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平常的口头说话,还是平时的写作、演讲,都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用在口头表达上或者写在纸上。而这些表达能力或者写作能力的强弱,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别人讲话,在朗读时也能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而这些能力,都与语文能力息息相关。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语文能力”这“米”从哪里来呢? 古代荀子曾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米”就来自平常的语言积累。而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学生大脑中进行“氧化”,从而转变为学生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的过程。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来自生活的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对语言的积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科学调查表明,在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中,其中有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这表明,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从未读过书的人,可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却很顺畅。他们的知识从哪里来?绝大多数都来自听觉。
在课堂上,教者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生活即语文。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利用听觉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生活中,看电视节目,听广播,与别人谈话,听别人谈话,都要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听到别人用过的词语,好的句子,都要用心积累下来,这样就会从中获得收获,不断提高自身语文能力。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谈到自己之所以写作中用语独特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小时候很注意聆听妈妈骂人。据他介绍,他妈妈骂人与众不同,很多别人用不上的词语她都能用上,骂出的话常常出人意料。比如说“写”字,一般人在骂人时就用不上,可她妈妈会说:给你写副药单子。高尔基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听在语言积累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个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来自阅读,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重要途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哼。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怎样让学生广泛阅读呢?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现行的教材在每册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导读。这些名著,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为了督促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悟等。除了这些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阅读。比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让学生再去阅读他的《荷塘月色》等其他散文。在学习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后,可以让学生去读读余光中的其他作品,还可以读读其他台湾作家的作品。
为了扩大阅读视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传统的名著名篇可以读,武侠、奇幻、言情、杂文、诗刊……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只是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推荐这些类别中的精品,教会学生有选择的去阅读。
三、在写中积累语言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前面提到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的感悟,都是基于这一原因。在语
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动笔。这个动笔,不是狭隘的指让学生写作文。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句子的仿写,也可以是一小段的仿写。写多少不是目的,先让学生把笔动起来,就是成功的开始。
以上几点,对于语言积累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不管哪一点,都要求师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用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语文能力”这“米”从哪里来呢? 古代荀子曾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米”就来自平常的语言积累。而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学生大脑中进行“氧化”,从而转变为学生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的过程。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来自生活的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对语言的积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科学调查表明,在人一生所获得的知识中,其中有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这表明,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从未读过书的人,可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却很顺畅。他们的知识从哪里来?绝大多数都来自听觉。
在课堂上,教者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生活即语文。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利用听觉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生活中,看电视节目,听广播,与别人谈话,听别人谈话,都要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听到别人用过的词语,好的句子,都要用心积累下来,这样就会从中获得收获,不断提高自身语文能力。世界著名作家高尔基,在谈到自己之所以写作中用语独特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小时候很注意聆听妈妈骂人。据他介绍,他妈妈骂人与众不同,很多别人用不上的词语她都能用上,骂出的话常常出人意料。比如说“写”字,一般人在骂人时就用不上,可她妈妈会说:给你写副药单子。高尔基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听在语言积累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个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来自阅读,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重要途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哼。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怎样让学生广泛阅读呢?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现行的教材在每册教材后面都有名著导读。这些名著,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为了督促学生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可以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者是读后感悟等。除了这些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阅读。比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让学生再去阅读他的《荷塘月色》等其他散文。在学习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后,可以让学生去读读余光中的其他作品,还可以读读其他台湾作家的作品。
为了扩大阅读视野,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去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传统的名著名篇可以读,武侠、奇幻、言情、杂文、诗刊……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只是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推荐这些类别中的精品,教会学生有选择的去阅读。
三、在写中积累语言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徐特立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前面提到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的感悟,都是基于这一原因。在语
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动笔。这个动笔,不是狭隘的指让学生写作文。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句子的仿写,也可以是一小段的仿写。写多少不是目的,先让学生把笔动起来,就是成功的开始。
以上几点,对于语言积累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不管哪一点,都要求师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用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