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最近一次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战略指导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这一宏观战略指示的背景,则是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和不断深入应用,新兴传播方式正在全面影响甚至改变既有的媒体环境。而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也使众多国内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日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及时转变思想,从理念到手段全方位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面化、立体化、创新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媒体占据绝对优势的过去,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包括新闻传播等在内的社会舆论间保持着高度的统一。高校学子在面对思想、精神、意识等的困惑时,从教科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从传统媒体获取的答案几乎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媒体环境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形成的默契与统一为高校学子构筑起了一个相对单纯甚至单一的思想引领、精神指导的空间和氛围。这样的主客观环境不仅使得高校学子在接受思政教育教学时并无太多其他可选余地,也使得高校思政课程得以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然而,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形成,网络与信息技术在短短数十年间就让整个传媒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丰富。媒体受众既可以选择传统媒体了解新闻信息,也可以利用一切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无论是固定的PC终端还是移动的手机或Pad设备,都可以获取更加海量的资讯。加之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拥有几乎不限量的选择余地,比如网站、论坛,或是各式即时聊天系统。这些新兴媒介的便捷与高速显然较传统媒体少了时间与空间等方面的局限,于是,思维极其活跃的高校学子一旦需要寻求思想问题方面的答案,更多的便会想到新媒体。
只不过,随着局限和束缚的减弱,资讯传播的可控性也随之下降。这也是造成新媒体环境中真伪难辨、虚实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日益多元、复杂的媒体环境里,高校学子相对匮乏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就更易被似是而非的资讯与言论混淆或误导。由此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年轻的大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越来越缺少兴趣与热情,思政课程渐渐成为不得不应付过关的课业负担。显然,在这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和成效便再难有往日辉煌,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因深受网络舆论影响而对正统的思政教育嗤之以鼻。
三、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
必须承认的是,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传统课程模式早已让高校思政教育陷入了固化的套路,已然和时代的发展与传媒环境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尤其是思政教育政治化的倾向让高校思政课程传统模式“大道理宣贯”有余,实用性、可行性不足。就连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反观新媒体的后来居上,“亲和力”和“针对性”无疑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胜因素。故而,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但不能将新媒体拒之门外,反而需要积极接纳、主动融合、充分使用。利用新媒体具备的各项有利条件,高校思政教育完全可以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比如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进一步丰富教育素材,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等。更为积极之处则在于,新媒体对传统思政教育产生的倒逼效应还可以促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时代化发展,让施教者不断寻求优化创新的新路径。这显然是对高校思政教育推进改革、转型升级十分有益的助力之一。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1.“破墙开店”,打破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固有藩篱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全面渗透教育领域,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在内的西方知名高校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了网络化教育的尝试,这便是后来为教育界内外所津津乐道的“慕课”“微课”等线上创新教育形式的源頭。西风东渐,近年来线上教学、网络教育正在成为国内各类高校越来越热门的教育改革新方法,无论文理,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虚拟的网络课堂上,传统高校教育便有了过去无法想象的时空范围。
同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同样可以开辟相似的改革路径。且一些勇于进取的高校已然有了规划雏形。比如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就自主研发了“商院e学堂”“Moodle”在内的若干网络思政教育课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内的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在线上教学,校方还设计了互动社区的交互学习模式。
在这类线上思政课堂上,系统预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实现从学习页面、教学进程、答疑解惑、考核测评在内的一系列自主规划与设置,让网络思政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性化与开放式。新媒体给传统思政课堂打通了时空壁垒,借助技术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上拓展到课下。
2.丰富形式,让思政教育更让大学生喜闻乐见
时下各大院线中,有一部纪录电影罕见地持续占据排片热点时段,那就是根据曾经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的纪录电视改编而成的同名大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电影节选了电视中最为点题和有震撼力的片断,短短数周就突破了亿元票房,开创国内纪录电影院线收入新记录。再结合之前持续在央视与各大卫视播出的主旋律纪录片《辉煌中国》《航拍中国》《中国工程》……这既是传统媒体借助宏观视角与丰沛资源抢占传媒市场的强力举措,又是一场持续进行的主旋律思政教育影像模式。
而在不少高校中,这类权威媒体制作的音视频资源已然成为改革传统思政教育的核心策略之一。更有部分知名高校借鉴传统媒体的传播思路,结合院校自身办学优势开创出越来越多主题化、特色化的思政教育新课程。比如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就陆续推出了以“中国”为关键词的系列思政课程。复旦大学组织哲学系、社会学系的专家教授开设“治国理政”系列思政课程。华东政法大学则立足本校核心专业开设“法治中国”系列。前者立足国际国内宏观视角,结合科学思想让思政教育融合更多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后者则纵观古今法律历史和现实,让建设法治中国与院校“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古老校训间共鸣、共振。 无论是借助主流媒体的音视频资源,还是自力更生开创主题类讲座,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拥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资源与形式。而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手段不仅让思政教育更加喜闻乐见,也让青年学子得以对思政教学有所改观,从而不断提升对思政课程的接受与认同。
3.定位回归,让大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
教育改革的宗旨之一在于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错误定位,让学生回归教育主体。而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程则更有条件和机会实践这一改革核心战略。
比如,利用微视频技术和平台,让高校学子自编自导自制,通过影像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融合,在同龄人之间开展交互式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这一形式就是秦皇岛职院在“蓝墨云班”移动教学助手平台支撑下,以“魅力家乡”为主题开展的文化品牌思政教育新形式,也是该院校“三微活动见实效”中“微信、微视频、微公益”中最具特色的新媒体思政教育组成之一。
通过自主编导和摄制,学生们不仅实现了思政教育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目标,也通过眼到、手到、心到的实践活动持续加深着对家乡、院校、国家的认识、理解和热爱。这种自主、自由、自立的自我教育既使大学生真正回归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又切实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内化和固化。
五、结语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几百年后,新媒体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且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持续扩展着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这样极速的发展既说明了科技进步的不可阻挡,也表明新媒体在客观上顺应了越来越多新生代受众的需求,才能如星星之火般瞬间燎原。可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非但不能对新媒体嗤之以鼻或全盘拒绝,反而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已然具备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年轻受众对其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尽快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到来,就应当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以更加主動积极的态度拥抱新媒体,且根据思政教育教学的需求融合新媒体、应用新媒体。如此,高校思政教育方能秉承以人为本教育原则,实现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不仅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优化创新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未来更加多元、复杂媒体环境下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突破局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杜 亮.论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J].文教资料,2016(12):181-184.
[2]宇业力,邵海军.“问题意识”视角下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1):20.
[3]胡钦太,林晓凡.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5-10.
[4]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5]樊 蕊.论新媒体对思政课施教方式的影响[J].科技视界,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