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水》的教学为例,论述了关注表达不能停留在品味理解的层面,应落实到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语言实践意识,明确训练重点,紧贴文本语境,精心设计,实现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表达;言语;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54-01
《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表达方面,作者描写得相当细腻精致,用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了水带来的独特体验。本文以《水》的教学为例,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表达,让学生从感知理解走向实践运用。
一、教学场景
一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悟表达形式上,于是出现了这样几个教学场景。场景一: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人们在雨中痛痛快快洗澡的场景?请画下来,读一读。提示:我们在阅读一段话的时候,既要知道写了什么,也要关注是怎么写的,要注意一些特别的词语。发挥想象,写一写:在雨中,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还听到了_________。场景二:品读第五自然段,分析表达特色后,教师小结:这几处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并用独特的写法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特别的写法,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表情茫然,教师则转入另一个教学环节。
场景一中,教师带领学生抓住了一些特别的词语,来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可是在接下来的语言训练中却没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这种方法练习表达。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描写的重点在于人的感受,而不在于景物,所以写话设计与文本语境并不贴切,有游离于文本语境之外的嫌疑。场景二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之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然后结束,同样没有进行说或写的训练,以至于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没有运用,更没有能力的提升,颇为遗憾。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缺少了实践的感知是华而不实的,离开了运用的理解是浮于表面的,没有内化的品悟更是流于形式的。阅读教学要实现从侧重文章理解到侧重语言表达形式的“美丽转身”,实践运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实现从感知理解到实践运用的方式
(1)明确目标,树立语言实践意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其中语言表达更是重中之重。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它是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运用”,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树立语言实践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一课一练,明确语言训练重点。一篇文本,可供语言训练的点有很多,但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确定语言训练点,既要考虑课程目標的要求,还要结合具体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特征。《水》这篇课文中作者的独特表达比比皆是,“一场雨”的描写,画面感极强;“一勺水”的细节描写,表达独特,描写细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一场雨”进行特写镜头式描写训练,也可以模仿“一勺水”学习细节描写。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一些很独特的表达,如“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的心”等语句进行模仿训练,形成语感。但不管如何选择,必须让学生遵循只能选择一个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训练的原则。
(3)言意兼得,紧贴文本表达语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境对语言表达起到了限制作用,随堂练笔不应该脱离文本的语境。语言的迁移运用要尽量结合文本语境,这样才会收获“言意兼得”的效果。片段一的想象写话,就是因为脱离了文本的语境,所以显得突兀,这样的训练是达不到言意兼得的效果的。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多像一部有趣的电影画面啊,就让我们按下暂停键,把镜头定格在这张脸上吧!出示:只见一个孩子站在雨中,仰起头,头发和眉毛_________,眼睛_________,嘴巴_________,仿佛_________。小小的脸上,写满了_________!这是一段特写镜头式的描写训练,画面感强,同时紧贴文本语境。学生在写话时必然会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表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4)精心设计,实现语言形式迁移。有人说,语感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形式感,即对文本语言方式的一种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模仿文本表达形式进行练笔,实现语言形式的迁移,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而会在实践层面上得到切实的提高。要实现品悟表达形式与训练语言表达的无缝对接,需要对文本的潜心研读,更需要对语言训练环节的精心设计。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的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表达训练:星期天我非常想出去玩,但妈妈把我锁在屋子里,她锁住了_________却锁不住_________。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体会“锁”字的特殊意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迁移。
三、结束语
总之,实现从感知理解向实践运用的跨越,不能“点到为止”,应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品悟中训练,在训练中品悟,就一定会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池仲文.小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的辩证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02).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表达;言语;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6-0054-01
《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表达方面,作者描写得相当细腻精致,用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了水带来的独特体验。本文以《水》的教学为例,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表达,让学生从感知理解走向实践运用。
一、教学场景
一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悟表达形式上,于是出现了这样几个教学场景。场景一: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人们在雨中痛痛快快洗澡的场景?请画下来,读一读。提示:我们在阅读一段话的时候,既要知道写了什么,也要关注是怎么写的,要注意一些特别的词语。发挥想象,写一写:在雨中,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还听到了_________。场景二:品读第五自然段,分析表达特色后,教师小结:这几处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并用独特的写法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特别的写法,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表情茫然,教师则转入另一个教学环节。
场景一中,教师带领学生抓住了一些特别的词语,来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可是在接下来的语言训练中却没能有针对性地运用这种方法练习表达。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描写的重点在于人的感受,而不在于景物,所以写话设计与文本语境并不贴切,有游离于文本语境之外的嫌疑。场景二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品析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之后,告诉学生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然后结束,同样没有进行说或写的训练,以至于学生对文本表达方法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没有运用,更没有能力的提升,颇为遗憾。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缺少了实践的感知是华而不实的,离开了运用的理解是浮于表面的,没有内化的品悟更是流于形式的。阅读教学要实现从侧重文章理解到侧重语言表达形式的“美丽转身”,实践运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实现从感知理解到实践运用的方式
(1)明确目标,树立语言实践意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其中语言表达更是重中之重。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手段,它是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运用”,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树立语言实践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一课一练,明确语言训练重点。一篇文本,可供语言训练的点有很多,但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确定语言训练点,既要考虑课程目標的要求,还要结合具体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特征。《水》这篇课文中作者的独特表达比比皆是,“一场雨”的描写,画面感极强;“一勺水”的细节描写,表达独特,描写细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一场雨”进行特写镜头式描写训练,也可以模仿“一勺水”学习细节描写。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一些很独特的表达,如“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的心”等语句进行模仿训练,形成语感。但不管如何选择,必须让学生遵循只能选择一个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表达训练的原则。
(3)言意兼得,紧贴文本表达语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境对语言表达起到了限制作用,随堂练笔不应该脱离文本的语境。语言的迁移运用要尽量结合文本语境,这样才会收获“言意兼得”的效果。片段一的想象写话,就是因为脱离了文本的语境,所以显得突兀,这样的训练是达不到言意兼得的效果的。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这多像一部有趣的电影画面啊,就让我们按下暂停键,把镜头定格在这张脸上吧!出示:只见一个孩子站在雨中,仰起头,头发和眉毛_________,眼睛_________,嘴巴_________,仿佛_________。小小的脸上,写满了_________!这是一段特写镜头式的描写训练,画面感强,同时紧贴文本语境。学生在写话时必然会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表达,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4)精心设计,实现语言形式迁移。有人说,语感最重要的就是语言形式感,即对文本语言方式的一种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模仿文本表达形式进行练笔,实现语言形式的迁移,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不仅仅停留在“感悟”的层面上,而会在实践层面上得到切实的提高。要实现品悟表达形式与训练语言表达的无缝对接,需要对文本的潜心研读,更需要对语言训练环节的精心设计。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的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表达训练:星期天我非常想出去玩,但妈妈把我锁在屋子里,她锁住了_________却锁不住_________。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体会“锁”字的特殊意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迁移。
三、结束语
总之,实现从感知理解向实践运用的跨越,不能“点到为止”,应落实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品悟中训练,在训练中品悟,就一定会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池仲文.小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的辩证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02).
[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