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旧事:从兄弟书店到股份公司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的开明是一家兄弟书店,资本少,不过四五千元;工作人员也少,一共不过四五个人。开明的业务发展很快,不过一年光景,六十号这一幢兼做住宅、宿舍、编辑所、发行所的房子已经不够展布了,又租了隔壁六十四号的房子。编校方面也添了人,出书的方向也渐渐有所改变,关于妇女问题的书少出了,文学书和青少年读物增多了。
  1928年,由夏丐尊、刘叔琴、杜海生、丰子恺、胡仲持、吴仲盐等发起,开明书店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五万元。1929年,公司正式成立。1930年增资五万元,1931年又增五万元,共计股本三十万元。经理先是杜海生,章锡琛自认协理。发行所先从宝山路搬到望平街,又从望平街搬到福州路,跟中华书局对面,俨然一家大书店了。
  编译所也搬过几次家,先从宝山路搬到兆丰路,再从兆丰路搬到梧州路,租了一家丝厂的大厂房,前面做编辑所、总办事处和货房,后面是美成印刷厂。编译所长是夏丐尊。主持编译工作的有叶圣陶、王伯祥等。那时候,开明已经确定以出版中学教科书和中学课外读物为主要方针。夏、叶两位先生在青年读者当中有极高的威信,他们自己编写的几种指导青年语文学习的书,给青年们的帮助很大。圣陶是个文学家,也是个很好的编辑工作者。他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开明同人做出了好的榜样。
  初期的开明书店,机构小,工作人员不多,都是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没有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分工,完全是手工业作风,里面充满了一种温暖的气氛,自然而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兴趣性,不斤斤计较工作时间和报酬。刚改组成为有限公司的时候,还保持着这种作风,但不久情况就改变了。大约从1933年起,开明开始拟定各种规章制度,陆续公布。这些规章制度,大部分是从商务那里抄来的,多数由丁晓先草拟,经会议通过。婢学夫人,学得个四不像。那时公司一共只有一百多个工作人员,组织系统却分为三个处所,一个室,十八个部,三十三个课和四个委员会。职工每天上下午签到,旷工照扣薪水。还有其他各种章则。这样一来,过去的那种温暖气氛,给一扫而光了。那时候,我已经进开明,我跟锡琛谈过,我说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其弊在于容易挫伤同事们的积极性。但锡琛他们的看法跟我不同。本来呢,为了严密内部组织,搞好分工合作,定一些规章制度也是需要的,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顾到开明的特点,考虑如何保持那种优良传统,如何发扬同事们的工作积极性。然而锡琛他们完全不考虑到这些。锡琛也没有想到像叶圣陶为什么要从商务跑出来,做开明的编辑。不久,圣陶就在他的故乡苏州盖了几间房子全家搬了去。
  随着业务的开展,机构的扩大,各地分店的增设和人员的添加,也给开明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是经济上的困难。大概也是一种规律吧,出书愈多,营业愈发展,愈加感觉到钱不够。当时开明表面虽然生意兴隆,内部却天天过年卅夜。再加当时应付国民党反动派,更是一种棘手的事情。开明先后出版了好几十种中学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必须经当时的教育部审定,才得发行,那就不得不跟南京的官方虚与委蛇。我记得有两桩事情,开明应付得相当好。一桩是沈端先(即夏衍)译的高尔基的《母亲》被禁售,他们把“孙充瑞”改为“沈瑞先”,《母亲》改为《母》依然继续印行。一桩是郭老(郭沫若)的《离骚今译》里面有“党人之偷乐”一句,审查老爷认为是暗骂国民党,不给通过。章锡琛就质问他们:“是不是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国民党?”问得他们哑口无言,只好通过。而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了。开明总厂被毁,资产损失达全部资产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摘编自《文史资料选辑》)
  链接
  解放以前,全国有六家大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和正中书局。这六家书店,前五家是民营的,正中书局是国民党官办的。解放以后,正中书局不存在了,世界、大东也相继停业,开明书店于1953年跟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开明书店资本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十万元,远比不上商务、中华,出版物的数量也不多。但是由于它的服务对象明确,对出版物质量的重视,更由于始终坚持中间偏左的立场,所以在当时被公认为是一家比较进步的书店,在六家大书店当中,一般人都把它跟商务、中华看作鼎足而三的。
  商务创立于戊戌政变前后,中华创立于辛亥革命时期,而开明则创立于五四运动以后,各有其历史背景。尤其开明的产生完全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因谈新性道德和办《新女性》杂志而被商务印书馆解职,于1926年8月创办开明书店。
  现在开明出版社早已跟青年出版社合并,“开明书店”这块牌子不存在了,但应该有人把它的历史记下来。
其他文献
最低工资制度自诞生以来,其对就业的影响就一直最为各国经济学家所关注。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政府人为地提高工资水平将会减少社会总就业,特别是减少那些工资因此受到影响的工人的就业。一直到1980年代初期,经验研究得出的结论都较为一致,即最低工资水平每提高10%,青少年(teenage)的就业就减少1%~3%。但是随着1990年代以后一些重要的研究得出的与传统的新古典理论
期刊
沟通是人类群体活动的基础,是人际情感的基石,是人们生存、生产、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径。沟通可通过信件、邮件、电话、视频、面对面交谈或会议进行,甚至可通过著作、绘画、影视作品等间接达成。广义地讲,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是交流,包括心灵的交流,只是不同方式信息含量、反馈速度和对话效果不同而已。面对面交流信息量大,不仅有语言信息,还有语气和肢体语言,而且反馈快,喜怒哀乐都可及时获得;信件、邮件
期刊
大家现在已经非常疲倦了,但是今天谈创新,我们再疲倦也要顶住这一波。如果大家连这个都熬不住,你将来创业的第一关,就是体力,就过不去。创业成功最基本的表征生物性的。所有那些大佬们,8小时之外还在干,都有超长的精力,没有这个你先别创业。  多元化的创业思维  我们今天谈创新、创业的新时代,新创业时代,这个新在我理解,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它对思维的要求就是首先要多元化,首先要无极限。斯克洛夫说把熟悉的变成
期刊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要旨之一,但目前个别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度创新”的问题,可能导致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员工不满、客户流失和绩效降低。因此,理性避开“过度创新”的怪圈,能更好地保持、完善并持续创新,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不少组织特别是企业都开始了种种创新,成立了创意部、创新部、创新管理部、新产品设计研发部、产品创新管理部、流程优化部、流程再
期刊
:方太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如果落地为一些具体的特征,您愿意作什么样的描述?  茅忠群:方太集团提出这样的愿景,是希望能够诠释四个典范。  第一,方太从创业之初就确定要做高端品牌的典范,立志成为国产家电品牌中的第一个高端品牌。  第二,方太从2011年开始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严格遵循《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希望成为卓越管理的典范。  第三,方太希望成为高
期刊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以《序致》说明写作原由,以《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陈述家政之要,以《风操》《慕贤》《勉学》《文章》陈述操行品格修养,以《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讲述为人处事之道,以《诫兵》《养生》说生存之道,以《归心》协调儒佛关系,以《书证》《音辞》《杂艺》论证士人才艺技能,以《终制》作为遗嘱。明代于慎行将《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夫其言阃以内,原本忠义,章叙内则
期刊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家训在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作用。《颜氏家训》是家训之祖,其文直白浅显,是把儒家思想用于生活实践的世俗之作。它把圣贤学说和家长里短融为一体,将儒学的价值观念化入世俗生活,其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操行品德、家庭成员的关系调适、为人处事的方式准则、乱世的生存之道、士人的才艺技能等各方面。它的管理思想,体现在人情世故之中。作者颜之推以其切身经验,用大量事例说明待人接物之道、涉世处事之规、立身技
期刊
进入人力资本时代,企业成功核心的问题在于发挥人才的潜力 ——人可能是公司成本结构中最大的一笔费用(典型的情况是人力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0%~50%),人是利润、效率和创新最重要的杠杆,也是转型的最大变量  人力资本时代来临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中国不再是一个劳动力成本便宜的国家。一方面,中国蓝领工人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印度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
期刊
北京大学教授姚洋指出,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估计到2018—2020 年,中国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涉及到的就业人群都会下降。人们能否及时调整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宏彬指出,人口结构是关乎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美国经济的腾飞、日本经济的疲软与此不无相关。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处于黄金时期,在稳定的宏观环境和良好的创业支持下
期刊
我创业非常早,1999年从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一毕业就创业,从来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当时我跟和两个合伙人,做了一个网站,叫ChinaRen,那个时候互联网在中国属于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当时我们在做全国校友活动的时候也来到北大、清华以及中国很多大学校园,当时问在校学生们谁上网的时候,只是零零散散两三个计算机系的同学们举手表示接触互联网,所以互联网当时属于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做互联网,当时媒体说炒得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