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作业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乐于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现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进行历史作业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生心目中的中学历史作业
首先,在多数学生眼里,历史是副科、不重要的学科,不能提供实用的技术,今后工作用不上,因此多数学生对历史作业不重视。其次,历史作业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再次,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中学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堂内外联系,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历史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作业内容科学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不同层次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
传统的历史作业大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考查学生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包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的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改错题、填图表、简答题等,一般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课外作业的题型可以有写历史小论文、出历史黑板报、编写历史小故事、写历史电影观后感等,这些作业可以用一两个星期完成。这样安排既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受学生欢迎。
3.作业需要合作完成
传统的历史作业强调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不主张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应把作业划分成两大块:一是课内作业。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课外作业。允许学生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也学会了与同学沟通、团结合作。
4.作业评价方式多样
传统教学中,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非对即错,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课内作业可以尝试用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例如,当学生作业书面整洁,书写端正、美观时可以写“你是个爱美、爱清洁的好孩子”,当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写“看到你有进步,老师非常高兴,请继续努力吧”。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做对的比例,可以分A、B、C、D等不同等级。对课外作业可以尝试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这种多元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中学历史有效作业的特点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丝毫学习兴趣,而教师或家长强迫他去学习,学生就会丧失再次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一些情景材料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按照惯例,在每年的第一期评选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在1978年这个年份,邓小平获选。请问为什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代》周刊把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也能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差异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布置作业时,教师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的作业,做到因材施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课后设计A、B两组练习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发展性
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作业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4.过程性
过程重于结果,作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学历史、乐学历史。例如学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设计一个近代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表格,内容包括战争名称、侵略者、时间、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等。通过这道作业,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动手画表格的能力、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画表格和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学习需要。要提高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避免设计和布置低效的作业。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肯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计,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真正达到最佳的历史学习效果,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一、学生心目中的中学历史作业
首先,在多数学生眼里,历史是副科、不重要的学科,不能提供实用的技术,今后工作用不上,因此多数学生对历史作业不重视。其次,历史作业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学生缺乏积极性。再次,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导致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中学历史作业的设计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堂内外联系,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历史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作业内容科学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不同层次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2.作业形式多样
传统的历史作业大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以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考查学生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包含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的题型可以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改错题、填图表、简答题等,一般1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课外作业的题型可以有写历史小论文、出历史黑板报、编写历史小故事、写历史电影观后感等,这些作业可以用一两个星期完成。这样安排既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受学生欢迎。
3.作业需要合作完成
传统的历史作业强调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不主张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探讨、相互合作。应把作业划分成两大块:一是课内作业。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独立完成,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二是课外作业。允许学生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完成,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也学会了与同学沟通、团结合作。
4.作业评价方式多样
传统教学中,作业的评价是由教师一人操作,非对即错,这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课内作业可以尝试用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例如,当学生作业书面整洁,书写端正、美观时可以写“你是个爱美、爱清洁的好孩子”,当学生作业有进步时可以写“看到你有进步,老师非常高兴,请继续努力吧”。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与做对的比例,可以分A、B、C、D等不同等级。对课外作业可以尝试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这种多元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中学历史有效作业的特点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丝毫学习兴趣,而教师或家长强迫他去学习,学生就会丧失再次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一些情景材料题,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课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出版;按照惯例,在每年的第一期评选出上一年度的世界风云人物;在1978年这个年份,邓小平获选。请问为什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代》周刊把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也能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的作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差异性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都能到达知识的彼岸。布置作业时,教师应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的作业,做到因材施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课后设计A、B两组练习题,A组题是对本节内容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B组题是较高的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3.发展性
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作业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4.过程性
过程重于结果,作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爱学历史、乐学历史。例如学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设计一个近代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表格,内容包括战争名称、侵略者、时间、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等。通过这道作业,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动手画表格的能力、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画表格和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共同合作完成作业,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学习需要。要提高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作业观,避免设计和布置低效的作业。所以,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肯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历史作业设计,从而使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使学生真正达到最佳的历史学习效果,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