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年了,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表面上似乎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大部分学校只是波澜不惊,真正离新课改的要求还很远。本文根据一年的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就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其中可以解决的可行性办法。
【关键词】课程理念;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73-02
1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改理念转变参差不齐,不少教师难以适应。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结合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理念。但是这种要求在内化为教师个人的理念时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了抵制的心态,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
不少老教师都说:“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我们能做的是知识内容的改变” 。可见不少老教师成了新课程理念转变的最大阻力。对于刚出道的“年轻教师”,人们给予的评价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没有经验反而是优点。然而,调查的结果并非全然这样,如果剔除课件设计的精美度和新鲜感之外,不少年轻政治教师基本上仍在因袭“纯正的传统课”。
1.2 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一味强调样板或模仿。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学生主体在阅历、爱好、语言表达、知识构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笔者有幸在06学年的第一学期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过课。在教学中,曾经用自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教学模式去上课,结果有的班学生相当自信地展现了风采并完全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有的班学生在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中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主体差异这么大,然而我们政治课堂教学的模式却一味强调样板或模仿,这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1.3 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活动形式”,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政治课堂教学避免了教师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的怪现象,从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现在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少教师通过小品、辩论、视频、flash等多种呈现形式轮番上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以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越多越好。这些活动确实能让学生激情倍增,留恋忘返,但这又会使学生错误地以为政治课就是玩小品、搞辩论以及看视频等活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是次要的。尽管“活动”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完全流于形式的泛滥活动就更加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意义。
1.4 课堂教学把学生小组讨论误等同于“互助”、“探究”与“合作学习”。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小型学习方式,值得肯定。然而如果不顾必要与否、条件是否具备、计划是否周全以及准备是否充分,动辄就采用小组讨论或通过预设的“捆绑式团队”来落实“互助”、“合作”与“探究”学习,肯定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前后排学生无序地围坐在一起,既没有游戏规划也没有优势互补的条件下;在大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会讨论、默默不语,只有几个“踊跃发言”的情况下;在讨论的话题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内容的状况下;在可讨论的话题所给的时间却不够,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匆匆结束的情形下。这样的小组讨论既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也不能达到“互助”、“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目的,更不可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2 解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具体如下:
2.1 注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课堂教学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一般地说,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会选择在重点中学开展,开课者也是在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中选择,这样做既可以避免风险,又能让听课老师有所收获,并获得好评。诚然,这确实能让不少政治教师受到启迪。然而,这种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有效的。有的老师经常抱怨说:“让名师到我的班级上一个学期,看看他的一些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政治教师必须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不必盲目向重点中学学习课堂教学方式,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路子。
2.2 努力促进课堂教学 “活动形式”和“活动质量”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形式,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flash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探讨人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学会深刻反思。
2.3 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这样做,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独立学习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进行指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这种学习方式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课程理念;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73-02
1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课改理念转变参差不齐,不少教师难以适应。
根据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结合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理念。但是这种要求在内化为教师个人的理念时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非常缓慢甚至出现了抵制的心态,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
不少老教师都说:“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我们能做的是知识内容的改变” 。可见不少老教师成了新课程理念转变的最大阻力。对于刚出道的“年轻教师”,人们给予的评价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没有经验反而是优点。然而,调查的结果并非全然这样,如果剔除课件设计的精美度和新鲜感之外,不少年轻政治教师基本上仍在因袭“纯正的传统课”。
1.2 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一味强调样板或模仿。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同学生主体在阅历、爱好、语言表达、知识构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笔者有幸在06学年的第一学期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过课。在教学中,曾经用自我认为比较满意的教学模式去上课,结果有的班学生相当自信地展现了风采并完全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有的班学生在一定的引导和启示中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主体差异这么大,然而我们政治课堂教学的模式却一味强调样板或模仿,这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衷,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1.3 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活动形式”,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政治课堂教学避免了教师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的怪现象,从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现在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少教师通过小品、辩论、视频、flash等多种呈现形式轮番上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以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越多越好。这些活动确实能让学生激情倍增,留恋忘返,但这又会使学生错误地以为政治课就是玩小品、搞辩论以及看视频等活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是次要的。尽管“活动”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完全流于形式的泛滥活动就更加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意义。
1.4 课堂教学把学生小组讨论误等同于“互助”、“探究”与“合作学习”。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小型学习方式,值得肯定。然而如果不顾必要与否、条件是否具备、计划是否周全以及准备是否充分,动辄就采用小组讨论或通过预设的“捆绑式团队”来落实“互助”、“合作”与“探究”学习,肯定会适得其反。例如,在前后排学生无序地围坐在一起,既没有游戏规划也没有优势互补的条件下;在大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会讨论、默默不语,只有几个“踊跃发言”的情况下;在讨论的话题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内容的状况下;在可讨论的话题所给的时间却不够,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匆匆结束的情形下。这样的小组讨论既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也不能达到“互助”、“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目的,更不可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
2 解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具体如下:
2.1 注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课堂教学因校制宜,因人制宜。
一般地说,各种级别的公开课,会选择在重点中学开展,开课者也是在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中选择,这样做既可以避免风险,又能让听课老师有所收获,并获得好评。诚然,这确实能让不少政治教师受到启迪。然而,这种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有效的。有的老师经常抱怨说:“让名师到我的班级上一个学期,看看他的一些理念能否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政治教师必须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不必盲目向重点中学学习课堂教学方式,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路子。
2.2 努力促进课堂教学 “活动形式”和“活动质量”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形式,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思维趋于深刻。因此,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flash或笑话;也不应该以知识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活动。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探讨人生;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学会深刻反思。
2.3 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这样做,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独立学习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进行指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这种学习方式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