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背景:
生活中,孩子们喜欢听音乐,喜欢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喜欢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有一次,在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时,我发现个别孩子不禁跟着电视里的音乐和画面舞动,渐渐地,一个班的孩子都被带动着跳起了舞。我想: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喜乐,尽情地随音乐舞动呢?因此,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我选择并设计了韵律活动“嗨,你好”,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音乐和情节,让幼儿学习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和它们打招呼,在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游戏。由此还能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能力,在不同的乐段做不同的事情,按音量匹配不同的动物等音乐能力。
音乐分析:
本次活动音乐选自动画《米菲兔和她的朋友们》的主题曲《Miffy and Friends》,该曲全长45秒,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轻快活泼,第二段是四遍重复的乐句。曲调鲜明,结构清晰,童趣十足,时长及结构的乐曲十分适合幼儿律动。我将第一段音乐的情境设计成外出“找朋友”的环节,第二段设计为多次和朋友“打招呼”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再针对不同的角色,对音量进行调整,保证幼儿的活动兴趣。
活动设计(第一次):
活动内容:中班韵律活动“嗨,你好”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在“米菲兔到幼儿园,遇见朋友”的情境中,随乐做一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打招呼”的动作。
2.感受动物大小与叫声音量的匹配关系,匹配不同动物的动作,随音量不同,变化自己打招呼的强度。
3.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感受遇见朋友和打招呼的愉快,以及遇见凶猛动物跑回家的紧张与兴奋。在站着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共享空间。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动画片《米菲兔和她的朋友们》。
2.物质准备:音乐《Miffy and Friends》,米菲兔玩偶,PPT。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米菲兔玩偶,导入情境,示范律动模型。
教师:你们认识它吗?今天我就是米菲,我要去幼儿园,如果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好朋友,我就会用好朋友的方式和它打招呼。
(1)教师(示范基本動作模型):我第一个会遇见谁呢?
(2)教师再次示范,加上预令及语言提示。
教师:这次,我不仅会学小猫的动作,还要学它的声音呢!
教师:米菲和小猫打招呼时说了什么?(嗨,喵——喵——)
2.幼儿学习打招呼的动作。
(1)幼儿练习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来和小猫打个招呼吧。
(2)幼儿和教师一起随乐做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怎样打招呼,才会让小猫开心呢?(开心一点,大声一点)
3.感受音乐的变化,创编小老鼠的动作,并轻声和小老鼠打招呼。
(1)教师出示小老鼠,创编和小老鼠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刚才我们遇到了可爱的小猫,接下来又会遇见谁呢?
教师:我们要怎么向小老鼠打招呼呀?
(2)感受音量由重到轻的变化,用轻声和小老鼠打招呼。
教师:小老鼠胆子小,我们要轻轻地和它打招呼哦。
教师:我把音乐声音调小一点,不要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4.感受音乐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小熊的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
(1)播放音量逐渐变大的音乐,猜测下一个好朋友是谁。
教师:接下来,我们会遇到胆子大的好朋友,还是胆子小的好朋友呢?
(2)创编和小熊打招呼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
教师:小熊力气大,声音也大哦。
5.在连续的音乐中进行完整的游戏。
(1)能根据所遇见的动物用相应的动作和声音打招呼。
(2)在遇到大灰狼的时候迅速跑回座位。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题情境较好,“米菲兔”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画人物,创设米菲兔找朋友的情节,孩子们都很有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米菲兔遇到的朋友(小猫、小老鼠和大熊)也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些许问题。在分析音乐时,我发现音乐的节奏及速度适中,适合一拍一下地做动作,于是我在音乐第一段中设计了慢速度的动作,一拍一走,共十六拍。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椅子上用手部动作代替腿部动作时能做到一拍一下地“走”,但真正走起来时,一拍一走的速度太慢,中间有停顿,导致幼儿不能连续走,很多孩子甚至出现同手同脚,非常影响游戏的效果和幼儿的兴趣。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感受音乐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小熊的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有些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小熊的动作和声音是怎样的。或许“小熊”的角色有待斟酌,是不是应该选择其他更适合幼儿模仿的角色呢?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加入了大灰狼的角色,旨在让幼儿赶紧回座位上,保护好自己。这个情节有些突兀,和前面温馨、愉快的氛围有些不符。活动时,好多孩子在最后都不敢往前走了,大灰狼出现时也吓了一跳。或许,这个部分有待改善,让活动能够延续之前的温馨和愉悦。
活动设计(第二次):
活动内容:中班韵律活动“嗨,你好”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在“米菲兔到幼儿园,遇见朋友”的情境中,随乐做一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打招呼”的动作。
2.感受动物大小与叫声音量的匹配关系,匹配不同动物的动作,随音量不同,变化自己打招呼的强度。 3.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感受遇见朋友和打招呼的愉快,以及遇见凶猛动物跑回家的紧张与兴奋。在站着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共享空间。
活动准备:音乐、PPT。
活動过程:
1.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及旋律。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呀,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散步吗?
师幼随乐进场,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直至幼儿入座。
设计意图:用情境导入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不做固定的动作,只是根据乐段做不同的动作,引导幼儿初次熟悉乐曲,同时培养其倾听和模仿的技能。
2.教师示范律动模型。
(1)教师: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会试着用和好朋友一模一样的动作及声音来打招呼,让它们更喜欢我!第一个会遇见谁呢?你看一看就知道啦!
设计意图:提前告诉幼儿律动规律,为其之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2)教师再次示范,加上预令及语言提示。
教师:这一次,我不仅要做动作,还要学它的声音,仔细听!我和小猫打招呼时说了什么?(嗨,喵——喵——)
设计意图:律动中,不仅要模仿动作,还要模仿声音,在“打招呼”前还有“走路”及“找朋友”的环节,这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为了让幼儿较容易掌握,教师将示范分为两个步骤,一方面,让幼儿学会做“打招呼”的动作;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感知并随乐做“半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做打招呼”的动作。
3.幼儿学习打招呼的动作,热情地和小猫打招呼。
(1)教师:我们一起来和小猫打个招呼吧。
(2)幼儿和教师一起随乐做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小猫觉得我们和它打招呼的时候不太热情,怎样才算是热情呢?(开心一点,大声一点)让我们起立,试一试站着打招呼会不会显得更有热情!
设计意图:用“热情”引导幼儿做动作时放开一点、声音响一点、开心一点。“既然要热情一点,那我们就起立,试试站着会不会显得更有热情!”教师的指导语使活动自然地从坐在椅子上做动作过渡到起立站着做动作。
4.感受音量由强到弱的变化,创编小鸡的动作,并轻声和小鸡打招呼。
(1)教师出示小鸡图片,和幼儿一同创编与小鸡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我们遇到了可爱的小猫,接下来又会遇见谁呢?是小鸡!那我们可以怎样和它打招呼呢?小鸡的动作和声音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遇到不同的角色后,复习做律动,寻找规律,提醒幼儿——和好朋友“打招呼”就是模仿它们的动作及声音。
(2)感受音乐变轻,轻声和小鸡打招呼。
教师:小鸡的胆子小,我们要轻轻地和它打招呼哦。我们把音量也调小一点,千万不要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5.感受音量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奶牛的动作,并大声和奶牛打招呼。
(1)播放音量逐渐变大的音乐,让孩子猜测下一个好朋友是谁。
教师:接下来,我们会遇到胆子大的好朋友,还是胆子小的好朋友呢?
设计意图:在出示奶牛图片前,请幼儿先倾听,并让其迁移已有经验,感受动物大小与音量强弱的匹配关系。这次将小熊的角色改成了奶牛,因为奶牛的动作及声音更易于幼儿模仿。
(2)创编和奶牛打招呼动作,并大声和奶牛打招呼。
教师:奶牛的块头大,我们和它打招呼时,声音也要大哦。
6.在连续的音乐中完整地玩游戏。幼儿能根据所遇见的动物,选择相应的动作和声音与它们打招呼。
7.幼儿创编自己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动作,进行游戏。
(1)创编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刚才,我们在散步中遇到了许多好朋友,你们有其他的好朋友吗?你们和好朋友打招呼时喜欢用什么样的动作呀?
(2)随着音乐向好朋友打招呼。
设计意图:此创编环节既是提升经验认知的环节,让幼儿迁移之前的经验,加入自己的想法,随乐创编不同的打招呼动作,又是自由放松的环节,让幼儿与同伴一起律动,延续欢乐、温馨的氛围。
8.随乐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对自己的好朋友打了招呼,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新朋友,用你喜欢的动作和他们打招呼吧!
活动感悟:
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更多地从幼儿的经验和需要出发,整个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用情境导入活动,利用音乐和动作吸引幼儿,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根据规律创编不同角色的动作;最后的环节中,请幼儿创编自己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律动,从而提升经验。此外,我也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对活动的内容和教具进行了调整,让“散步遇到好朋友,和朋友打招呼”的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还隐藏了许多微妙的教育细节:“走路”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动作与节拍的匹配,“打招呼”的音量有所变化引导幼儿倾听发现;等等。在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幼儿倾听、模仿、交往、合作等能力与习惯,促进幼儿全面且个性化地发展。
生活中,孩子们喜欢听音乐,喜欢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喜欢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音。有一次,在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时,我发现个别孩子不禁跟着电视里的音乐和画面舞动,渐渐地,一个班的孩子都被带动着跳起了舞。我想:为什么不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喜乐,尽情地随音乐舞动呢?因此,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我选择并设计了韵律活动“嗨,你好”,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音乐和情节,让幼儿学习并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和它们打招呼,在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游戏。由此还能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能力,在不同的乐段做不同的事情,按音量匹配不同的动物等音乐能力。
音乐分析:
本次活动音乐选自动画《米菲兔和她的朋友们》的主题曲《Miffy and Friends》,该曲全长45秒,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轻快活泼,第二段是四遍重复的乐句。曲调鲜明,结构清晰,童趣十足,时长及结构的乐曲十分适合幼儿律动。我将第一段音乐的情境设计成外出“找朋友”的环节,第二段设计为多次和朋友“打招呼”的情节。在此基础上,再针对不同的角色,对音量进行调整,保证幼儿的活动兴趣。
活动设计(第一次):
活动内容:中班韵律活动“嗨,你好”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在“米菲兔到幼儿园,遇见朋友”的情境中,随乐做一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打招呼”的动作。
2.感受动物大小与叫声音量的匹配关系,匹配不同动物的动作,随音量不同,变化自己打招呼的强度。
3.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感受遇见朋友和打招呼的愉快,以及遇见凶猛动物跑回家的紧张与兴奋。在站着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共享空间。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看过动画片《米菲兔和她的朋友们》。
2.物质准备:音乐《Miffy and Friends》,米菲兔玩偶,PPT。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米菲兔玩偶,导入情境,示范律动模型。
教师:你们认识它吗?今天我就是米菲,我要去幼儿园,如果在路上遇到了我的好朋友,我就会用好朋友的方式和它打招呼。
(1)教师(示范基本動作模型):我第一个会遇见谁呢?
(2)教师再次示范,加上预令及语言提示。
教师:这次,我不仅会学小猫的动作,还要学它的声音呢!
教师:米菲和小猫打招呼时说了什么?(嗨,喵——喵——)
2.幼儿学习打招呼的动作。
(1)幼儿练习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来和小猫打个招呼吧。
(2)幼儿和教师一起随乐做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怎样打招呼,才会让小猫开心呢?(开心一点,大声一点)
3.感受音乐的变化,创编小老鼠的动作,并轻声和小老鼠打招呼。
(1)教师出示小老鼠,创编和小老鼠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刚才我们遇到了可爱的小猫,接下来又会遇见谁呢?
教师:我们要怎么向小老鼠打招呼呀?
(2)感受音量由重到轻的变化,用轻声和小老鼠打招呼。
教师:小老鼠胆子小,我们要轻轻地和它打招呼哦。
教师:我把音乐声音调小一点,不要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4.感受音乐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小熊的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
(1)播放音量逐渐变大的音乐,猜测下一个好朋友是谁。
教师:接下来,我们会遇到胆子大的好朋友,还是胆子小的好朋友呢?
(2)创编和小熊打招呼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
教师:小熊力气大,声音也大哦。
5.在连续的音乐中进行完整的游戏。
(1)能根据所遇见的动物用相应的动作和声音打招呼。
(2)在遇到大灰狼的时候迅速跑回座位。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题情境较好,“米菲兔”是幼儿较为熟悉的动画人物,创设米菲兔找朋友的情节,孩子们都很有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米菲兔遇到的朋友(小猫、小老鼠和大熊)也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些许问题。在分析音乐时,我发现音乐的节奏及速度适中,适合一拍一下地做动作,于是我在音乐第一段中设计了慢速度的动作,一拍一走,共十六拍。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在椅子上用手部动作代替腿部动作时能做到一拍一下地“走”,但真正走起来时,一拍一走的速度太慢,中间有停顿,导致幼儿不能连续走,很多孩子甚至出现同手同脚,非常影响游戏的效果和幼儿的兴趣。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感受音乐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小熊的动作,并大声和小熊打招呼”。有些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小熊的动作和声音是怎样的。或许“小熊”的角色有待斟酌,是不是应该选择其他更适合幼儿模仿的角色呢?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加入了大灰狼的角色,旨在让幼儿赶紧回座位上,保护好自己。这个情节有些突兀,和前面温馨、愉快的氛围有些不符。活动时,好多孩子在最后都不敢往前走了,大灰狼出现时也吓了一跳。或许,这个部分有待改善,让活动能够延续之前的温馨和愉悦。
活动设计(第二次):
活动内容:中班韵律活动“嗨,你好”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乐曲的旋律,在“米菲兔到幼儿园,遇见朋友”的情境中,随乐做一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打招呼”的动作。
2.感受动物大小与叫声音量的匹配关系,匹配不同动物的动作,随音量不同,变化自己打招呼的强度。 3.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感受遇见朋友和打招呼的愉快,以及遇见凶猛动物跑回家的紧张与兴奋。在站着游戏的过程中与同伴共享空间。
活动准备:音乐、PPT。
活動过程:
1.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及旋律。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呀,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去散步吗?
师幼随乐进场,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直至幼儿入座。
设计意图:用情境导入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不做固定的动作,只是根据乐段做不同的动作,引导幼儿初次熟悉乐曲,同时培养其倾听和模仿的技能。
2.教师示范律动模型。
(1)教师: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我会试着用和好朋友一模一样的动作及声音来打招呼,让它们更喜欢我!第一个会遇见谁呢?你看一看就知道啦!
设计意图:提前告诉幼儿律动规律,为其之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2)教师再次示范,加上预令及语言提示。
教师:这一次,我不仅要做动作,还要学它的声音,仔细听!我和小猫打招呼时说了什么?(嗨,喵——喵——)
设计意图:律动中,不仅要模仿动作,还要模仿声音,在“打招呼”前还有“走路”及“找朋友”的环节,这对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为了让幼儿较容易掌握,教师将示范分为两个步骤,一方面,让幼儿学会做“打招呼”的动作;另一方面,帮助幼儿感知并随乐做“半拍一下走路,四拍一下看”和“一拍一下做打招呼”的动作。
3.幼儿学习打招呼的动作,热情地和小猫打招呼。
(1)教师:我们一起来和小猫打个招呼吧。
(2)幼儿和教师一起随乐做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小猫觉得我们和它打招呼的时候不太热情,怎样才算是热情呢?(开心一点,大声一点)让我们起立,试一试站着打招呼会不会显得更有热情!
设计意图:用“热情”引导幼儿做动作时放开一点、声音响一点、开心一点。“既然要热情一点,那我们就起立,试试站着会不会显得更有热情!”教师的指导语使活动自然地从坐在椅子上做动作过渡到起立站着做动作。
4.感受音量由强到弱的变化,创编小鸡的动作,并轻声和小鸡打招呼。
(1)教师出示小鸡图片,和幼儿一同创编与小鸡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我们遇到了可爱的小猫,接下来又会遇见谁呢?是小鸡!那我们可以怎样和它打招呼呢?小鸡的动作和声音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遇到不同的角色后,复习做律动,寻找规律,提醒幼儿——和好朋友“打招呼”就是模仿它们的动作及声音。
(2)感受音乐变轻,轻声和小鸡打招呼。
教师:小鸡的胆子小,我们要轻轻地和它打招呼哦。我们把音量也调小一点,千万不要吓到我们的好朋友。
5.感受音量由弱到强的变化,创编奶牛的动作,并大声和奶牛打招呼。
(1)播放音量逐渐变大的音乐,让孩子猜测下一个好朋友是谁。
教师:接下来,我们会遇到胆子大的好朋友,还是胆子小的好朋友呢?
设计意图:在出示奶牛图片前,请幼儿先倾听,并让其迁移已有经验,感受动物大小与音量强弱的匹配关系。这次将小熊的角色改成了奶牛,因为奶牛的动作及声音更易于幼儿模仿。
(2)创编和奶牛打招呼动作,并大声和奶牛打招呼。
教师:奶牛的块头大,我们和它打招呼时,声音也要大哦。
6.在连续的音乐中完整地玩游戏。幼儿能根据所遇见的动物,选择相应的动作和声音与它们打招呼。
7.幼儿创编自己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动作,进行游戏。
(1)创编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动作。
教师:刚才,我们在散步中遇到了许多好朋友,你们有其他的好朋友吗?你们和好朋友打招呼时喜欢用什么样的动作呀?
(2)随着音乐向好朋友打招呼。
设计意图:此创编环节既是提升经验认知的环节,让幼儿迁移之前的经验,加入自己的想法,随乐创编不同的打招呼动作,又是自由放松的环节,让幼儿与同伴一起律动,延续欢乐、温馨的氛围。
8.随乐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对自己的好朋友打了招呼,现在我们去教室外面找一找新朋友,用你喜欢的动作和他们打招呼吧!
活动感悟:
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更多地从幼儿的经验和需要出发,整个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用情境导入活动,利用音乐和动作吸引幼儿,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根据规律创编不同角色的动作;最后的环节中,请幼儿创编自己和好朋友打招呼的律动,从而提升经验。此外,我也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对活动的内容和教具进行了调整,让“散步遇到好朋友,和朋友打招呼”的情境贯穿于整个活动,保持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还隐藏了许多微妙的教育细节:“走路”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动作与节拍的匹配,“打招呼”的音量有所变化引导幼儿倾听发现;等等。在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创造性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幼儿倾听、模仿、交往、合作等能力与习惯,促进幼儿全面且个性化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