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先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其中讲述了一个西北小镇,以一个唢呐班的发展作为线索,由他们的身上所展现出的唢呐的传承过程以及到今天唢呐的发展状况。电影中对于唢呐的展现,从唢呐的拜师礼数、唢呐的物件传承、唢呐曲谱教授以及唢呐曲目的使用等多个方面几乎完整的呈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而传承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各种要求,也构成了一种传统艺人的精神信仰,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关键词】:唢呐;传承精神;《百鸟朝凤》
一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学唢呐的规则
在唢呐的传承中,天分足且德行好,这是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所提及的唢呐的传承观念。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在对待从土庄赶来拜师的游家父子时,在态度上始终处于较为冷淡的状态,可以说是有些不耐心烦,对于游本盛的恭敬与讨好,也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好脾气。在游天鸣无法通过拜师的考验时,更是失去了兴趣。
在唢呐匠的传承在拜师上,老一辈人看重天赋。其实焦三爷的形象也代表了很多传统技艺传承中老手艺人的真实状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教学已提出“因材施教”。在《教育学文集·教学》中曾对此概括,“‘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1]所以,在传统的技艺传承上,天赋的好坏往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但是在最后,焦三爷依旧留下了游天鸣。
在电影中,焦三爷曾问长大后的游天鸣“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做徒弟呀?”游天明说,“您老人家心善,怕我爸活活把我打死。”焦三爷说,“错,我收你做徒弟因为你的眼泪”。电影中,在游天鸣提及百鸟朝凤的曲目时,游本盛也曾说,“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这个人必须是天赋高、德行好”,电影中的唢呐匠与德行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这也似乎是传统技艺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强调德行。“德”,往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焦三爷收游天鸣做徒弟,所看重的是他的“德”。
重视天份,强调德行。看似是老一辈师者对弟子严苛的要求,其实也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代代地唢呐匠对于技艺水平、行当规则、行当发展和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坚守精神。无天份往往就失去了一门传统技艺发展的保障,甚至是影响到一门技艺能否完整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无德行,往往也就失去一门传统艺术的操守,对于艺术的追求的纯粹性,甚至是导致一个行当规则的混乱。
二《百鸟朝凤》中唢呐的处境和意义
在近几年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一些传统技艺因为对于传承精神的坚守,而无人传承从而消失,引起了很多社会上的热议。为什么要坚持严苛的收徒要求,又为什么宁可失传也不轻易收徒。许多的问题被提出来。其实这种精神本身是全民族的一种共性,即对于某一事物所坚持的底线。
对于徒弟天赋的坚守,是对与电影中的唢呐而言,必须坚持的精神信念。因为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而言,徒弟所担负的责任,往往也就是一门技艺是否能继续传承且发展下去的关键。在电影中,游天鸣因为德行而被焦三爷看好,而实际上,电影最终的结局,所体现出的是焦三爷作为一名老一辈民间艺人在收徒传承上的错误。电影中的游天鸣便是一种唢呐传承精神缺失的典型。
其实,在电影中除却天分足且德行好的传承要求之外,在唢呐的传承精神之中还有一种热爱的精神,那是一种将自身完全依托在唢呐之上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的精神在焦三爷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不论是醉酒时的放肆吹奏还是葬礼上的鲜血涌现,都鲜明的表达着那种纯粹的热爱精神。同时在游本盛的身上也同样体现着这种对于唢呐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在电影最后的片段,唢呐匠的风光不再,甚至唢呐的地位已然低到难以维持生计,当游家班人手不足时,游本盛依旧愿意去帮忙,甚至在焦三爷病重时依旧愿意拿出积蓄为其治病。其中所具有的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其所热爱的事物的态度,当焦三爷病重而其愿意拿出积蓄的原因,从中更多的是一种依旧对于唢呐匠人的敬重,而前提依旧是对唢呐的执着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在电影一开始,游天鸣便从未表露出的精神。
游天鸣与唢呐的关系,在电影的一开始其实就有所交代。游天鳴被迫背负着游本盛的梦想而来到焦三爷的家门拜师,从进门到未能通过考验,孩童时期的游天鸣始终并未关注唢呐,而在电影的中间部分,游天鸣曾因为感受到焦三爷的轻视而偷偷离开,而回到家里,因为听到游本盛的话而感觉到自己担负着父亲信任,因此返回学习唢呐。游天鸣的学艺经历,其实由始至终,始终不是因为自身与唢呐的缘分与感情,而都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游天鸣最初拜师的时候,焦三爷对待游家父子时的态度,其实已经能够表现出焦三爷对于游天鸣并不满意,同时在未能通过考验表现出天分不足时更是清楚地看到了游天鸣对于唢呐而言的价值,在天分和兴趣上都未能满足唢呐传承精神中所坚守的要求。
但是在电影中,焦三爷没有因为游天鸣的天份不足而拒绝收留,反而是因为德行而看重,最终将《百鸟朝凤》和焦家班托付给了游天鸣。而在电影中,当游天鸣带领游家班第一次出活,以及在电影后半部分受到管弦乐队的冲击时,始终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对于唢呐的热爱以及归属感。甚至在游家班濒临解散时,也是在依靠焦三爷去重新拉起大旗。在为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时,游天鸣也没能顶住压力,而是焦三爷代替最后吹出了鲜血。电影中在百鸟朝凤吹奏之前,焦三爷在听到游天鸣病重而没办法吹奏时,那对游天鸣的一看,眼神中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助。已然拱手相让的唢呐传承,在面临危机时却依旧要靠他来支撑的失望。
三《百鸟朝凤》中唢呐的传承精神
焦三爷与游天鸣其实是相反的一组对照,焦三爷是在唢呐的传承精神中被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民间艺人,他有天赋也有德行,在电影里他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然后在喝醉的时候开心的吹起了唢呐,然后满足的睡去。因为他的师父对于唢呐传承精神的坚守,最终选择到了他。而在他的手里,唢呐让人敬重,唢呐能够成为焦三爷看的比命重的物件,他能够明了“唢呐离嘴不离手”的内涵和意义。
而焦三爷在选择游天鸣时,因为德行上的看重缺乏了对于天赋的坚守,传承精神的缺失,最终导致了游天鸣从电影的开始便缺乏对于唢呐的兴趣,甚至也未能明白焦三爷对于唢呐的坚守,和唢呐的传承精神所坚守的意义。直至电影最终,他如同一个对于焦三爷、对于唢呐技艺产生怜悯的旁观者,在焦三爷的墓前吹起了唢呐的悲歌。
电影中的悲凉结局,看似是一个时代对于传统的抹杀,而在其本质上,却是一种民间传统技艺在传承上,传承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一门技艺未能顶住时代的洪流,而淹没的事实。
注释:
[1]《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卷中 瞿葆奎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06
参考文献:
[1]颜军《现代性与怀乡病<百鸟朝凤>的悲剧意蕴》中国电影评论 2016年第16期出版第9页
[2]窦兴斌《<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 电影评价2016年第9期出版 第4页
作者简介:罗娇(1993—),女,漢族,延安市人,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影视艺术研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先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其中讲述了一个西北小镇,以一个唢呐班的发展作为线索,由他们的身上所展现出的唢呐的传承过程以及到今天唢呐的发展状况。电影中对于唢呐的展现,从唢呐的拜师礼数、唢呐的物件传承、唢呐曲谱教授以及唢呐曲目的使用等多个方面几乎完整的呈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而传承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各种要求,也构成了一种传统艺人的精神信仰,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关键词】:唢呐;传承精神;《百鸟朝凤》
一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学唢呐的规则
在唢呐的传承中,天分足且德行好,这是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所提及的唢呐的传承观念。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在对待从土庄赶来拜师的游家父子时,在态度上始终处于较为冷淡的状态,可以说是有些不耐心烦,对于游本盛的恭敬与讨好,也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好脾气。在游天鸣无法通过拜师的考验时,更是失去了兴趣。
在唢呐匠的传承在拜师上,老一辈人看重天赋。其实焦三爷的形象也代表了很多传统技艺传承中老手艺人的真实状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教学已提出“因材施教”。在《教育学文集·教学》中曾对此概括,“‘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1]所以,在传统的技艺传承上,天赋的好坏往往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但是在最后,焦三爷依旧留下了游天鸣。
在电影中,焦三爷曾问长大后的游天鸣“你知道当初我为什么收你做徒弟呀?”游天明说,“您老人家心善,怕我爸活活把我打死。”焦三爷说,“错,我收你做徒弟因为你的眼泪”。电影中,在游天鸣提及百鸟朝凤的曲目时,游本盛也曾说,“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这个人必须是天赋高、德行好”,电影中的唢呐匠与德行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这也似乎是传统技艺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强调德行。“德”,往往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焦三爷收游天鸣做徒弟,所看重的是他的“德”。
重视天份,强调德行。看似是老一辈师者对弟子严苛的要求,其实也正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一代代地唢呐匠对于技艺水平、行当规则、行当发展和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坚守精神。无天份往往就失去了一门传统技艺发展的保障,甚至是影响到一门技艺能否完整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无德行,往往也就失去一门传统艺术的操守,对于艺术的追求的纯粹性,甚至是导致一个行当规则的混乱。
二《百鸟朝凤》中唢呐的处境和意义
在近几年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一些传统技艺因为对于传承精神的坚守,而无人传承从而消失,引起了很多社会上的热议。为什么要坚持严苛的收徒要求,又为什么宁可失传也不轻易收徒。许多的问题被提出来。其实这种精神本身是全民族的一种共性,即对于某一事物所坚持的底线。
对于徒弟天赋的坚守,是对与电影中的唢呐而言,必须坚持的精神信念。因为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而言,徒弟所担负的责任,往往也就是一门技艺是否能继续传承且发展下去的关键。在电影中,游天鸣因为德行而被焦三爷看好,而实际上,电影最终的结局,所体现出的是焦三爷作为一名老一辈民间艺人在收徒传承上的错误。电影中的游天鸣便是一种唢呐传承精神缺失的典型。
其实,在电影中除却天分足且德行好的传承要求之外,在唢呐的传承精神之中还有一种热爱的精神,那是一种将自身完全依托在唢呐之上的纯粹热爱。这种热爱的精神在焦三爷的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不论是醉酒时的放肆吹奏还是葬礼上的鲜血涌现,都鲜明的表达着那种纯粹的热爱精神。同时在游本盛的身上也同样体现着这种对于唢呐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在电影最后的片段,唢呐匠的风光不再,甚至唢呐的地位已然低到难以维持生计,当游家班人手不足时,游本盛依旧愿意去帮忙,甚至在焦三爷病重时依旧愿意拿出积蓄为其治病。其中所具有的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其所热爱的事物的态度,当焦三爷病重而其愿意拿出积蓄的原因,从中更多的是一种依旧对于唢呐匠人的敬重,而前提依旧是对唢呐的执着精神。而这种精神,却是在电影一开始,游天鸣便从未表露出的精神。
游天鸣与唢呐的关系,在电影的一开始其实就有所交代。游天鳴被迫背负着游本盛的梦想而来到焦三爷的家门拜师,从进门到未能通过考验,孩童时期的游天鸣始终并未关注唢呐,而在电影的中间部分,游天鸣曾因为感受到焦三爷的轻视而偷偷离开,而回到家里,因为听到游本盛的话而感觉到自己担负着父亲信任,因此返回学习唢呐。游天鸣的学艺经历,其实由始至终,始终不是因为自身与唢呐的缘分与感情,而都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游天鸣最初拜师的时候,焦三爷对待游家父子时的态度,其实已经能够表现出焦三爷对于游天鸣并不满意,同时在未能通过考验表现出天分不足时更是清楚地看到了游天鸣对于唢呐而言的价值,在天分和兴趣上都未能满足唢呐传承精神中所坚守的要求。
但是在电影中,焦三爷没有因为游天鸣的天份不足而拒绝收留,反而是因为德行而看重,最终将《百鸟朝凤》和焦家班托付给了游天鸣。而在电影中,当游天鸣带领游家班第一次出活,以及在电影后半部分受到管弦乐队的冲击时,始终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对于唢呐的热爱以及归属感。甚至在游家班濒临解散时,也是在依靠焦三爷去重新拉起大旗。在为窦村长吹奏《百鸟朝凤》时,游天鸣也没能顶住压力,而是焦三爷代替最后吹出了鲜血。电影中在百鸟朝凤吹奏之前,焦三爷在听到游天鸣病重而没办法吹奏时,那对游天鸣的一看,眼神中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助。已然拱手相让的唢呐传承,在面临危机时却依旧要靠他来支撑的失望。
三《百鸟朝凤》中唢呐的传承精神
焦三爷与游天鸣其实是相反的一组对照,焦三爷是在唢呐的传承精神中被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民间艺人,他有天赋也有德行,在电影里他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然后在喝醉的时候开心的吹起了唢呐,然后满足的睡去。因为他的师父对于唢呐传承精神的坚守,最终选择到了他。而在他的手里,唢呐让人敬重,唢呐能够成为焦三爷看的比命重的物件,他能够明了“唢呐离嘴不离手”的内涵和意义。
而焦三爷在选择游天鸣时,因为德行上的看重缺乏了对于天赋的坚守,传承精神的缺失,最终导致了游天鸣从电影的开始便缺乏对于唢呐的兴趣,甚至也未能明白焦三爷对于唢呐的坚守,和唢呐的传承精神所坚守的意义。直至电影最终,他如同一个对于焦三爷、对于唢呐技艺产生怜悯的旁观者,在焦三爷的墓前吹起了唢呐的悲歌。
电影中的悲凉结局,看似是一个时代对于传统的抹杀,而在其本质上,却是一种民间传统技艺在传承上,传承精神的缺失,而导致的一门技艺未能顶住时代的洪流,而淹没的事实。
注释:
[1]《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卷中 瞿葆奎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06
参考文献:
[1]颜军《现代性与怀乡病<百鸟朝凤>的悲剧意蕴》中国电影评论 2016年第16期出版第9页
[2]窦兴斌《<百鸟朝凤>:多层叙事的文本建构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和救赎想像》 电影评价2016年第9期出版 第4页
作者简介:罗娇(1993—),女,漢族,延安市人,现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影视艺术研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