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是林业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笔者就该项技术在旌德地区的推广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就推广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该项技术的推广大大降低了毛竹造林成本,充分体现了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关键词】毛竹;实生苗;技术推广
旌德县现有杉木和马尾松近、成熟林约11000hm2,每年采伐后约形成400hm2采伐迹地,但杉、松针叶纯林二代更新造林树种的选择,是困扰我县林业生产的一大难点,是制约我县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2006年,省林业科技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选择在我县建设《毛竹实生苗造林造林技术推广》项目,6年来在省林业科技中心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县严格按照项目作业设计进行施工,示范林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该项技術已经推广至附近三个乡镇8个村。
1.技术内容
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属于林业实用科学新技术,其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毛竹实生苗造林及培育配套技术研究》成果由黄山学院、休宁县林业局等单位联合完成,于2003年由安徽省科技厅组织鉴定验收。
以上研究成果是近年来安徽省林业科技工作者从安徽省林业建设实际出发,为解决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全面建设生态安徽而进行攻关的关键技术项目,其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易操作性。通过以上技术的推广,既可以改善林分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平衡系统间、群落间、种间关系、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的生产力;又可以提高营造林的经济效益,有效增加林农收入;还可以迅速提高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林业科技水平。
2.推广模式
先选择在国有蔡家桥林场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建立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然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向周边村镇辐射推广。按照项目造林作业设计,蔡家桥林场于2006年10开始林地清理,12月整地,2007年1-3月造林,共建设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20hm2,5个小班。
3.技术要点
3.1 整地造林
造林地的选择:选择蔡家桥林场祥云庵、獐子沟等工区近年新形成的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下坡。
林地清理与整地:设计造林的小班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进行林地清理和整地,采用劈山、清理、大穴整地三道工序进行。将所有杂灌、采伐剩余物拢成拦土水保带,带宽2m左右,带间距10—15m。整地采用块穴状整地方式,即以定植点为中心,全垦3-4 m2的林地,然后在定植点上挖穴,穴的规格为50 cm×40 cm×30cm。挖穴时要清除草、树根及石块,再回填周围肥表土,在填土前施入饼肥或复合肥100g/穴。
初植密度与配置方式:毛竹实生苗造林初植密度为900丛/ hm2,株行距3.6m×3.6m,采用“品”字形配置方式。
3.2 竹苗移植
竹苗的选择:毛竹实生苗造林使用优质壮苗,苗高≧120cm,1m处竹径≧1.0cm,选择竹叶乌亮竹苗为主,淘汰竹叶淡黄竹苗。
竹苗选起运: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必须当天起运当天栽植,起竹苗前,先对竹苗进行截杆,保留3-5轮枝叶,如有固定苗圃的,可在造林前一个月左右对选定的竹苗进行截杆,然后再开始起挖,土球径一般30—40cm,这样可有效保持竹径内水分。
运输竹苗时应竖直摆放车厢内,先用洒水壶给枝叶上洒一遍水,用绳捆好再运输,长途车辆运输须加盖防雨布,防止风干竹叶。装卸时要轻放,保护好土球不碎裂,卸车时要竖直轻放至阴凉处。
栽植方法:上山造林种植时,要竖直挑运到大穴处,轻放穴内,来鞭去鞭方向要与等高线一致。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穴底要挖平,先覆盖细软湿土,鞭根要与细土充分接触,来鞭去鞭方向与等高线平行。苗木要端正,地径以上部分埋入土内3-5cm,并覆湿润细土,均匀压实,穴面覆些松土,压实时注意不能用力太大,以免压伤笋芽。苗木定植后,堆土拢堆,修成外高内低的水保平台。
造林时尽可能选择阴凉天气,植苗时覆土要踩实。栽植时间一般以立春后春雨充分时为宜,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时也可栽植。
3.3 抚育技术:
砍灌扩穴:一年2次,第1次5月中旬,第2次8月下旬,割除全部杂灌杂草,要求割桩不高于15cm,扩穴要求60×60×10cm,扩穴后再培土拢堆,覆盖杂草作绿肥。
施肥:一年1次,每年8月下旬,结合砍草扩穴一并施工,扩穴后在植苗基部上侧约15cm左右处挖一小穴,施入复合肥100g/穴。
4.示范成效
根据调查结果及参阅历年调查数据分析,毛竹实生苗造林以山洼地、下坡生长良好,山脊生长不良。当年栽植竹苗平均成活率96%以上,当年新发竹相对比较细弱,平均新发竹1.5株,平均竹径0.3cm,平均竹高约60cm;第二年新发竹3株,平均竹径0.6cm,最大可达0.8cm,平均竹高约1.5m左右。目前保存率达95%。
经过综合分析,毛竹苗造林依然是首选的更新树种,但初植密度可适当增大,而且丛生在一起的竹苗,选取粗径竹保留,其它细弱的全部剪除。在蔡家桥林场建立的20 hm2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在林地条件选择、造林密度控制、抚育管理等全过程的技术措施应用合理,各树种配套组合效应显著,生长状况良好,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丰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造林当年因单桩杉木萌芽条较多,萌芽条分化优势不明显,到第二年保留树桩上方有明显生长优势的萌条1-2株,其余全部去除,目前平均高度2.4m。
5.推广成果
毛竹实生苗造林及培育配套技术推广,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由母竹移植的60%~70%提高到95%以上;克服了毛竹造林种苗来源紧缺问题,大幅降低母竹及其运输成本,蔡家桥林场通过实生苗造林和传统竹母造林实践发现:按照毛竹造林技术规程,毛竹实生苗造林900丛/ hm2,大径竹母造林每亩450株/ hm2。竹苗平均造林成本约4500元/ hm2,大径竹母平均造林成本约6750元/ hm2,两者相比,竹苗造林成本比竹母造林或节约2250元/ hm2,同时减少了施工作业难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也缓解了我县造林竹母紧张状况。预计毛竹实生苗造林后6~7年达到商品竹规格,10年后就可进入盛产期。每年可生产竹材18750kg/ hm2、竹笋6000kg/ hm2,按现行市场价预计每年产值达15000元/ hm2,20 hm2每年增加产值达30万元,而且其后相当长时期内可保持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可为该县乃至周边地区大规模开展毛竹造林提供丰富的毛竹实生苗种源。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推广至附近三个乡镇8个村,3家造林大户,112家农户,特别是山高路远造林地毛竹造林,采用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降低了造林成本,因而该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6.小结
通过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推广项目在我县的建设,生态效果显著,项目实施后可使项目区林种和树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强涵养水源功能;林地资源更加优化,生产力得到合理发挥;初步形成一个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生态功能愈趋完善、持久稳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该项目实施完成后,不仅可以解决项目区林产品的供需矛盾,促进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设时所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的林业经营水平,经济效益增加。
该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有力地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充分解决了我县大面积杉木和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区择的难题,促进我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毛竹;实生苗;技术推广
旌德县现有杉木和马尾松近、成熟林约11000hm2,每年采伐后约形成400hm2采伐迹地,但杉、松针叶纯林二代更新造林树种的选择,是困扰我县林业生产的一大难点,是制约我县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2006年,省林业科技中心和安徽农业大学选择在我县建设《毛竹实生苗造林造林技术推广》项目,6年来在省林业科技中心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我县严格按照项目作业设计进行施工,示范林建设成效显著,目前该项技術已经推广至附近三个乡镇8个村。
1.技术内容
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属于林业实用科学新技术,其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毛竹实生苗造林及培育配套技术研究》成果由黄山学院、休宁县林业局等单位联合完成,于2003年由安徽省科技厅组织鉴定验收。
以上研究成果是近年来安徽省林业科技工作者从安徽省林业建设实际出发,为解决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全面建设生态安徽而进行攻关的关键技术项目,其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易操作性。通过以上技术的推广,既可以改善林分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平衡系统间、群落间、种间关系、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的生产力;又可以提高营造林的经济效益,有效增加林农收入;还可以迅速提高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林业科技水平。
2.推广模式
先选择在国有蔡家桥林场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建立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然后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向周边村镇辐射推广。按照项目造林作业设计,蔡家桥林场于2006年10开始林地清理,12月整地,2007年1-3月造林,共建设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20hm2,5个小班。
3.技术要点
3.1 整地造林
造林地的选择:选择蔡家桥林场祥云庵、獐子沟等工区近年新形成的杉木、马尾松采伐迹地,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下坡。
林地清理与整地:设计造林的小班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冬季进行林地清理和整地,采用劈山、清理、大穴整地三道工序进行。将所有杂灌、采伐剩余物拢成拦土水保带,带宽2m左右,带间距10—15m。整地采用块穴状整地方式,即以定植点为中心,全垦3-4 m2的林地,然后在定植点上挖穴,穴的规格为50 cm×40 cm×30cm。挖穴时要清除草、树根及石块,再回填周围肥表土,在填土前施入饼肥或复合肥100g/穴。
初植密度与配置方式:毛竹实生苗造林初植密度为900丛/ hm2,株行距3.6m×3.6m,采用“品”字形配置方式。
3.2 竹苗移植
竹苗的选择:毛竹实生苗造林使用优质壮苗,苗高≧120cm,1m处竹径≧1.0cm,选择竹叶乌亮竹苗为主,淘汰竹叶淡黄竹苗。
竹苗选起运:为保证造林成活率,必须当天起运当天栽植,起竹苗前,先对竹苗进行截杆,保留3-5轮枝叶,如有固定苗圃的,可在造林前一个月左右对选定的竹苗进行截杆,然后再开始起挖,土球径一般30—40cm,这样可有效保持竹径内水分。
运输竹苗时应竖直摆放车厢内,先用洒水壶给枝叶上洒一遍水,用绳捆好再运输,长途车辆运输须加盖防雨布,防止风干竹叶。装卸时要轻放,保护好土球不碎裂,卸车时要竖直轻放至阴凉处。
栽植方法:上山造林种植时,要竖直挑运到大穴处,轻放穴内,来鞭去鞭方向要与等高线一致。栽植方法一般采用穴植,穴底要挖平,先覆盖细软湿土,鞭根要与细土充分接触,来鞭去鞭方向与等高线平行。苗木要端正,地径以上部分埋入土内3-5cm,并覆湿润细土,均匀压实,穴面覆些松土,压实时注意不能用力太大,以免压伤笋芽。苗木定植后,堆土拢堆,修成外高内低的水保平台。
造林时尽可能选择阴凉天气,植苗时覆土要踩实。栽植时间一般以立春后春雨充分时为宜,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时也可栽植。
3.3 抚育技术:
砍灌扩穴:一年2次,第1次5月中旬,第2次8月下旬,割除全部杂灌杂草,要求割桩不高于15cm,扩穴要求60×60×10cm,扩穴后再培土拢堆,覆盖杂草作绿肥。
施肥:一年1次,每年8月下旬,结合砍草扩穴一并施工,扩穴后在植苗基部上侧约15cm左右处挖一小穴,施入复合肥100g/穴。
4.示范成效
根据调查结果及参阅历年调查数据分析,毛竹实生苗造林以山洼地、下坡生长良好,山脊生长不良。当年栽植竹苗平均成活率96%以上,当年新发竹相对比较细弱,平均新发竹1.5株,平均竹径0.3cm,平均竹高约60cm;第二年新发竹3株,平均竹径0.6cm,最大可达0.8cm,平均竹高约1.5m左右。目前保存率达95%。
经过综合分析,毛竹苗造林依然是首选的更新树种,但初植密度可适当增大,而且丛生在一起的竹苗,选取粗径竹保留,其它细弱的全部剪除。在蔡家桥林场建立的20 hm2毛竹实生苗造林示范林,在林地条件选择、造林密度控制、抚育管理等全过程的技术措施应用合理,各树种配套组合效应显著,生长状况良好,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丰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造林当年因单桩杉木萌芽条较多,萌芽条分化优势不明显,到第二年保留树桩上方有明显生长优势的萌条1-2株,其余全部去除,目前平均高度2.4m。
5.推广成果
毛竹实生苗造林及培育配套技术推广,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由母竹移植的60%~70%提高到95%以上;克服了毛竹造林种苗来源紧缺问题,大幅降低母竹及其运输成本,蔡家桥林场通过实生苗造林和传统竹母造林实践发现:按照毛竹造林技术规程,毛竹实生苗造林900丛/ hm2,大径竹母造林每亩450株/ hm2。竹苗平均造林成本约4500元/ hm2,大径竹母平均造林成本约6750元/ hm2,两者相比,竹苗造林成本比竹母造林或节约2250元/ hm2,同时减少了施工作业难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也缓解了我县造林竹母紧张状况。预计毛竹实生苗造林后6~7年达到商品竹规格,10年后就可进入盛产期。每年可生产竹材18750kg/ hm2、竹笋6000kg/ hm2,按现行市场价预计每年产值达15000元/ hm2,20 hm2每年增加产值达30万元,而且其后相当长时期内可保持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可为该县乃至周边地区大规模开展毛竹造林提供丰富的毛竹实生苗种源。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推广至附近三个乡镇8个村,3家造林大户,112家农户,特别是山高路远造林地毛竹造林,采用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降低了造林成本,因而该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
6.小结
通过毛竹实生苗造林技术推广项目在我县的建设,生态效果显著,项目实施后可使项目区林种和树种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进一步增强涵养水源功能;林地资源更加优化,生产力得到合理发挥;初步形成一个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生态功能愈趋完善、持久稳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该项目实施完成后,不仅可以解决项目区林产品的供需矛盾,促进林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项目建设时所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提高项目区的林业经营水平,经济效益增加。
该项目的建设和推广,有力地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充分解决了我县大面积杉木和马尾松采伐迹地更新造林树种选区择的难题,促进我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