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和我省被确定为教育部职教改革试验区以来,全省的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规模的不断扩大,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3.3万人,在校生达到173.87万人。伴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大,一方面,原有的并不丰富的职业教育生源被稀释,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另一方面,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肩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就面临着提高质量、适应需求的巨大压力。因此,提升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上水平上台阶,已成为当前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普教色彩较为浓厚,专业设置盲目,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模仿普通教育模式,走的是普通教育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缺少可供操作的实训设备和基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上课,甚至有些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眼睛盯着对口升学指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违背职教规律,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2.盲目设置专业
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自身定位模糊,专业设置较为盲目,过度依赖市场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立即开设什么专业,专业开设的随意性较大,造成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扎堆开设,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另外,受到学校条件限制,一些对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要求低的专业重复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成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开专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据统计,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中20%的在校生都在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突出。就学校而言,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学生就业难、学校发展缓慢。
3.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
据统计,2012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有920所,比实施职教攻坚前2007年的1116所已经减少了196所,但我省职业学校弱、小、散的问题仍然突出。据调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5项办学条件全部达标的仅占17%,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大、质量高、声誉好、特色鲜明、符合职教发展规律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还很少。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满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据一项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自愿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仅占14%,同时有50%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不到有用的技能。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认可。尽管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二、制约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认识的问题,也有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内在的因素,如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基础问题,学校发展规划和策略问题等,同时还有外在的因素,如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政策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够、校企合作不畅通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在因素
①学校自身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教学质量较差的普通高中转制过来,先天条件不足。这些转制而来的学校基础条件差,专业课教师匮乏,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或普通高中。
②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据统计,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7.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2万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只有1.13万人。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专任教师比高达30∶1,按照教育部生师比16∶1的标准测算,专任教师缺额5.14万人。
③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够。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开发不足。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据统计,2012年,与我省4大传统优势产业、4大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比例分别只有2.95%、6.59%,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和设备,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在沿袭普通教育。个别学校领导对改善教学设施缺少紧迫感,专业设施配备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实习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即使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具备了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及实训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⑤职业教育科研滞后。当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科研機构体系不完善,科研队伍数量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科研还不能很好地和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结合,研究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目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不能为整个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外在因素
①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仍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②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或者实施状况不理想。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我省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实施职教攻坚以来,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事业的发展仍缺乏一些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专项法律法规。同时,受教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致使办学条件改善严重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实习、实训、圖书、体育设施、学生活动场所及食堂配套设施不够,还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③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纵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不够,本质上就是职业院校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问题没有解决好,还没有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这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提高的主要症结所在。另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还比较封闭,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办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行业积极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还比较单一,多元办学体制改革需要深化,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④没有形成真正符合职业教育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招生考试升学制度,特别是“文化知识型”选拔考试方式,不适应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技能竞赛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障碍。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影响并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可以说,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走过以规模扩大为核心的时期,进入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1.加强内涵建设,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从实施范围来说,质量提升工程既可以是全省范围的,也可以是市、县、区等区域范围的。从实施主体来说,要统筹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各级政府要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稳定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学校要承担起质量工程实施主体的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支持质量工程的实施。从实施内容来说,质量工程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如要加强专业建设,加快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专业,做强一批特色专业;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具备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等多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培训、引进、聘用等办法,建设一支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领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等等。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政府于2012年专门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在此框架下,面向全省支柱产业,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以紧密型职教集团为基础,成立了全省首批9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促进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建立政府强力推动、多方广泛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要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实现学校培养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发挥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引导、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加强双向沟通和对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紧密合作新局面。
3.突出技能导向,加快职业教育考试选拔制度改革
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快推进“知识+技能”考试制度改革,改变原来那种用普通教育高招模式来代替职业教育高招模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技能考核,考试方式主要采用笔试、在卷子上考技能的现象,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改革技能考核的方式。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力争使技能竞赛覆盖全省每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每位教师,实现全员参与,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制度建设。在技能竞赛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考试选拔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4.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氛围
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良好的基础条件来保障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要优化政策环境,为职业学校加强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提高质量既是职业学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对学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将提高质量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营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提高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编 赵 河)
一、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普教色彩较为浓厚,专业设置盲目,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
中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模仿普通教育模式,走的是普通教育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没有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缺少可供操作的实训设备和基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能上课,甚至有些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应试教育,眼睛盯着对口升学指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违背职教规律,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2.盲目设置专业
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自身定位模糊,专业设置较为盲目,过度依赖市场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立即开设什么专业,专业开设的随意性较大,造成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扎堆开设,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导致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另外,受到学校条件限制,一些对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要求低的专业重复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成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开专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据统计,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中20%的在校生都在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突出。就学校而言,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多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学生就业难、学校发展缓慢。
3.缺少一批高水平的骨干职业学校
据统计,2012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有920所,比实施职教攻坚前2007年的1116所已经减少了196所,但我省职业学校弱、小、散的问题仍然突出。据调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5项办学条件全部达标的仅占17%,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另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规模大、质量高、声誉好、特色鲜明、符合职教发展规律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还很少。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满意,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据一项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自愿报考职业学校的学生仅占14%,同时有50%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不到有用的技能。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不认可。尽管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二、制约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认识的问题,也有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内在的因素,如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基础问题,学校发展规划和策略问题等,同时还有外在的因素,如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政策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够、校企合作不畅通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在因素
①学校自身基础比较薄弱。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教学质量较差的普通高中转制过来,先天条件不足。这些转制而来的学校基础条件差,专业课教师匮乏,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规律认识不足,导致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或普通高中。
②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都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缺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据统计,2012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7.6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72万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只有1.13万人。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专任教师比高达30∶1,按照教育部生师比16∶1的标准测算,专任教师缺额5.14万人。
③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够。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开发不足。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据统计,2012年,与我省4大传统优势产业、4大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职业院校专业毕业生比例分别只有2.95%、6.59%,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和设备,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在沿袭普通教育。个别学校领导对改善教学设施缺少紧迫感,专业设施配备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学校实习条件差,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实习教学的需要。即使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具备了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及实训设备,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⑤职业教育科研滞后。当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科研機构体系不完善,科研队伍数量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科研还不能很好地和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紧密结合,研究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目前的职业教育科研不能为整个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2.外在因素
①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仍比较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②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法规不完善、不健全,或者实施状况不理想。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我省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实施办法,实施职教攻坚以来,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事业的发展仍缺乏一些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专项法律法规。同时,受教育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地方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致使办学条件改善严重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实习、实训、圖书、体育设施、学生活动场所及食堂配套设施不够,还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③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纵观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不够,本质上就是职业院校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问题没有解决好,还没有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这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提高的主要症结所在。另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还比较封闭,校企合作不够紧密,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办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行业积极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还比较单一,多元办学体制改革需要深化,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④没有形成真正符合职业教育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招生考试升学制度,特别是“文化知识型”选拔考试方式,不适应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技能竞赛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障碍。
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影响并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可以说,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走过以规模扩大为核心的时期,进入了以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当前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1.加强内涵建设,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从实施范围来说,质量提升工程既可以是全省范围的,也可以是市、县、区等区域范围的。从实施主体来说,要统筹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各级政府要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稳定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学校要承担起质量工程实施主体的责任,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支持质量工程的实施。从实施内容来说,质量工程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方面,如要加强专业建设,加快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培育一批品牌示范专业,做强一批特色专业;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具备教学、生产、培训、鉴定等多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培训、引进、聘用等办法,建设一支满足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领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等等。
2.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省政府于2012年专门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组成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在此框架下,面向全省支柱产业,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以紧密型职教集团为基础,成立了全省首批9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促进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建立政府强力推动、多方广泛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要全面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实现学校培养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发挥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引导、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加强双向沟通和对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紧密合作新局面。
3.突出技能导向,加快职业教育考试选拔制度改革
考试作为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快推进“知识+技能”考试制度改革,改变原来那种用普通教育高招模式来代替职业教育高招模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技能考核,考试方式主要采用笔试、在卷子上考技能的现象,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改革技能考核的方式。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力争使技能竞赛覆盖全省每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专业、每位学生和每位教师,实现全员参与,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制度建设。在技能竞赛全覆盖的基础上,将技能竞赛作为职业教育考试选拔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推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4.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氛围
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良好的基础条件来保障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同时要优化政策环境,为职业学校加强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提高质量既是职业学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对学校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将提高质量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营造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提高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责编 赵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