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屋里走向社会”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探究演示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的重点和新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为何把科学探究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呢?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1 从学习方式来看。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灌输式学习占统治地位。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当然,现在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以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越之处。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获得过程体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应该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各取所长,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来看。首先,科学探究应当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就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其三,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探究不单是一个逻辑的实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堂入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教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
3 发挥教师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科学探究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所以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果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片面追求自主探究,那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复杂的探究活动,可以选择在探究之前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教师适宜进行即使个别指导。
4 坚持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在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因此,评价不只关注学生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还应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对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让他们更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计划、实践、监控和纠正等工作,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主要在于形成客观的、集体的标准,而且通过互评与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于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规范和科学精神,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和领悟这种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超越公式与符号,切实成为面对真实科学的教育,让科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1 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为何把科学探究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呢?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1.1 从学习方式来看。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灌输式学习占统治地位。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当然,现在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否定以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而是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各自的优越之处。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式学习优于探究式学习,在获得过程体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探究式学习优于接受式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应该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各取所长,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从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来看。首先,科学探究应当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其二,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就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其三,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探究不单是一个逻辑的实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艰辛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知识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课堂入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基本上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教学,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探索不同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
3 发挥教师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科学探究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所以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果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片面追求自主探究,那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对于一些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复杂的探究活动,可以选择在探究之前进行指导,以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成功率;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教师适宜进行即使个别指导。
4 坚持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在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因此,评价不只关注学生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还应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学生对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表现进行评价,可以让他们更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从事计划、实践、监控和纠正等工作,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主要在于形成客观的、集体的标准,而且通过互评与自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对于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校正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认识规范和科学精神,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和领悟这种科学精神。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超越公式与符号,切实成为面对真实科学的教育,让科学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