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诗简(组诗)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翁亭
  “环滁皆山”,偌大的琅琊山
  腾出时间和空间,腾出想象和神思
  就为着收留一座亭子
  收留从大宋的午后
  一路逶迤至今的那段迷人传奇
  山石有灵,浅赭的纹路里
  还起伏着波浪式的笑语和欢歌
  那是贬谪的欧阳太守,终究未改
  与民同乐的初心
  偕同手下登山岭,绰绰的身影历历可见
  有人惯爱在清醒时说胡话
  用黑白颠倒的词句,换取蛆虫似的苟安
  有人即便大醉,也有清醒的情思
  独倚秋风,六一居士将一山的凛冽
  满腹的愁绪,合着烈酒同饮而尽
  他醉了,仍用酩酊的手,从容写下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用醺然的口,轻轻吟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历史的烟云在古滁州道上
  漫起而收落,多少英雄从岁月暗道里
  不断消逝,唯有醉翁亭
  于时光深处屹然耸立
  如发光的诗魂,在琅琊山间闪烁
  一座山的灵性,被火焰般点燃
  游吴敬梓故居
  全椒人吴敬梓,英年已逝
  但在晚清的史书上活着
  我与滁州诗友相约,循着鲁迅的评点
  寻访到此处,追索这块土地上
  出现的那段奇迹
  不大的地盘,四溢着浓郁的书香气
  房间紧凑,三厅六院间,可见昔时的兴盛
  假山,荷池和凉亭,在后院毗邻
  掩映出传统读书人的逸致闲情
  我在吴敬梓的家族图谱里
  端立许久,读懂了一个人的成长
  凝结着几代人的努力
  更领悟到名人的效应,他们如隆起的山峰
  会将一方土地的海拔,忽地拔高
  将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默然增厚
  将一座城市的人文风采,悄悄照亮
  在农家乐遭遇诗歌
  游览全椒至午,作协张平主席
  邀我们在农家乐小聚
  上得二楼,我们在酒店前台
  发现《食指诗集》,如熟悉的陌生人
  牵动我们惊讶若星的目光
  又从过道两壁,看到一行行诗句
  流溢着珠贝般动人的情绪
  店主拿来的菜单,也是与众不同
  一页写着菜谱,一页印着诗句
  鸡鸭鱼肉旁边,弹奏着高山流水
  时令小吃之外,有鸟鸣和清风
  同行诗友好奇,悄问店里
  是否住著一位诗人
  农家乐主人赧然一笑
  介绍自己钟爱文字,偶尔涂鸦
  那顿饭吃得别有味道
  席间笑谈,不外诗与酒馆
  在农家乐遭遇诗歌,我们感慨
  商风劲吹,但艺术的溪泉并未止涸
  仍在滁州的民间大地,涓涓流淌
  在金鹏广场邂逅滁州诗人
  在金鹏广场,滁州新城的地标
  我邂逅一群本土诗人,她们有
  朴实的名字,邓琍,黄学红,毕建芳
  更有一颗钟情缪斯的诗心
  靠文字取暖,以诗行互勉
  她们分居小城各处
  却因诗歌而紧密相连
  每周的同题,不定期的相聚,采风
  都有分行文字,记录心泉的流波
  都有飞扬的诗情,将她们的生活点染
  在金鹏广场三楼的一座茶馆
  我与她们交流写作的体会
  倾听她们如何将每一缕心思
  酿成翡翠的文字
  似乎触摸到,滁州新城
  那琴弦般跃动的心跳
  京沪道上的滁州
  高铁将时空压缩,京沪道上
  滁州成了城市的新宠,它以枢纽的角色
  赢得四方游客的青睐
  上海到滁州,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等待
  北京到滁州,相隔三个时辰的思念
  滁州与南京间,仅有十多分钟的距离
  在高铁的护佑里,一拨又一拨人
  海浪一般从远方涌来
  他们走出滁州站,进入皖东福地
  在此旅游,经商,走亲访友
  将热情的足迹,留印于滁州大地
  我也有幸成为
  汹涌波涛中的一朵浪花
  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琅琊山畔
  为着探访迷人的古迹
  那醉翁亭边的欢宴,滁州西涧的鸟鸣
  在金鹏广场栉比的商铺,琳琅的货品里
  我又赫然听到,从滁州新城传出的
  震耳的现代化潮声
其他文献
中午,沙迪尔感觉肚子有一点饿了,他就解下腰巾,从里面拿出一块馕和两块油炸鱼块,坐在一棵横卧在地上的胡杨上,一口馕一口鱼块再一口水。鱼块是昨天上午打的一条三四公斤的大鱼,老婆用油炸了,就当今天的午饭了。他本来不想带馕的,可是老婆说,几天了,才打了一条大鱼,你一个人把鱼块吃完了,别人就得吃馕。老婆说的没错,谁不知道鱼好吃,可哪有那么多的鱼呀?大家都掺着吃,不饿肚子就已经很好了。  现在海子(湖泊)里大
期刊
傍晚,在一个规模不大的快餐店里,总共有三个食客: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还有我。或许是因为食客不多的缘故,餐厅里的照明灯没有完全打开,所以显得有些昏暗。我坐在一个靠窗的角落里独自小酌,年轻人则手捧一碗炸酱面,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与老人相邻。  我发现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面上,因为他眼睛的余光,一刻都未离开过老人放在桌边的手机。事实证明了我的判断,当那个老人再次侧身点烟的时候,年轻人的手快速而敏捷地
期刊
一、保 卫  村里人都叫保卫哑巴,保卫心里不平。  保卫并不是生下来就哑,那会子他都两岁了,差不多就要开口说话,突然半夜起了高烧,他娘抱着他去找神婆子。神婆子拎着钉被子用的大针,手心脚心乱扎了一通,烧倒是退了,保卫却不会说话了,只会呜呜哇哇地叫。叫的啥意思,只有他娘一个人明白。他爹不喜欢,他也就不跟他爹搭腔,呜哇叫只是向着娘。村里人就叫他小哑巴。保卫长大了,就去掉那个“小”字,单叫哑巴。  保卫心
期刊
2015年劳动节期间,央视推出的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过程中,幕后匠人的故事,从不同的环境再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的生动故事。除了反映中国航天、船舶、高铁等现代制造之外,还将目光投向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纸工匠。于是,周东红出现在镜头之中。  一双超凡的手  在世界藝术之林中,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最能体现汉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门类之一,而这两种艺术门类无不与宣
期刊
程圣野不知自己在那棵枣树下坐了多久,才扛着行李,一步步走向自家小院儿。正北三间瓦房,瓦楞上长着茅草,红砖的院墙倒了一半。他一跨进家门,就听见白鹅“嘎嘎”叫起来。白颂正在檐下收拾棉桃,朝鹅骂一句,鹅便停住了叫声。  程圣野走进屋,女人端进洗脸水来。他放下行李,洗了手脸,看饭菜已经收拾好。女人从昨天的电话中知道他要回来,做了他最爱吃的糖醋里脊和干煸豆角。女人不吃,站在旁边问:“你还专门往家跑一趟?” 
期刊
当下以高校为背景的小说很多,大多数小说不敢直面现实中的问题,或许只是就某些阴暗面打些擦边球,陷入隔靴搔痒的乏味境地。在我看来,如果隐喻式的遮遮掩掩言不及义,反倒不如直陈积弊动人心魄。年轻的夏麦,带着蓬勃的锐气,以女博士的视角,直击痛点,酣畅淋漓。我想,拥有一些高校研究经历的读者,读之更是低眉顿首,深有会意。  翻读这篇《猎鹿游戏》,便可窥探到一些阴暗的侧面,跟社会“潜规则”如出一辙。在校园越来越社
期刊
掩卷,不禁莞尔。  《安徽文学》是一本敢抢吃螃蟹的刊物,就我的涉猎而言,尚未看到哪一家文学期刊如此大胆,倾力推介某一位作者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抨击该作者的作品。用砸招牌的手段来吸引看客,吃这只螃蟹,必得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安徽文学》做到了,正如它对这个栏目的定位:建构咏叹者、批判者和读者三重审判的文学审美体系。这简直是一个类于乌托邦的宏大想象,得益于编者的魄力和勇气,以及险中求胜的缜密心思。  基
期刊
在回答李云雷采访中的提问时,洪子诚先生谈过一个有意味的现象:“我在不同的学校演讲,总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除了为什么没有写路遥之外,还有为什么不写王朔,为什么没有写王小波。为什么?我也有点纳闷。”我是在多年之后才读到这段话,倘或当时有幸聆听洪子诚先生的演讲,我可能也会在提问环节问类似的问题。  2009年博士毕业后到华东师大中文系教书,仿佛被莫可名状的力量所牵引,工作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写的路遥,之
期刊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他到每个房间喊了几声,仍不见老爸的身影,心里一慌,老爸又跑丢了!  这是老爸第几次跑丢了,宏伟已经记不确切了。这些天让他头疼的事就是老爸一个劲跑丢。第一次跑丢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老爸早早起床,坐在床沿上发呆。因为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他家装修一新的单元楼里还不习惯,可能是怕宏伟和媳妇瞪白眼,他不敢吸烟。要是往常在家,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吧嗒吧嗒美美地吸上一锅子旱烟,
期刊
新学校动工的那天,天空灰扑扑的。村长特意买来了几挂鞭炮。他让人将那些鞭炮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字排开,一只手捂着耳朵,一只手从嘴里拔下烟头点燃了引线。鞭炮是湖南浏阳生产的,声音特别响亮。那噼里啪啦的响声把整个村庄的空气都给搅和得热乎了起来。除了过年,村子里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大家纷纷跑出来观望。  一时间,满村子的狗都跟着叫了起来。  那时,父亲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鞭炮声响了,噼里啪啦的把学生们的耳朵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