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程,这反映了国家对于早期科学教育更加重视,也符合国际科学教育的大趋势。对小学科学学科而言,这既是机遇,同时又充满挑战。当下,一年级科学课程师资配备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由科学专任教师任教,另一种则由一年级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任教师基本只有针对3—6年级学生的教学经历,一年级学生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教学对象;兼职教师大多数没有任教科学课的经历,科学教学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面对一年级的科学课,很多教师感到困惑与迷茫。一年级科学课应该怎么上?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常规等方面予以关注,让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有趣、有序、有料。
有趣——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对于广袤的宇宙、奇妙的自然、新奇的科技,孩子们的脑海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好奇、好问,就是科学发现的最原始的动力。但是,传统的科学教育思想往往过多强调科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单调的、刻板的。史蒂芬·霍金曾说过,多一个公式,少一半读者。科學教学,把严谨性放第一,学生也将很快失去对科学课的好奇和期待。
让科学学习成为生动的、有趣的事,应该成为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第一任务。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富有趣味性,要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融入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比如做实验、做模型、测量、种植、养殖等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适应儿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要尤其重视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体验中学。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呈现为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手做的和充满趣味的活动,让儿童去经历、去体验。
有序——要注意科学课堂学习常规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有趣课堂是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基础,那么有序课堂则是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基本保障。小学一年级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较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建立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规则,是科学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要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习惯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人把手举得高高的,有人甚至站了起来。最终被点到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被点到的学生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因此,在一年级科学课堂上,建立倾听和交流的规则至关重要。在交流活动中,应要求发言者面向大多数同学,控制语速,注意音量,让全班同学听得到;其他同学要看着发言的同学,倾听完一个内容,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想法,或支持,或反对,或补充,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避免一年级学生课堂走神的现象。
在组织开展教学时,老师击掌若干下,学生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马上停止,跟着老师击掌相同的次数,并安静有序地坐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课堂的秩序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有效的交流活动中。
2.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观察和记录是一年级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一年级学生具有观察目的性不明确、观察的精细性和敏锐性不足等特点。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要让他们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需要毅力。此外,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的记录方式以画图为主,要求人人记录,发现信息及时记录。
另外,一年级孩子容易把观察到的和平时的一些认识,或想象的内容同时记录下来,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记录,甚至自己编一些内容进行记录。因此,教师要特别强调真实记录,即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记录什么内容;有几分证据,就记录几分内容。
3.要培养学生合作和整理的习惯
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争抢实验材料,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以强欺弱的现象,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造成的。皮亚杰认为,6—7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
引领一年级学生学会合作,可以让他们从学会和同桌合作开始,相互分享材料,相互倾听,相互帮助;鼓励他们发言时多用“我们发现”“我们认为”,而不是用“我发现”“我认为”;帮助他们建立这样一种共识——每个人都必须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有所贡献,每个人都必须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做到人人尽责;要求他们实验完毕要一起处理好废物,清理好实验器材并归还原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当然,这些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
有料——要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跟小学科学紧密相关的是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其中,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关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包括: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克服一定的困难。
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关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的实践能力,包括: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有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意识,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能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因此,科学课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发展科学精神。
总之,一年级科学课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是让他们通过科学学习开脑洞、拓眼界、善思考、乐探究。
有趣——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科普作家卡尔·萨根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对于广袤的宇宙、奇妙的自然、新奇的科技,孩子们的脑海中总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好奇、好问,就是科学发现的最原始的动力。但是,传统的科学教育思想往往过多强调科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总是单调的、刻板的。史蒂芬·霍金曾说过,多一个公式,少一半读者。科學教学,把严谨性放第一,学生也将很快失去对科学课的好奇和期待。
让科学学习成为生动的、有趣的事,应该成为一年级科学课教学的第一任务。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富有趣味性,要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融入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比如做实验、做模型、测量、种植、养殖等活动。
其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适应儿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年级科学课教学要尤其重视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体验中学。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呈现为一个个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手做的和充满趣味的活动,让儿童去经历、去体验。
有序——要注意科学课堂学习常规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有趣课堂是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基础,那么有序课堂则是一年级科学教学的基本保障。小学一年级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较高,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建立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规则,是科学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要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习惯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人把手举得高高的,有人甚至站了起来。最终被点到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被点到的学生则垂头丧气,不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因此,在一年级科学课堂上,建立倾听和交流的规则至关重要。在交流活动中,应要求发言者面向大多数同学,控制语速,注意音量,让全班同学听得到;其他同学要看着发言的同学,倾听完一个内容,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想法,或支持,或反对,或补充,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避免一年级学生课堂走神的现象。
在组织开展教学时,老师击掌若干下,学生不管在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马上停止,跟着老师击掌相同的次数,并安静有序地坐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课堂的秩序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有效的交流活动中。
2.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观察和记录是一年级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一年级学生具有观察目的性不明确、观察的精细性和敏锐性不足等特点。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要让他们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需要毅力。此外,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的记录方式以画图为主,要求人人记录,发现信息及时记录。
另外,一年级孩子容易把观察到的和平时的一些认识,或想象的内容同时记录下来,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记录,甚至自己编一些内容进行记录。因此,教师要特别强调真实记录,即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记录什么内容;有几分证据,就记录几分内容。
3.要培养学生合作和整理的习惯
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争抢实验材料,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以强欺弱的现象,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造成的。皮亚杰认为,6—7岁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
引领一年级学生学会合作,可以让他们从学会和同桌合作开始,相互分享材料,相互倾听,相互帮助;鼓励他们发言时多用“我们发现”“我们认为”,而不是用“我发现”“我认为”;帮助他们建立这样一种共识——每个人都必须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有所贡献,每个人都必须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做到人人尽责;要求他们实验完毕要一起处理好废物,清理好实验器材并归还原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当然,这些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养成。
有料——要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其中,跟小学科学紧密相关的是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其中,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
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关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包括: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克服一定的困难。
一年级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关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的实践能力,包括: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有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的意识,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能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等。因此,科学课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发展科学精神。
总之,一年级科学课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是让他们通过科学学习开脑洞、拓眼界、善思考、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