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一听就懂、一做就懵、一算就错,明显地缺乏阅读能力。尤其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物理试题的立意、情景设置新颖,结构独具风格。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的背景材料、物理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而考生往往被较长的题干所吓倒,得分率很低,这正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因而,阅读能力的教学已成为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也已成为学生学好物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挖掘生活兴趣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利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激发阅读欲望。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几乎每节课都有“兴趣点”,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善于挖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
1.趣味生活现象: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液化;捉黄鳝和泥鳅很滑──摩擦力;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会浮起来──物体的浮与沉;大雪后很寂静──声音的反射;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趣味物理故事: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亮”、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励志故事“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3.民谚俗语:“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压强;“人心齐,泰山移”──力的合成;“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汽化和液化;“镜中月,水中花”──平面镜成像;“墙内开花墙外香”“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分子扩散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
配合新课程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个人解释,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們身边,会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总之一句话,发现教材的兴趣点,使兴趣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三位一体,课堂便会精彩纷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课本素材,提供阅读平台
为做好本次课题,对全校八、九年级1157名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多数都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去读课本,虽有阅读的愿望,但书籍来源匮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教师也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少年物理学》、介绍中小学教材中科学家的《中学物理》、《理解宇宙》、《趣味物理学》、《物理世界》、《宇宙探秘》、《趣味物理辞典》、《物理知识探源》、《普通人的物理世界》、《物理学简史》、《地震知识》、《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兴趣。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中的具体物理现象、物理故事、物理规律的描述等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尽快形成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根据要求,精读、粗读多种方法共举
对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噪声的控制、光的直线传播及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设置的“STS”、“科学世界”等内容,可以粗读,了解基本内容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学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各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如定义功时“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阅读时要咬住关键词“力的方向上”,还要仔细推敲“功”的含义是什么?又如天平的使用方法中“在左盘放好准备称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质量大的还是先加质量小的……”,当然这里“左盘放物体,右盘加砝码”是关键词,还要仔细推敲出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不这样做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把“或”换成“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或”表示只在“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中存在一种状态,而“和”表示两种状态并存,这是不可能的。
2.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每章开头都有两三个问题,许多章节设置了“想想议议”,每节都有大量的导向性问题,如“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立体声?”、“为什么通过光缆可以观看有线电视?”、“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见了这些扣人心弦、关键而奇妙的问题,会信心百倍地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思考过后必然会提出大量的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并从阅读课本中找出答案,从而猎取和升华知识。例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适时提出:这里运动状态指什么?状态发生改变有哪几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阅读课本经过思考找出答案,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3.文段阅读与插图相结合
新编物理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插图的增加。其中大多又采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卡通漫画手法绘制,形式多样,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与文段的联系,以阅读文段来诠释插图,以阅读插图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阅读时要勾、划、批、注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划”、“批”、“注”等标记。如对“热量”这一概念,阅读时可注解为:(1)它不是状态量;(2)热量是能量交换的表现,是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物体吸、放热这一过程中,一个物体谈不上热量。
四、诱导、强化训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主动化的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阅读教学要走出目前费时低效的境况,物理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读书,使其终身受益。
1.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不断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他们感到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
2.用好教材这一载体。新课教学中,以旧知识为基础,以旧启新。结合新知识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带着“不安全”感阅读教材,解决新问题;对重要的概念规律和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找出其内涵,准确地理解掌握;在章节复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简练的文字或直观的图表等就某一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要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赏析课外阅读材料,增加物理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物理阅读水平。课本仅仅是学生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物理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事迹、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4.辦好“物理园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物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每月办好一期“物理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开辟“物理学家”、“身边的物理”、“自学体验”、“优秀小结”、“物理小论文”等专栏,使学生乐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绝非易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应该从整体着眼制定整个初中阶段的培养计划,然后分学期实施。只有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加强检查督促,必要时进行耐心的个别指导。对于缺乏恒心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发现其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
古人云:“得一鱼可饱一餐,得一渔则可饱食终生”。培养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阅读能力,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为将来构建创新的平台打下基础。重视物理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只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教材中逐步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学会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只要让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善,课堂上明显沉得下来,学习主动性增强,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准确率有所提高,解题时对题意的理解更全面,学习中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一、挖掘生活兴趣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能奋而忘食,乐而忘忧,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利用生活中的趣味现象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激发阅读欲望。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几乎每节课都有“兴趣点”,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善于挖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
1.趣味生活现象: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液化;捉黄鳝和泥鳅很滑──摩擦力;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会浮起来──物体的浮与沉;大雪后很寂静──声音的反射;海市蜃楼──光的折射;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趣味物理故事:寓言故事“猴子捞月亮”、成语故事“杯弓蛇影”──平面镜成像;励志故事“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3.民谚俗语:“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压强;“人心齐,泰山移”──力的合成;“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汽化和液化;“镜中月,水中花”──平面镜成像;“墙内开花墙外香”“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分子扩散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
配合新课程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个人解释,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們身边,会使他们学得更有兴趣。总之一句话,发现教材的兴趣点,使兴趣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三位一体,课堂便会精彩纷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课本素材,提供阅读平台
为做好本次课题,对全校八、九年级1157名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多数都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去读课本,虽有阅读的愿望,但书籍来源匮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涉及自然规律、物理原理、物理特点、物理定律的实验过程和人们对物理规律的探索历程,本身就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科技阅读材料。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教材的外延,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将教材中涉及到物理学史研究的过程、物理人物、自然规律探索的经典事例、人类对物理研究的历史、物理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事件等等编排成阅读参考目录,张贴在班级中,并附有参考书目,以便供学生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借阅。教师也可将与其有关的科技图书直接搬到教室,如《少年物理学》、介绍中小学教材中科学家的《中学物理》、《理解宇宙》、《趣味物理学》、《物理世界》、《宇宙探秘》、《趣味物理辞典》、《物理知识探源》、《普通人的物理世界》、《物理学简史》、《地震知识》、《宇宙大爆炸理论》等等,摆到教室的临时书架上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以有效地刺激学生阅读物理书籍的兴趣。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中的具体物理现象、物理故事、物理规律的描述等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尽快形成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根据要求,精读、粗读多种方法共举
对浅显易懂或一般性的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噪声的控制、光的直线传播及为拓展学生视野而设置的“STS”、“科学世界”等内容,可以粗读,了解基本内容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学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各种测量工具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如定义功时“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阅读时要咬住关键词“力的方向上”,还要仔细推敲“功”的含义是什么?又如天平的使用方法中“在左盘放好准备称量的物体,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质量大的还是先加质量小的……”,当然这里“左盘放物体,右盘加砝码”是关键词,还要仔细推敲出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不这样做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把“或”换成“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或”表示只在“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中存在一种状态,而“和”表示两种状态并存,这是不可能的。
2.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读书,能让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能提高阅读的兴趣。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每章开头都有两三个问题,许多章节设置了“想想议议”,每节都有大量的导向性问题,如“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什么是立体声?”、“为什么通过光缆可以观看有线电视?”、“有人说融雪的天气比下雪时还冷,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见了这些扣人心弦、关键而奇妙的问题,会信心百倍地阅读课本,从中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约翰·洛克曾经说过,“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思考过后必然会提出大量的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已有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并从阅读课本中找出答案,从而猎取和升华知识。例如:“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适时提出:这里运动状态指什么?状态发生改变有哪几种情况?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阅读课本经过思考找出答案,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3.文段阅读与插图相结合
新编物理教材特点之一就是大量插图的增加。其中大多又采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卡通漫画手法绘制,形式多样,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与文段的联系,以阅读文段来诠释插图,以阅读插图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阅读时要勾、划、批、注
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要在教材上做好“勾”、“划”、“批”、“注”等标记。如对“热量”这一概念,阅读时可注解为:(1)它不是状态量;(2)热量是能量交换的表现,是个过程量,它存在于物体吸、放热这一过程中,一个物体谈不上热量。
四、诱导、强化训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主动化的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倾向。阅读教学要走出目前费时低效的境况,物理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读书,使其终身受益。
1.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不断的教育学生,让他们把阅读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他们感到阅读是生活的一种自然,形成一种习惯,有空就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
2.用好教材这一载体。新课教学中,以旧知识为基础,以旧启新。结合新知识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疑念,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带着“不安全”感阅读教材,解决新问题;对重要的概念规律和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找出其内涵,准确地理解掌握;在章节复习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简练的文字或直观的图表等就某一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要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赏析课外阅读材料,增加物理阅读深度,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物理阅读水平。课本仅仅是学生阅读内容的一部分,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给学生学习物理提供宽厚的知识背景,增加学生知识的深广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一是多读一些与物理课程联系紧密的书、报、杂志,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二是多读一些科普书籍,如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事迹、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及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报刊、杂志、书籍等。通过广泛阅读,不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积累了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4.辦好“物理园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热情。物理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的舞台,学生将会投入更多热情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每月办好一期“物理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开辟“物理学家”、“身边的物理”、“自学体验”、“优秀小结”、“物理小论文”等专栏,使学生乐在其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绝非易事,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应该从整体着眼制定整个初中阶段的培养计划,然后分学期实施。只有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加强检查督促,必要时进行耐心的个别指导。对于缺乏恒心的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发现其点滴进步,及时加以鼓励。
古人云:“得一鱼可饱一餐,得一渔则可饱食终生”。培养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阅读能力,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为将来构建创新的平台打下基础。重视物理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只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教材中逐步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学会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只要让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善,课堂上明显沉得下来,学习主动性增强,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准确率有所提高,解题时对题意的理解更全面,学习中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