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天平一度在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间徘徊,与之相对应的“公众话语”与“个性话语”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两大重要的议题。“公众话语”所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阅读教学所要传递的内容,但个性化阅读、开放性的理解也是学生发挥“个性话语”的关键。如何找到“公众话语”与“个性话语”的平衡点,是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取向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围绕着阅读教学展开。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语文教学探讨的热点内容。随着教育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一纲多本”的时代结束,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再度成为讨论热点。以核心价值取向为导向的“公众话语”和以个性化、开放性为导向的“个性话语”是阅读教学中两大主流取向,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重要问题。
任何时期的阅读教学内容必然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在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语文课程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儿童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话语”相当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元”,阅读教学应当围绕着“一元”展开。
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递“公众话语”的重要任务,应当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度重视“公众话语”,演变为迫使学生按照“标准答案”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以“统一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例子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苏州一学校模拟考试阅读理解题,选自王亚的散文《清明》,题目共20分。原作者答题后按标准答案打分,仅得6分。这种以“公众话语”作为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方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在千篇一律的答案模板和固定的答题模式中,失去了个性。这种传统解析式、套路式的阅读教学过度重视“公众话语”而忽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
阅读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自身的对话,这种多项的交流对话包含着“接受”与“再创造”。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由于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不同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必然不同,每个学生都会依照自身经验形成“个性话语”。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基于学生的体验,激发自身感受和理解,无法通过教师的分析代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多元化阅读是教学的必然着眼点。
在课文《苦柚》的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对小女孩不收一百元的行为表示赞同,但有学生提出:“这是不现实的,做生意肯定是为了赚钱,通过自由买卖获得了一百元钱,为什么不要呢?”这一解读没有按照常规的答案,看似与“公众话语”相违背,但却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生活情况,经过思考后给出的同样符合实际的答案。这一解读虽未遵循“公众话语”,却是合理的“个性话语”。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公众话语”强行“纠正”学生的认知,而是应当合理引导。一名授课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了辩论:面对这种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做?同意小女孩的为甲方,不同意的为乙方,各自发表观点。在辩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或从右边跑到左边,自然地又开始辩论。这一阅读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勇敢发表合理的“个性话语”,又强调了核心价值观念的“公众话语”,实现了多元化的阅读与理解。
在三年级课文《三袋麦子》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当中最喜欢谁。教师预设学生们的答案是“小猴”。可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却是“小猪”。教师并未当即否定,而是理性追问理由。学生回答:“因为小猪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这一独特的不随波逐流又有理有据的答案赢得了一片掌声。也有学生回答喜欢小牛,因为小牛省吃俭用,会过日子。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小猴的创造性劳动。在理智和情感的碰撞中,最后有的学生居然说:建议他们三人开一个大酒店,小猴当经理,小猪当厨师,小牛当会计,各自发挥所长。至此,课堂上水到渠成的智慧生成,是完全出乎课前预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除去学生身上的捆绑,让学生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就会爆发出非常惊人的能量。
語文阅读教学中一味追求多元化理解,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个性话语”与“公众话语”间的平衡实际上是“一元”与“多元”的平衡。教学中存在“教师话语体系”和“学生话语体系”。导致这两者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等。学生本身的经验和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容易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甚至“乱读、误读、歪读”。所以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接受文本,在弘扬“个性话语”前,有效与文本作者对话,真切把握文本内涵,避免出现异读现象。
在学习课文《麻雀》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老麻雀的勇敢和伟大的母爱。但有个别同学提出:“老麻雀是在找死,明明没有实力,还自不量力。”“我认为这样很蠢,这种作为根本无法脱离危险,还不如待在树上,日后再孵出一窝小麻雀来。”这样的“个性话语”显然违背了“公众话语”,也违背了公众道德观念,出现了情感价值观的偏差。这种“个性话语”不应当倡导,不能为了发扬学生个性而扭曲了核心价值观念。
“多元”阅读不是“无元”,“个性话语”也存在着有界性。语文教育家倪文锦教授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个性化也要坚持不能走极端。“个性化”是指个人体验的不可替代,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钻研文本,深刻体会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再新颖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在当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下,开放、发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当守住“一元”的边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个性话语”与“公众话语”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与多元。
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围绕着阅读教学展开。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语文教学探讨的热点内容。随着教育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推行,“一纲多本”的时代结束,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再度成为讨论热点。以核心价值取向为导向的“公众话语”和以个性化、开放性为导向的“个性话语”是阅读教学中两大主流取向,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语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重要问题。
一、阅读中的“公众话语”
任何时期的阅读教学内容必然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核心价值观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在继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上,语文课程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儿童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众话语”相当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元”,阅读教学应当围绕着“一元”展开。
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递“公众话语”的重要任务,应当注重内容的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度重视“公众话语”,演变为迫使学生按照“标准答案”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以“统一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例子在当前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苏州一学校模拟考试阅读理解题,选自王亚的散文《清明》,题目共20分。原作者答题后按标准答案打分,仅得6分。这种以“公众话语”作为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方式,固化了学生思维,使得学生在千篇一律的答案模板和固定的答题模式中,失去了个性。这种传统解析式、套路式的阅读教学过度重视“公众话语”而忽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阅读中的“个性话语”
阅读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自身的对话,这种多项的交流对话包含着“接受”与“再创造”。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由于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不同学生在阅读中的体会必然不同,每个学生都会依照自身经验形成“个性话语”。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基于学生的体验,激发自身感受和理解,无法通过教师的分析代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趋势,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多元化阅读是教学的必然着眼点。
在课文《苦柚》的教学中,大多数同学对小女孩不收一百元的行为表示赞同,但有学生提出:“这是不现实的,做生意肯定是为了赚钱,通过自由买卖获得了一百元钱,为什么不要呢?”这一解读没有按照常规的答案,看似与“公众话语”相违背,但却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生活情况,经过思考后给出的同样符合实际的答案。这一解读虽未遵循“公众话语”,却是合理的“个性话语”。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生搬硬套“公众话语”强行“纠正”学生的认知,而是应当合理引导。一名授课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展开了辩论:面对这种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做?同意小女孩的为甲方,不同意的为乙方,各自发表观点。在辩论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或从右边跑到左边,自然地又开始辩论。这一阅读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勇敢发表合理的“个性话语”,又强调了核心价值观念的“公众话语”,实现了多元化的阅读与理解。
在三年级课文《三袋麦子》教学中,教师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当中最喜欢谁。教师预设学生们的答案是“小猴”。可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却是“小猪”。教师并未当即否定,而是理性追问理由。学生回答:“因为小猪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这一独特的不随波逐流又有理有据的答案赢得了一片掌声。也有学生回答喜欢小牛,因为小牛省吃俭用,会过日子。当然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小猴的创造性劳动。在理智和情感的碰撞中,最后有的学生居然说:建议他们三人开一个大酒店,小猴当经理,小猪当厨师,小牛当会计,各自发挥所长。至此,课堂上水到渠成的智慧生成,是完全出乎课前预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除去学生身上的捆绑,让学生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就会爆发出非常惊人的能量。
三、“个性话语”与“公众话语”的平衡
語文阅读教学中一味追求多元化理解,有时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个性话语”与“公众话语”间的平衡实际上是“一元”与“多元”的平衡。教学中存在“教师话语体系”和“学生话语体系”。导致这两者差别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等。学生本身的经验和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容易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甚至“乱读、误读、歪读”。所以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接受文本,在弘扬“个性话语”前,有效与文本作者对话,真切把握文本内涵,避免出现异读现象。
在学习课文《麻雀》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感受到老麻雀的勇敢和伟大的母爱。但有个别同学提出:“老麻雀是在找死,明明没有实力,还自不量力。”“我认为这样很蠢,这种作为根本无法脱离危险,还不如待在树上,日后再孵出一窝小麻雀来。”这样的“个性话语”显然违背了“公众话语”,也违背了公众道德观念,出现了情感价值观的偏差。这种“个性话语”不应当倡导,不能为了发扬学生个性而扭曲了核心价值观念。
“多元”阅读不是“无元”,“个性话语”也存在着有界性。语文教育家倪文锦教授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个性化也要坚持不能走极端。“个性化”是指个人体验的不可替代,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钻研文本,深刻体会文本,如果脱离了文本,再新颖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在当前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下,开放、发散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当守住“一元”的边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找到“个性话语”与“公众话语”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与多元。
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