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的珍珠,语文教学应重视发扬诗教传统。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的分析,揭示出当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方法滞后,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等问题,并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即以激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并适当拓展延伸,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诗语。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R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83-02
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这样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采用。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主要是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对于高雅、高深的诗歌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综上所述,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诗歌对策
目前,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要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要提倡四读:一读感其形。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二读揣其意。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三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四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
(三)练笔
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冰山一角,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R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83-02
1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面对这样的时代,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采用。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主要是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对于高雅、高深的诗歌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综上所述,诗歌受到冷遇,一方面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心理有关,另一方面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诗歌对策
目前,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中,可采取激趣、品读、练笔等多重策略。
(一)激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要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这样一来,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要提倡四读:一读感其形。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二读揣其意。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三读悟其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四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
(三)练笔
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冰山一角,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