部已经意识到了“输血”式扶贫的局限性,由以前的“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想办法搞一些项目,比如,帮助困难群众搞养殖,搞种植;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到本地区的企业打工;培养当地稍微有些文化的、年轻的村民学些技术,比如开挖掘机、拉面等。这些“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扶贫要好很多,但是,有些困难群众他们的心灵很脆弱,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搞养殖的,养殖成本高,卖价低,或者出现病疾等情况后,再没有信心致富了。扶贫的成果很难保障。
(三)教育扶贫的力度还有些薄弱
当前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心向“钱”看似乎成了时尚,认为读书认几个字、会算个小帐就可以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一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的现实让群众觉得孩子上了学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不如早点到社会上锻炼。另一方面我州善于经商的传统,导致部分家长忽视了教育,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育扶贫本不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方式,它见效慢,导致一些单位或个人对于教育扶贫的忽视。
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应注重“扶志”与“扶智”
(一)重在“扶志”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篇中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1.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一些困难群众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所致贫的,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精神“瘫痪”比什么都可怕。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打破思想枷锁的束缚,激发他们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多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以接济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2.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要深入细致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思想转化、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对因一时的意外打击而致贫的家庭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家庭成员振作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我们只有最大限度挖掘好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唤醒”这个强大内因,才能真正强化“造血”功能,使其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最终稳定脱贫。
3.开阔眼界,齐奔富裕路
通过“走出去看、引进来学、与先进比”等方式,开阔困难群众的眼界,碰撞致富的思想,让我们的群众真正明白我们与先富地区的群众有哪些不同、思想有没有落后、行动有没有不足,等等。淡化他们头脑中的“贫困意识”,因为头脑中有了“贫困意识”就会阻碍我们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贵在“扶智”
1.智力支撑是关键
贫困群众脱贫,无论是发展新型规模种植、养殖产业,还是自主创业、外出打工,抑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从业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州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是“智”力不强的最大“掣肘”。如果没有“智”撑,空有致富信心,无视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盲目发展、仓促跟进,极有可能造成“旧账未清、新账又至”,再度返贫或加重贫困的被动局面。
2.培育、教育两手抓
我们应抓住中央、省、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机,以农村专业大户的骨干农民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我们应抓住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机遇,动员贫困户孩子报读中等职业学校,尽快将农村普及义务教育与普及技术教育接轨,让这一政策真正成为农村青年改变未来命运的机会,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时刻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一位贫困户的孩子都有学上,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遗余力的送到贫困地区,激发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信心。
三、“扶志”与“扶智”相結合,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
“扶贫”是解决吃饱、穿暖的基本保障问题;“扶智”、“扶志”是解决和谐文化、发展思路和动力问题,最终目的是达到永久脱贫。
(一)“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阻止贫困現象代际传递
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首先是发展乡村教育,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发展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可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群的致富信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身边人身边事最具说服力。农村“两委”主干的“双带”作用,乡村能人的“标杆”作用,是提升群众致富信心最好的无形示范。打造好“两委”主干和乡村能人群体,就能真正为贫困地区建立起“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取得实效,需要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长远谋划,在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增加收入的同时,要与“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致富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保护脱贫的成果
作者简介:
裴娇丽(1981—),女,汉族,辽宁辽中人,中共临夏州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从事文化学、民族学研究。
关键词:扶贫;贫困;扶志;扶智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我州贫困面貌确实得到了巨大改变,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如何继续巩固成果,我认为必须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不反弹。
一、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在“志”与“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脱贫致富的志向和抱负还没有树立起来
长期以来,在我州部分地区,一些群众由于自然条件所困而“不能富”,一些群众因为缺乏技术而“不会富”,一些群众因为缺少扶持而“无力富”,还有一些群众持观望等待的态度而要“随后富”,种种原因导致富裕的日子渐行渐远,“等、靠、要”的思想慢慢滋生。
(二)“造血”式扶贫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
我们有些干部已经意识到了“输血”式扶贫的局限性,由以前的“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想办法搞一些项目,比如,帮助困难群众搞养殖,搞种植;引导当地困难群众到本地区的企业打工;培养当地稍微有些文化的、年轻的村民学些技术,比如开挖掘机、拉面等。这些“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扶贫要好很多,但是,有些困难群众他们的心灵很脆弱,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搞养殖的,养殖成本高,卖价低,或者出现病疾等情况后,再没有信心致富了。扶贫的成果很难保障。
(三)教育扶贫的力度还有些薄弱
当前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心向“钱”看似乎成了时尚,认为读书认几个字、会算个小帐就可以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一方面由于当前大学生找工作很困难的现实让群众觉得孩子上了学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不如早点到社会上锻炼。另一方面我州善于经商的传统,导致部分家长忽视了教育,而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育扶贫本不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方式,它见效慢,导致一些单位或个人对于教育扶贫的忽视。
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应注重“扶志”与“扶智”
(一)重在“扶志”
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篇中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
1.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一些困难群众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所致贫的,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精神“瘫痪”比什么都可怕。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打破思想枷锁的束缚,激发他们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必须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多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以接济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2.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要深入细致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思想转化、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对因一时的意外打击而致贫的家庭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家庭成员振作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良好心态,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我们只有最大限度挖掘好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唤醒”这个强大内因,才能真正强化“造血”功能,使其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最终稳定脱贫。
3.开阔眼界,齐奔富裕路
通过“走出去看、引进来学、与先进比”等方式,开阔困难群众的眼界,碰撞致富的思想,让我们的群众真正明白我们与先富地区的群众有哪些不同、思想有没有落后、行动有没有不足,等等。淡化他们头脑中的“贫困意识”,因为头脑中有了“贫困意识”就会阻碍我们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贵在“扶智”
1.智力支撑是关键
贫困群众脱贫,无论是发展新型规模种植、养殖产业,还是自主创业、外出打工,抑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从业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州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是“智”力不强的最大“掣肘”。如果没有“智”撑,空有致富信心,无视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盲目发展、仓促跟进,极有可能造成“旧账未清、新账又至”,再度返贫或加重贫困的被动局面。
2.培育、教育两手抓
我们应抓住中央、省、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机,以农村专业大户的骨干农民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我们应抓住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机遇,动员贫困户孩子报读中等职业学校,尽快将农村普及义务教育与普及技术教育接轨,让这一政策真正成为农村青年改变未来命运的机会,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时刻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每一位贫困户的孩子都有学上,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里孩子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遗余力的送到贫困地区,激发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信心。
三、“扶志”与“扶智”相結合,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
“扶贫”是解决吃饱、穿暖的基本保障问题;“扶智”、“扶志”是解决和谐文化、发展思路和动力问题,最终目的是达到永久脱贫。
(一)“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阻止贫困現象代际传递
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首先是发展乡村教育,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其次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发展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可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群的致富信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身边人身边事最具说服力。农村“两委”主干的“双带”作用,乡村能人的“标杆”作用,是提升群众致富信心最好的无形示范。打造好“两委”主干和乡村能人群体,就能真正为贫困地区建立起“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取得实效,需要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长远谋划,在帮助贫困户短期内增加收入的同时,要与“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致富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保护脱贫的成果
作者简介:
裴娇丽(1981—),女,汉族,辽宁辽中人,中共临夏州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从事文化学、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