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捕鱼”的故事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作失去了自由的空间;二是因为渔夫眼光短浅视野狭隘,缺少对市场运营方向的宏观把握。渔夫若能对市场有一科学正确的预期——墨鱼眼前很值钱,货源将越来越多,其他许多海产品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值钱,有些眼下不走俏的或许会很火,出海前若拟定的是“捕墨鱼等值钱的海产品”这样的既明确又有些弹性的出海目标,渔夫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归。这一故事启示我们,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教学应有一个阶段性的和长期的规划,要对学生、教材、课堂变化等有一科学合理的预期;备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得模糊点、只给出一个教学时努力的大致方向,而给教学过程留出一些有弹性的自由区间。
  其次,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是按照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常常是受控于教学目标的。故事中的渔夫出海捕捞时严格遵照事前制定的计划,结果错过一次次的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是渔夫在海面情况未能如他希望的那样时未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捕捞对象。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原先“引导学生体会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计划已不再具有实施的必要时,应随即将教学目标调整为诸如“进一步领会作者是如何传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或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己的触动”等,同时也随即调整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智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教案)的展示(或演示)过程,而是不断发现具体情况、不断调正教学重点、内容,不断调节教学步骤、方向,不断更新预设的生成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捕捉、分析、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才能有效地把握和促进生成,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焕发灵动的亮色。
  然后,关于结果的评价与教学的反思。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常常是以教学目标构想的结果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对教学结果这一评价思路与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左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正确,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可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有序,反思教学结果是否有效高效等,真正的教学反思能很好地改进以后的教学。上述故事中的渔夫就是以自己的誓言有没有实现来衡量自己的劳动是否有成功的,而他的这种思路还一次次的左右了他接下来的捕捞劳动,最终使他贫穷而死。如果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能真正反思,发现自己的思维习惯上存在的——“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这一坏习惯,改变思路,每次出海以“有收获,能卖钱”为目标,那他应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渔夫。所以,评价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不应简单地以“有没有将学生培养成计划中的音乐家、作家”为既定的标准,如果将学生培养成了画家、数学家等也同样应视作是成功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发现了自己失败了,应努力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改进以免自己一次次重蹈覆辙。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不是说渔夫出海无须拟定计划,我们的教学无须确定目标,不是说教学过程无需遵循既定的计划,教学评价无须参照既定的目标,而是说渔夫只要明确他的这次出海不是泛舟海洋欣赏海景而是捕捞海货谋生即可,我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课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即可,而是说教学过程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而是说成功教学的不是只有实现了既定目标这一种。
其他文献
加强读背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在教学中的意义。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中的核心部分,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上。语感分输入与输出两大类,输入型语感与听读活动对应,输出型与说写活动对应。诵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讲要体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人的感情与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进行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
期刊
一、兴趣调起来,求知旺起来  综合性学习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汇报展示能力等等。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持老师”,学生要有足够的兴趣乐去运用各种方法寻找资料,并加以整合分析和展示。例如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首先,我会给
期刊
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替换法,比较辨析,体会精妙——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体会用词的妙处,我采用了替换法,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某些妙词,还可换成哪些词?然后进行比较,究竟是原诗中的词语好还是换后的词语好。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
期刊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
期刊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定了大量的习题、练习册,老师们绞尽脑汁为寻生寻找好的练习题,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身边最好的习题——高考真题。现在每年都有18套不同的高考题,虽然各省的命题模式有差异,但主要方面都是相同的,高考题也是所有习题中可信度最高的。  我发现对各个题型的特点,解题规律化繁为简,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讲解考点和考试技巧,学生更易于接受,我把这些收获运用于教学,效果不错。现在就病句辨析教学中的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由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起伏发展,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篇。  一、自成起迄和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只自成起
期刊
误区一:不点材料。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从而更加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考生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根本不点材料,也不知道引用材料,这样的作文一般都会判为跑题类,分数也一般在40分以下,甚至更低。  误区二:照抄材料。有的考生也知道在行文中应点到材料,但却不知道从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之所以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从宏观上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从微观上说,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期刊
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融洽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沟通,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给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教师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转身,裙裾飞扬。  与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教师生活的常态。  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如此名篇,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显然不过瘾。  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文雅地拓展,自然地拓展。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这是利用音乐进行拓展。  师生双手上举,想象着头顶上,此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