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线语文教学的课堂如何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指导精神,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学习任务群,构建新型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新课型;一线
作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日常教学离不开新课标精神指导。如何在贯彻新课标指导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其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摸索,以主问题驱动,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学习任务群等方法,构建新型课堂。
一、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指导思想与平时的语文课堂不谋而合。
例如,在执教朱自清先生《春江花月夜》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你作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特邀嘉宾,请选取《春江花月夜》中的几个意象或一处景物描写,从情感、炼字、色彩、视角、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情境任务是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促使学生赏读美文。通过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其批注阅读,寻找到其喜欢欣赏的句子,而且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做赏析发言。
再比如,教师执教契诃夫的《套中人》时,因为小说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略费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探究文章主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再现故事情节,成立专案调查小组以及检察官小组,同有关人士对话,查找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嫌疑人分别有别里科夫、瓦连卡、柯瓦连科,从文本中搜索与嫌疑人相关的材料,例如国籍、身份、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惯等语言描写,整理成嫌疑人档案,另外还要分析他们和别里科夫之间的来往经历,综合评判别里科夫究竟死于何种原因。
另外,為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设计了一些辩论题目,学习该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写好辩词,自由组团确定好一二三四辩手,围绕辩题,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辩论,观众负责学习和点评。
二、 问题驱动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原来课堂满堂灌的输入式教学,学生很被动,潜意识里做好了“听课”的准备,所以可能出现主动思考意识不强的情况。但课堂上,一旦老师先将问题抛出,并且说明请同学回答,学生潜意识里有紧迫感,脑子会主动思考问题,做好被提问的准备。另外教师可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挑战了他们的认知上限,即使回答不到位,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听课,待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也充满了期待,这样听课学习,事半功倍,既提高了听课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例如,教师执教《劝学》一课,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阻碍了他们领略文章严谨的说理美,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他设计的教学问题为“假如你是老师,面对一名厌学的学生,请围绕学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劝学”。面对这一问题,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水平参差不齐,但接收到与全班同学分享这一信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动脑思考。请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后,再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会特别注意对比荀子的说理技巧,领略严谨说理美,效果不错。
三、 素面朝天阅读文本,捕捉学生原生态思考火花
“知人论世”等辅助性教学,有拓展认知范围、加深理解深度等优势,但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且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生个体阅读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每遇到一个文本就要依靠老师指导阅读,这显然不现实。因此,一篇陌生的文章呈现给学生,不补充任何资料,不限制任何角度,自由地让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感受,简单到一个词,复杂到一段话,进而课堂共享,碰撞思维的火花,教师觉得这点对语文学习而言相当重要,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教学方法贵在坚持,适用于长期的阅读培养。所以,“素面朝天读文本”,尊重朴素而原始的阅读感受,很重要。
例如,《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古代记叙散文。该篇课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意义重大,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且语言文字精炼生动,学生阅读的时候画面感极强。但是,由于文章所讲的历史故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无法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并且还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对于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等,自主查阅知识点,将文章改成白话文的人物传序,并进行自主阅读。通过“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学生能够结合文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荆轲作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挖掘文章思想,深入把握人物传记与古代散文文体写作方法,还能够唤醒学生阅读情况,将其思想和情感注入人物传记之中,获得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四、 反复推敲感受意境,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部分,在新课型的构建与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通过主观意愿对客观事物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和描述,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升其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多重感官带去体验,将抽象的文本素材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后邀请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结构、艺术特色等多个角度进行辨别评价。融合音乐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反复推敲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的时候,就从如下几个层面引导学生加以感受,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字、词带来的感受。
(一)形式:建筑美
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借助轻柔的背景音乐为学生播放范读。然后,邀请学生一起朗读,并仔细品味首句连用的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的三个“悄悄的”的妙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讨论,说一说你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意境。最后总结,该篇文章具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的整齐之美,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轻轻地飘来又优雅地离去。
(二)语言:音乐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每一句的字数从表面上看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整体排列错落有致,且每节都押韵。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跳跃美感。例如,诗歌的第一小节,用了三个“轻轻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节奏轻快、旋律柔和;而诗歌的第二小节又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歌的第七节排列紧凑、节奏舒展,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三)意境:绘画美
这首诗歌几乎每个地方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例如诗歌中运用了“金柳、青荇、水潭”,为读者创造了生动形象的意境。而在诗歌的第五、六小节,又借用“寻梦”“星辉”“放歌”“沉默”四个句,将全诗推向了高潮。最后,在结尾的时候,又连续使用“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挥一挥”等带有动作性的词语,将动态的画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五、 挖掘教材整合资料,促进学生文化传承與理解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资料,而是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将课内外资料进行有机融合,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有意识地导入一些和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进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强学生的爱国自豪情感,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改编文章选自中国四大名著,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首先运用微视频给学生播放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作品地位和独特价值。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总结课文大意,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林黛玉的语言、行为、心理等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对文章中描写环境的段落展开精读,从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一解答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课后,教师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四大名著,进行相应的文化延伸。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到其和国外文学作品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六、 结语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之下,高中语文新课型的构建与实践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推进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审美化[J].青年时代,2019(21).
[2]陈军.立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与行动路径[J].课外语文,2019(6):166-167.
[3]张琦琦,王金香.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2):98-99,144.
[4]周晓青.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
作者简介:王志慧,山东省青岛市,山东青岛三中。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新课型;一线
作为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日常教学离不开新课标精神指导。如何在贯彻新课标指导精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其常常思考的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摸索,以主问题驱动,通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学习任务群等方法,构建新型课堂。
一、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指导思想与平时的语文课堂不谋而合。
例如,在执教朱自清先生《春江花月夜》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你作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特邀嘉宾,请选取《春江花月夜》中的几个意象或一处景物描写,从情感、炼字、色彩、视角、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情境任务是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促使学生赏读美文。通过课前预习,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其批注阅读,寻找到其喜欢欣赏的句子,而且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原始阅读感受,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做赏析发言。
再比如,教师执教契诃夫的《套中人》时,因为小说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略费力,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探究文章主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再现故事情节,成立专案调查小组以及检察官小组,同有关人士对话,查找别里科夫死亡的原因。嫌疑人分别有别里科夫、瓦连卡、柯瓦连科,从文本中搜索与嫌疑人相关的材料,例如国籍、身份、体貌特征和生活习惯等语言描写,整理成嫌疑人档案,另外还要分析他们和别里科夫之间的来往经历,综合评判别里科夫究竟死于何种原因。
另外,為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设计了一些辩论题目,学习该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写好辩词,自由组团确定好一二三四辩手,围绕辩题,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辩论,观众负责学习和点评。
二、 问题驱动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原来课堂满堂灌的输入式教学,学生很被动,潜意识里做好了“听课”的准备,所以可能出现主动思考意识不强的情况。但课堂上,一旦老师先将问题抛出,并且说明请同学回答,学生潜意识里有紧迫感,脑子会主动思考问题,做好被提问的准备。另外教师可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挑战了他们的认知上限,即使回答不到位,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听课,待老师讲解的时候学生也充满了期待,这样听课学习,事半功倍,既提高了听课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例如,教师执教《劝学》一课,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阻碍了他们领略文章严谨的说理美,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他设计的教学问题为“假如你是老师,面对一名厌学的学生,请围绕学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劝学”。面对这一问题,虽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水平参差不齐,但接收到与全班同学分享这一信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动脑思考。请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后,再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会特别注意对比荀子的说理技巧,领略严谨说理美,效果不错。
三、 素面朝天阅读文本,捕捉学生原生态思考火花
“知人论世”等辅助性教学,有拓展认知范围、加深理解深度等优势,但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且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生个体阅读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每遇到一个文本就要依靠老师指导阅读,这显然不现实。因此,一篇陌生的文章呈现给学生,不补充任何资料,不限制任何角度,自由地让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感受,简单到一个词,复杂到一段话,进而课堂共享,碰撞思维的火花,教师觉得这点对语文学习而言相当重要,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教学方法贵在坚持,适用于长期的阅读培养。所以,“素面朝天读文本”,尊重朴素而原始的阅读感受,很重要。
例如,《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刺》中的一篇古代记叙散文。该篇课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意义重大,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且语言文字精炼生动,学生阅读的时候画面感极强。但是,由于文章所讲的历史故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无法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并且还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对于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等,自主查阅知识点,将文章改成白话文的人物传序,并进行自主阅读。通过“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学生能够结合文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荆轲作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挖掘文章思想,深入把握人物传记与古代散文文体写作方法,还能够唤醒学生阅读情况,将其思想和情感注入人物传记之中,获得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四、 反复推敲感受意境,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部分,在新课型的构建与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通过主观意愿对客观事物进行个性化的感受和描述,并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升其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多重感官带去体验,将抽象的文本素材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后邀请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结构、艺术特色等多个角度进行辨别评价。融合音乐视频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反复推敲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的时候,就从如下几个层面引导学生加以感受,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字、词带来的感受。
(一)形式:建筑美
首先,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借助轻柔的背景音乐为学生播放范读。然后,邀请学生一起朗读,并仔细品味首句连用的三个“轻轻的”和最后一节的三个“悄悄的”的妙处。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讨论,说一说你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意境。最后总结,该篇文章具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的整齐之美,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轻轻地飘来又优雅地离去。
(二)语言:音乐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每一句的字数从表面上看虽然参差不齐,但是整体排列错落有致,且每节都押韵。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跳跃美感。例如,诗歌的第一小节,用了三个“轻轻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节奏轻快、旋律柔和;而诗歌的第二小节又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诗歌的第七节排列紧凑、节奏舒展,为读者营造了一个“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三)意境:绘画美
这首诗歌几乎每个地方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例如诗歌中运用了“金柳、青荇、水潭”,为读者创造了生动形象的意境。而在诗歌的第五、六小节,又借用“寻梦”“星辉”“放歌”“沉默”四个句,将全诗推向了高潮。最后,在结尾的时候,又连续使用“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挥一挥”等带有动作性的词语,将动态的画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五、 挖掘教材整合资料,促进学生文化传承與理解
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资料,而是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将课内外资料进行有机融合,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有意识地导入一些和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进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强学生的爱国自豪情感,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改编文章选自中国四大名著,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首先运用微视频给学生播放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作品地位和独特价值。然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总结课文大意,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林黛玉的语言、行为、心理等角度展开深入分析,对文章中描写环境的段落展开精读,从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一解答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课后,教师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四大名著,进行相应的文化延伸。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够了解到其和国外文学作品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六、 结语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之下,高中语文新课型的构建与实践应当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媛.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推进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审美化[J].青年时代,2019(21).
[2]陈军.立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与行动路径[J].课外语文,2019(6):166-167.
[3]张琦琦,王金香.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2):98-99,144.
[4]周晓青.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
作者简介:王志慧,山东省青岛市,山东青岛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