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有”民族,也称“独有”民族,“独特”民族。就是指在中国某一具体地区(如甘肃或青海)历史上形成,并基本上或主要世居于本地区的一种人数极少的民族共同体[1]。本文所用的“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是对甘肃省的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三个原住(或世居)民族聚居地区习惯上的简称,行政区划上包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面积为2.29万平方公里。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其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向河西走廊中段过渡地带,属于祁连山高寒半干旱气候区[2],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陇中高原西侧,属于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3]。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以牧业为主,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东乡族自治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经济以农业为主,1998年成为国务院侨办的定点扶贫县。三县境内居住有裕固、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
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而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而且还为特有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突破口。
本文拟通过对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丰富我国特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为我国其他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我国特有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特有民族地区以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为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下面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具体事实来分析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特有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九五”期间到“十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支柱产业地位逐渐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得到综合配套发展,全州旅游行业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67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9.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9.3%和121.3%,旅游社会总收入占GDP比例由2000年的15.75%上升到21.05%。
二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扩大就业。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州旅游社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55.23%,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29∶37调整为“十五”期末的29∶33∶38。到“十五”期末全州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有140多家,星级饭店有54家,旅行社有30家,旅游汽车公司有9家,旅游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社会间接从业人员有15万多人[4]。
二、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个别观点认为该思想最初由安索夫提出)。SWOT是优势(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首字母的缩写,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于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工具,以达到组织进步和理性决策的目的(e.g.Kotler,1988;Wheelen and Hunger,1995)[5]。它应用于旅游业中,就是指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对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或修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使其在宗旨、目标、方案及营销手段等方面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种类上,根据郭来喜、吴必虎、刘锋提出的新的旅游资源修订分类系统所列的3大景系、10大景类、98景型[6],这些地区就拥有3大景系、10大景类中的30多个景型。其中以祁连山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七·一”冰川为代表的水文景观,以康隆寺狩猎场为代表的气候生物景观,以马蹄寺、马家窑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历史遗产,以 “东乡手抓羊肉”、保安腰刀为代表的现代人文吸引物,以特有的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抽象人文吸引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旅游资源独特
甘肃省特有民族在与大自然争斗的过程中,以自己特有的信念和方式创造了本民族浓厚底蕴的文化艺术,加之其生存环境的封闭性、宗教性和狭隘性,各自的民族特征特别鲜明。如在传统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帐篷、服饰 “头面”;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民居 “庄窠”、只露面孔的妇女盖头。在婚丧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和“勒系腰”婚、新郎箭射新娘仪式;东乡族人婚礼上唱的“哈利”, 闹洞房的“砸枕头”;保安族人新婚之夜唱的“宴席曲”。在社交娱乐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歌舞、待客的“下马酒”和“进门酒”;东乡族的与生产有关的节日、民间体育和游戏;保安族的浪山节。特征鲜明的民风民俗与 “七·一”冰川之类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相互叠加,使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不可替代性。
3.生态优势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所拥有的草原、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草原面积为2564.03万亩,占总面积的71.56%;东乡族自治县有林地19.5万亩,森林覆盖率8.9%,草地128.3万亩[7]。其中皇城草原、黄草坪草原、香水坪天然牧场、祁连山、东柳沟原始森林、东大坡森林公园、盖新坪森林、黄河南岸生态果林等可为这些地区开辟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荒漠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系列产品。
4.区位优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西线-河西走廊丝绸古道大漠风情旅游线上,属丝路之旅的黄金段;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丝绸之路古道南路,在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上。近年来,这些地区交通网络在不断完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可东连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西通青海省;东乡族自治县凭借地处213国道优势,拓建了3条县道和23条乡道;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已形成以省道--兰大公路为骨架、县乡道为支线、乡村道为经络,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公路网络。预计2007年11月竣工的临夏-合作高速公路,将进一步加强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可进入性。
(二)弱点
1.思想观念更新力度不够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但受封闭的地理区位的制约,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一是有些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认识的力度不够;二是有些地区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够;三是有些地区缺乏旅游市场化观念,对外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产品知名度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
2.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大多数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旅游投资需求明显不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位居前列但也存在旅游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缺乏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其旅游基础设施和住宿接待设施尚处于低水平状态,数量少、级别低、设备简陋,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如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住宿接待设施最好的积石宾馆,共有客房95间,230张床位[8],其中甲级以上的才20多间,在大型会展或节庆活动时就难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住宿需求。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西部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一些专业人才外流,留在西部的大多在旅游区位较好和收益较高的地方,对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而言,旅游专业人才就更加缺乏。
(三)机遇
新的历史时期给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假日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颁布,甘肃省“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六条线路”旅游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资金和客源等方面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挑战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冲击。旅游业的发展不当可能会造成这些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可能会产生民族文化同化、商品化、庸俗化等系列问题,这可能比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深远。
三、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结合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旅游投资方面,可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在财力允许的范围下,政府可适当增加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改善本地区交通设施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国民待遇”原则,允许外资进入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服务领域;鼓励规范的民营资本进入恰当的生态旅游项目。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及海外资金,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05年甘肃省第3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采用合资、独资和入股经营的方式对马蹄寺风光旅游区裕固族歌舞厅、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和红西路军石窝会址陈列馆等10个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的总额高达722万元[9],足以见得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以“特”定位,塑造鲜明旅游形象
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是树立旅游地品牌形象和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要塑造出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就需要准确定位和搞好形象设计。(1)区域形象定位。这些地区可将区域形象定位于“特有民族”并结合其他特色资源,塑造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区域旅游形象,提高其区域旅游形象的不可替代性。(2)区域形象设计。①理念设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地区旅游部门可通过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可多参加大型旅游采购会,发放具有特色的旅游宣传品。二是更改名称,许多人已分别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为肃南县和积石山县,这就完全地失去了特有民族的标志性特色,可分别将其改名为裕固族自治县和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三是提出宣传口号,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口号为“祁连幽谷、裕固花乡”,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口号为“保安族聚居地、大禹治水源头”,二者的口号为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乡族自治县口号可为“中国第一手抓---东乡手抓”、“中国手抓之乡---东乡”,让人一提到“手抓羊肉”、“手抓饭”就会想到东乡族。②行为设计。在旅游区建民族旅馆和餐厅,组织体验性较强的民族节目,如骑马、射箭、狩猎、歌舞等。③视觉设计。旅游区内公共设施的色调应保持特有民族原始、古朴的气息,不要为吸引游客而以“洋气”改变原有的特色,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特”创新,打造民族旅游精品
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周期理论,尽量减小宗教观念、民族禁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的前提下,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可以从旅游业发展前景、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与潜力来提高认识水平和增强旅游市场化观念,改进传统民族产品,增加民族旅游产品的特色,加大产品宣传和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景泰蓝手杖剑为例,这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最新名优特产品,是以中国传统景泰蓝工艺和甘肃省特有民族保安族工艺相融合的保安系列刀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誉,在世博会、兰洽会等大型会展上,博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10]。特有民族旅游产品的创新在提高特有民族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重“本土”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目前,解决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办法是人才引进,但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对外交流等多种手段培养本土的导游、服务员、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挥他们既熟知本地区民族文化又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优势,提高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重“保特”意识,促进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独特性,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长远利益,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注意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加强旺季的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应注意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同时加强对本地区特有民族文化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民族文化同化、商品化、庸俗化等系列问题还有可能会发生,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定期评估,尽力减小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2]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图集编委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2-12。
[3]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9-10。
[4]赵立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N],大理日报,2006.3.17。
[5]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甘肃省积石山县旅游局,旅游指南,http://www.jsstour.com/lyzn.asp,2006-07-18。
[7]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第十三届兰洽会组委会,2005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指南。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华夏文化研究中心]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其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向河西走廊中段过渡地带,属于祁连山高寒半干旱气候区[2],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陇中高原西侧,属于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3]。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以牧业为主,资源比较丰富,经济比较发达;东乡族自治县经济以农业为主,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经济以农业为主,1998年成为国务院侨办的定点扶贫县。三县境内居住有裕固、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
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西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而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而且还为特有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开了突破口。
本文拟通过对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丰富我国特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为我国其他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我国特有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特有民族地区以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为旅游文化内涵,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下面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具体事实来分析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特有民族地区所具有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九五”期间到“十五”期间,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支柱产业地位逐渐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得到综合配套发展,全州旅游行业提质增效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67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49.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9.3%和121.3%,旅游社会总收入占GDP比例由2000年的15.75%上升到21.05%。
二是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扩大就业。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州旅游社会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55.23%,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4∶29∶37调整为“十五”期末的29∶33∶38。到“十五”期末全州旅游涉外定点单位有140多家,星级饭店有54家,旅行社有30家,旅游汽车公司有9家,旅游从业人员有3万多人,社会间接从业人员有15万多人[4]。
二、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个别观点认为该思想最初由安索夫提出)。SWOT是优势(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首字母的缩写,这种分析方法是一种常用于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工具,以达到组织进步和理性决策的目的(e.g.Kotler,1988;Wheelen and Hunger,1995)[5]。它应用于旅游业中,就是指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优势和弱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对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或修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使其在宗旨、目标、方案及营销手段等方面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种类上,根据郭来喜、吴必虎、刘锋提出的新的旅游资源修订分类系统所列的3大景系、10大景类、98景型[6],这些地区就拥有3大景系、10大景类中的30多个景型。其中以祁连山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七·一”冰川为代表的水文景观,以康隆寺狩猎场为代表的气候生物景观,以马蹄寺、马家窑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历史遗产,以 “东乡手抓羊肉”、保安腰刀为代表的现代人文吸引物,以特有的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抽象人文吸引物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旅游资源独特
甘肃省特有民族在与大自然争斗的过程中,以自己特有的信念和方式创造了本民族浓厚底蕴的文化艺术,加之其生存环境的封闭性、宗教性和狭隘性,各自的民族特征特别鲜明。如在传统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帐篷、服饰 “头面”;东乡族的手抓羊肉、民居 “庄窠”、只露面孔的妇女盖头。在婚丧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和“勒系腰”婚、新郎箭射新娘仪式;东乡族人婚礼上唱的“哈利”, 闹洞房的“砸枕头”;保安族人新婚之夜唱的“宴席曲”。在社交娱乐民俗文化方面:裕固族的歌舞、待客的“下马酒”和“进门酒”;东乡族的与生产有关的节日、民间体育和游戏;保安族的浪山节。特征鲜明的民风民俗与 “七·一”冰川之类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相互叠加,使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具有更强的不可替代性。
3.生态优势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所拥有的草原、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草原面积为2564.03万亩,占总面积的71.56%;东乡族自治县有林地19.5万亩,森林覆盖率8.9%,草地128.3万亩[7]。其中皇城草原、黄草坪草原、香水坪天然牧场、祁连山、东柳沟原始森林、东大坡森林公园、盖新坪森林、黄河南岸生态果林等可为这些地区开辟草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荒漠生态旅游和农业生态旅游系列产品。
4.区位优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西线-河西走廊丝绸古道大漠风情旅游线上,属丝路之旅的黄金段;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丝绸之路古道南路,在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旅游线上。近年来,这些地区交通网络在不断完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可东连兰新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西通青海省;东乡族自治县凭借地处213国道优势,拓建了3条县道和23条乡道;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已形成以省道--兰大公路为骨架、县乡道为支线、乡村道为经络,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公路网络。预计2007年11月竣工的临夏-合作高速公路,将进一步加强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可进入性。
(二)弱点
1.思想观念更新力度不够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但受封闭的地理区位的制约,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一是有些地区对旅游业发展的前景认识的力度不够;二是有些地区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够;三是有些地区缺乏旅游市场化观念,对外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产品知名度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
2.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大多数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旅游投资需求明显不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中位居前列但也存在旅游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由于资金缺乏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其旅游基础设施和住宿接待设施尚处于低水平状态,数量少、级别低、设备简陋,还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如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住宿接待设施最好的积石宾馆,共有客房95间,230张床位[8],其中甲级以上的才20多间,在大型会展或节庆活动时就难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住宿需求。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西部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一些专业人才外流,留在西部的大多在旅游区位较好和收益较高的地方,对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而言,旅游专业人才就更加缺乏。
(三)机遇
新的历史时期给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假日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颁布,甘肃省“一个中心、三大旅游区、六条线路”旅游新格局的逐渐形成,为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资金和客源等方面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挑战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冲击。旅游业的发展不当可能会造成这些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旅游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可能会产生民族文化同化、商品化、庸俗化等系列问题,这可能比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加深远。
三、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
结合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旅游投资方面,可采用“政府主导型”模式:在财力允许的范围下,政府可适当增加财政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改善本地区交通设施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按“国民待遇”原则,允许外资进入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服务领域;鼓励规范的民营资本进入恰当的生态旅游项目。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及海外资金,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在2005年甘肃省第3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采用合资、独资和入股经营的方式对马蹄寺风光旅游区裕固族歌舞厅、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村和红西路军石窝会址陈列馆等10个项目进行招商引资的总额高达722万元[9],足以见得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将具有良好的前景。
(二)以“特”定位,塑造鲜明旅游形象
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是树立旅游地品牌形象和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要塑造出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就需要准确定位和搞好形象设计。(1)区域形象定位。这些地区可将区域形象定位于“特有民族”并结合其他特色资源,塑造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区域旅游形象,提高其区域旅游形象的不可替代性。(2)区域形象设计。①理念设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这些地区旅游部门可通过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可多参加大型旅游采购会,发放具有特色的旅游宣传品。二是更改名称,许多人已分别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为肃南县和积石山县,这就完全地失去了特有民族的标志性特色,可分别将其改名为裕固族自治县和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三是提出宣传口号,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口号为“祁连幽谷、裕固花乡”,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口号为“保安族聚居地、大禹治水源头”,二者的口号为塑造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东乡族自治县口号可为“中国第一手抓---东乡手抓”、“中国手抓之乡---东乡”,让人一提到“手抓羊肉”、“手抓饭”就会想到东乡族。②行为设计。在旅游区建民族旅馆和餐厅,组织体验性较强的民族节目,如骑马、射箭、狩猎、歌舞等。③视觉设计。旅游区内公共设施的色调应保持特有民族原始、古朴的气息,不要为吸引游客而以“洋气”改变原有的特色,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以“特”创新,打造民族旅游精品
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周期理论,尽量减小宗教观念、民族禁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的前提下,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可以从旅游业发展前景、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与潜力来提高认识水平和增强旅游市场化观念,改进传统民族产品,增加民族旅游产品的特色,加大产品宣传和销售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景泰蓝手杖剑为例,这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最新名优特产品,是以中国传统景泰蓝工艺和甘肃省特有民族保安族工艺相融合的保安系列刀具,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赞誉,在世博会、兰洽会等大型会展上,博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10]。特有民族旅游产品的创新在提高特有民族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重“本土”意识,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目前,解决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专业人才需求的办法是人才引进,但培养本土专业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对外交流等多种手段培养本土的导游、服务员、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发挥他们既熟知本地区民族文化又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优势,提高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五)重“保特”意识,促进特有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特有民族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独特性,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长远利益,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注意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加强旺季的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应注意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同时加强对本地区特有民族文化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民族文化同化、商品化、庸俗化等系列问题还有可能会发生,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行定期评估,尽力减小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2]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图集编委会,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2-12。
[3]中国自然地理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9-10。
[4]赵立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N],大理日报,2006.3.17。
[5]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甘肃省积石山县旅游局,旅游指南,http://www.jsstour.com/lyzn.asp,2006-07-18。
[7]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第十三届兰洽会组委会,2005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指南。
[作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华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