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临床疗效发展至今,成为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各民族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在现代医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这一传统医学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经历了行医方式从民间医疗向社会医疗转换;个人身份从民间“游医”向职业医生转换;治疗方式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在传统方法中引入了一些现代医学技术;传承方式由家族式传承变为以师徒式为主,师徒式、家族式并存的方式;在观念方面,人们的医疗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元性。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 R2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3-161-02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与自然界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特点的医疗实践。是接骨疗伤、保持健康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古以来蒙古族常年驰骋于广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和生活,连年累月同寒冷、潮湿、风雪做斗争,也经常发生战伤、摔伤、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因而,骨伤科形成早、发展快。蒙古族传统整骨术以其操作易行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称著,在蒙古族民间形成,并流传发展到现在的蒙医骨科学。蒙古族传统整骨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施疗之际考虑人体对饮食、气候、环境与病伤的关系,重视人体生理的免疫功能、人体骨骼系统的整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征,并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本文追溯哲里木医学的发展史探究其传统整骨术的历史沿革。
1 行医方式的变迁
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形成与发展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是历代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的发源地,是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蒙医整骨专科医院就设在这里。
1.1 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
追溯哲里木医学的发展史,以1962年为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发展的分水岭。1962年以前,所有整骨大夫都在民间,称为“黑骨大夫”。1962年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醫院设立“骨科门诊”,聘请民间的大、小“黑狗大夫”坐诊,使民间的整骨大夫在正规医疗结构工作。如典型的“黑狗”家族第二代传人朝贵是个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形成和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从1962年到1964年的行医历程中,以民间行医为主,谢世的前三年在旗医院工作。短暂的医院行医,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这集中体现了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1973年对科左后旗民间传统整骨医生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予以录用。1976年在“骨科门诊”的基础上,整合了民间医疗资源建立了科左后旗蒙医整骨专科医院。止到20世纪70年代,该院的整骨大夫主要来源于民间整骨世家,直至上世纪90年代,该医院骨伤科主要的技术力量均为来自民间整骨世家的传统整骨师。
1962年,标志着传统整骨的“黑狗大夫”从民间大夫成为正规医院的正式医生,是传统的民间行医方式从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1973年把分散在各处的民间整骨大夫集中,进行统一考核、录用则是传统整骨大夫的民间行医方式时代的终结,蒙医整骨社会医疗时代的开始。
1.2 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医生的转换
1962年之前所有的整骨大夫都在民间行医。1973年对民间整骨大夫进行考核录用,这些具有专门技能的民间大夫,由民间“黑狗大夫”转变为职业化医生。完成这一角色转换,首先受到了相应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他们的医疗活动得到了国家法规的认可。即医师资格的认定。
对于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行医资格的认定,从1962~1999年间,由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自主制定重点考核临床操作技术,认定和发放正规医师资格和相应的权限。
自1999年5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简称《执业医师法》)后,废弃了由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自主制定考核认定的做法。来自民间的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医师与西医、中医一样经过统一的执业医师考试认定。实现了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医生的过度。
2 治疗方法的变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规范化,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也吸收和借鉴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技术,使西医以及中医治疗方法也逐渐渗透到蒙医的整骨中。临床治疗方法上由单纯的传统整骨术变迁,实现了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随着民间大夫的职业化,如曾把铜镜、蛇蛋化石等这些传统的器具逐渐被夹板、绷带、压垫等卫生材料所取代。随着传统整骨由民间医疗转化为社会化正规医疗,治疗方式也发生了转换。如现在的蒙医对骨折的诊断是在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还采用X线、CT等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上不仅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喷酒按摩等外,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引入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4]。对有些开放性骨折或炎症较重的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辅助疗法上,在原有的饮食调理和功能锻炼等外,还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临床效果极佳。
3 传承方式的变迁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传承,历史上有家传式和师徒式外,在民间还流传着“灵异式”的传承方式,即整骨技术获得者并没有师徒或家族传承背景,而是颇富神秘色彩的梦中习得,或生病病愈后获得整骨技能等。在哲里木蒙古族传统观念中也有类似古代汉族的亲属观念,即重宗亲轻外亲[1]。至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了传男不传女,以家族宗亲内相传为主,传给外亲和妻亲的是个案。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后,传承方式开始发生变迁。以学徒式为主,学徒式、家传式并存。家族外师徒式传承已成为蒙医整骨术的主要传承方式,改变了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家族内宗亲相传的古老传承方式。 4 传统观念的变迁
蒙医整骨大夫的医疗信仰和临床实践,一些人认为整骨知识和技术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由前辈的传授和个人的医疗实践总结的产物,不是由做梦或生病的人的梦中习得。一些当地人们的医疗信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元性。对传统整骨术,认为家传的技术有秘诀,有咒语。仍对民间萨满“整骨博”以及对家传整骨师的信赖。对祖传整骨的传人有一定的信赖和认可。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古代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具有独特的传统疗法,也带有一些神秘萨满教的色彩。如蒙古族“安代舞”疗法,是科尔沁博特有的萨满教治疗仪式[3]。哲里木蒙古族集居区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有“整骨博”存在[4]。在萨满教信仰盛行时期,那些“整骨博”或民间的“整骨师”强调其拥有神秘的“法术”,在治疗中假借宗教的“灵力”强化其疗效。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蒙古族传统整骨术也吸收现代医学之精华,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说明较之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观念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 当今的蒙医骨科学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这一古老的民间医疗文化历经多年的历史变迁,以蒙医基础理论和技术为指导,辨证施治,剔除其原有的唯心部分,吸收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现今的函概传统蒙医骨科、蒙医骨伤学、蒙医骨病学等分支学科的蒙医骨科学。成为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历经多年的变迁,凭借本身具有的医疗优势,迈入了现代医学殿堂,得到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民族医学之魂宝,应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民族遗留下来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要综合利用这千百年积淀起来而又现实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林耀華.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 巴·吉格木德.蒙古医学简史[M].曹都.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52.
[3] 包金山,包战宏.蒙古族喷酒整骨法的由来及奥秘[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3,1(4):47-48.
[4] 包战宏,包金山,包海鹰.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骨伤科,2010,5(18):61-62.
(收稿日期:2012-10-12)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变迁
[中图分类号] R2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3-161-02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与自然界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独具民族特点的医疗实践。是接骨疗伤、保持健康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古以来蒙古族常年驰骋于广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游牧和生活,连年累月同寒冷、潮湿、风雪做斗争,也经常发生战伤、摔伤、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因而,骨伤科形成早、发展快。蒙古族传统整骨术以其操作易行安全、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称著,在蒙古族民间形成,并流传发展到现在的蒙医骨科学。蒙古族传统整骨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施疗之际考虑人体对饮食、气候、环境与病伤的关系,重视人体生理的免疫功能、人体骨骼系统的整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征,并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本文追溯哲里木医学的发展史探究其传统整骨术的历史沿革。
1 行医方式的变迁
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形成与发展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科尔沁左翼后旗(以下简称科左后旗)是历代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的发源地,是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蒙医整骨专科医院就设在这里。
1.1 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
追溯哲里木医学的发展史,以1962年为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发展的分水岭。1962年以前,所有整骨大夫都在民间,称为“黑骨大夫”。1962年在哲里木盟科左后旗醫院设立“骨科门诊”,聘请民间的大、小“黑狗大夫”坐诊,使民间的整骨大夫在正规医疗结构工作。如典型的“黑狗”家族第二代传人朝贵是个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形成和发展史上的分水岭,从1962年到1964年的行医历程中,以民间行医为主,谢世的前三年在旗医院工作。短暂的医院行医,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这集中体现了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1973年对科左后旗民间传统整骨医生进行全面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予以录用。1976年在“骨科门诊”的基础上,整合了民间医疗资源建立了科左后旗蒙医整骨专科医院。止到20世纪70年代,该院的整骨大夫主要来源于民间整骨世家,直至上世纪90年代,该医院骨伤科主要的技术力量均为来自民间整骨世家的传统整骨师。
1962年,标志着传统整骨的“黑狗大夫”从民间大夫成为正规医院的正式医生,是传统的民间行医方式从从民间医疗到社会医疗的转换,1973年把分散在各处的民间整骨大夫集中,进行统一考核、录用则是传统整骨大夫的民间行医方式时代的终结,蒙医整骨社会医疗时代的开始。
1.2 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医生的转换
1962年之前所有的整骨大夫都在民间行医。1973年对民间整骨大夫进行考核录用,这些具有专门技能的民间大夫,由民间“黑狗大夫”转变为职业化医生。完成这一角色转换,首先受到了相应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规范和制约,他们的医疗活动得到了国家法规的认可。即医师资格的认定。
对于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行医资格的认定,从1962~1999年间,由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自主制定重点考核临床操作技术,认定和发放正规医师资格和相应的权限。
自1999年5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简称《执业医师法》)后,废弃了由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自主制定考核认定的做法。来自民间的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医师与西医、中医一样经过统一的执业医师考试认定。实现了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医生的过度。
2 治疗方法的变迁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规范化,哲里木蒙古族传统整骨大夫也吸收和借鉴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技术,使西医以及中医治疗方法也逐渐渗透到蒙医的整骨中。临床治疗方法上由单纯的传统整骨术变迁,实现了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随着民间大夫的职业化,如曾把铜镜、蛇蛋化石等这些传统的器具逐渐被夹板、绷带、压垫等卫生材料所取代。随着传统整骨由民间医疗转化为社会化正规医疗,治疗方式也发生了转换。如现在的蒙医对骨折的诊断是在传统的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还采用X线、CT等现代医学检测手段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上不仅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喷酒按摩等外,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引入了一些新的治疗手段[4]。对有些开放性骨折或炎症较重的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辅助疗法上,在原有的饮食调理和功能锻炼等外,还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临床效果极佳。
3 传承方式的变迁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传承,历史上有家传式和师徒式外,在民间还流传着“灵异式”的传承方式,即整骨技术获得者并没有师徒或家族传承背景,而是颇富神秘色彩的梦中习得,或生病病愈后获得整骨技能等。在哲里木蒙古族传统观念中也有类似古代汉族的亲属观念,即重宗亲轻外亲[1]。至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蒙古族传统整骨术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了传男不传女,以家族宗亲内相传为主,传给外亲和妻亲的是个案。从民间大夫到职业化后,传承方式开始发生变迁。以学徒式为主,学徒式、家传式并存。家族外师徒式传承已成为蒙医整骨术的主要传承方式,改变了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家族内宗亲相传的古老传承方式。 4 传统观念的变迁
蒙医整骨大夫的医疗信仰和临床实践,一些人认为整骨知识和技术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由前辈的传授和个人的医疗实践总结的产物,不是由做梦或生病的人的梦中习得。一些当地人们的医疗信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元性。对传统整骨术,认为家传的技术有秘诀,有咒语。仍对民间萨满“整骨博”以及对家传整骨师的信赖。对祖传整骨的传人有一定的信赖和认可。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古代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具有独特的传统疗法,也带有一些神秘萨满教的色彩。如蒙古族“安代舞”疗法,是科尔沁博特有的萨满教治疗仪式[3]。哲里木蒙古族集居区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有“整骨博”存在[4]。在萨满教信仰盛行时期,那些“整骨博”或民间的“整骨师”强调其拥有神秘的“法术”,在治疗中假借宗教的“灵力”强化其疗效。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蒙古族传统整骨术也吸收现代医学之精华,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说明较之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观念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 当今的蒙医骨科学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这一古老的民间医疗文化历经多年的历史变迁,以蒙医基础理论和技术为指导,辨证施治,剔除其原有的唯心部分,吸收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精华,形成了现今的函概传统蒙医骨科、蒙医骨伤学、蒙医骨病学等分支学科的蒙医骨科学。成为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传统整骨术历经多年的变迁,凭借本身具有的医疗优势,迈入了现代医学殿堂,得到国家和民族的认可,并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整骨术是民族医学之魂宝,应挖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民族遗留下来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要综合利用这千百年积淀起来而又现实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林耀華.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 巴·吉格木德.蒙古医学简史[M].曹都.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52.
[3] 包金山,包战宏.蒙古族喷酒整骨法的由来及奥秘[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3,1(4):47-48.
[4] 包战宏,包金山,包海鹰.科尔沁包氏蒙医整骨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骨伤科,2010,5(18):61-62.
(收稿日期: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