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境参与幽默话语的建构,是幽默语言生成和欣赏中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语境意义、语境功能,以及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对语言的影响等方面,以小品《真假老师》为例,对其中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境;幽默话语;分析;《真假老师》
作者简介:周素焕(1989-),女,汉族,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汉语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可分为语言语境(上下文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其中背景语境又可细分为社会背景语境、文化背景语境和认知心理背景语境等。[1]语境对语言意义有着制约作用。语境参与幽默话语的建构,是幽默语言生成和欣赏中的重要因素。小品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热点的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道德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启发,常因其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彰显其喜剧特色。本文将以小品《真假老师》为例,从语境角度对幽默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境意义角度的幽默话语分析
(一)语境意义对规范的偏离
语言的使用和表达应符合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等规范,而语用上有时可以突破、颠覆规范,使得语境意义偏离规范,促使幽默的生成。
(1)“1006是一楼啊!”
(2)老师:“我记得资料上显示小明的家长叫王桂香啊!”
小贾:“那是小明的父亲。”
老师:“哦,张小明的父亲叫王桂香。”
(3)小贾:“eat个Apple.”
例(1)和(2)中的语言表达与惯常的事理逻辑不符,暗含幽默意味。保洁员小贾和班主任均按照门牌号的记录习惯把“1006”理解为10楼住户,进场时气喘吁吁,做了无用功,使小品开场有一个谐趣的氛围。在中国文化里,“王桂香”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的名字,小贾为了圆谎说那是小明父亲的名字。妈妈姓贾,爸爸姓王,孩子姓张,这样不符合中国孩子一般随父姓的传统,而孩子和父母的姓都不同就更少见了,孩子只得解释说:“我们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3)中,冒牌家长的语言表述中英文掺杂,不合规范,却切合了习惯说英文,但回国后想习惯一下母语的小品语境,也贴合了冒牌家长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让人捧腹。
(二)语境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语境意义是说话者的话语意义,是说话者主观上希望听话者把握的意义,这种话语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下。听话者必须超越字面意义,做出说话者主观意图所希望的范围内的推断,否则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为小品增加诙谐幽默的色彩。
话语交际中,需要遵循基本的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小品中听话者对话语意义理解的偏差,首先体现在对礼貌原则的违背。
小贾:“开什么玩笑呢,那不是撒谎吗,再一个,我这个年纪演你的妈妈,也不太合适吧”
小明:“老点儿老点儿呗,我就说我妈生我晚,四十生的我行不行?”
保洁员小贾是想说自己年龄比较小,不适合做高中生的妈妈,不易使人信服,但小明却把不适合理解为年龄太大,并更具体地说道,可以谎称妈妈四十生的他,直接把小贾的年龄限定在大概五十五岁以上。女性一般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小明却违背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说她老,相当不礼貌,观众在小贾意图未实现的窘迫和无奈中感到了幽默。
二、语境功能角度的幽默话语分析
语境具有生成和解释、暗示和引导、创造和过滤、协调和转化、省略和补充等功能。[2]
(一)语境具有创造功能,能产生多义和歧义,小品中有一处双关就是依赖于语境的创造功能而产生。
老师:“你好,我是小明的老师,贾老师。”
小贾:“你好,我是小明的妈妈,贾妈妈。”
小贾自我介绍时说“贾妈妈”,是根据自己的姓氏自然而然说出来的,但“贾”和“假”谐音,小贾作为妈妈的身份是假的,于是形成双关,观众知道小贾的身份是假冒的,所以能联想到这一点,品味出幽默。
(二)语境具有过滤功能,有时表达中的语言具有多重意义,人们利用语境选择和语境相切合的意义来理解。这时,如果接受者和表达者所依据的语境不一样,就会造成信息的损耗,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3]
(1)老师:“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一句,我,是一名园丁。”
小明父亲:“那你浇花儿去啊”
(2)老师:“虽然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对我,但是我还是很有必要把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好好跟你说一说。”
小明父亲:“哦,我明白了,你不是小明請来的清洁工,你是学校的清洁工。”
“园丁”一词指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也多用来比喻教师。小品中,老师忙完自己的事情,开始以教师的身份与家长交涉,而家长所接受的前提语境中,来家访的班主任是小贾,所以自然就把真老师所说的“园丁”一词理解为“清洁工”,并进而肯定小贾的“园丁精神”,表达对真老师的不满。小明家长和真老师之间,因所依据的语境不一样,使得“园丁”一词在表达和接受中出现信息的损耗,所以小明父亲无法真正理解对方,使小品充满了幽默意味。
三、现场语境的主观因素分析
现场语境和交际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是人际关系的展现。交际中的角色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是话题的主动调配者,客体是话题被动接受者,在交际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会发生移位、变化。主体可以依据现场语境对语言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控,客体也可以利用现场语境进行反调控。小品中现场语境因素的幽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体对现场语境进行调控时内容选择失当
小贾:“那我也插个题外话,国外的家政多少钱啊?” 小贾:“如果说,就是说,我要是想去的话,有没有什么渠道呢?”
小明:“老师,老师你说这些干什么?”
小贾扮演小明的班主任,与小明父亲交流,听到小明父亲说他在国外的生活起居需要找家政时,出于职业的敏感,开始咨询国外家政的待遇,甚至想知道去国外做家政的渠道,而忘了此时自己的角色是来家访的老师,没有依据现场语境选择合适的内容,语言调控不当,滋生了幽默。
(二)客体反调控的失败
在交际现场,言语交际是双向的,由于受社会心理因素或话题因素的影响,受话人有时希望摆脱被动的受控地位转化为施控者,于是向原发话者发出反馈信息,使其转换为受控者,并试图对话题内容加以控制。[4]
小品中,老师问家长是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时,小贾无从回答,于是说道:“咱们不插题外话”。老师问家长平时怎么关系教育孩子,孩子说家长习惯了国外的英文环境,不太听得懂中文,小贾应景地说了句:“sorry”,但被老师接下来流利的英文给震惊,更加无措,于是改口:“回国了我还是想习惯一下母语”。在老师家访的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地位,清洁工小贾因为是假冒的,对问题不能合理应对,于是想通过反调控来摆脱被动的不利地位,但开始的反调控太过生硬,而接下来的回合中,又被老师的实力打败。话语调控过程中,施受控角色随语境转换,话语链不断调控,并以小贾的失败告终,充满了幽默的韵味。
四、背景语境对交际话语的制约
背景语境是隐藏在言语背后的语境,制约着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
(一)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能力。
(1)小明提示说:“发生点儿口角。”
小贾:“对,给同学抠脚。”
(2)小贾:“这话不是我说的啊,是著名教育学家,苏……,苏……”
小明提示说:“苏霍姆林斯基。”
小贾:“苏联大货司机说的。”
社会背景包括文化教育方面,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影响人物的语言能力。小品中小贾是一名保洁员,知识水平较低,对“口角”、“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词语、国外名人等不太了解,所以只能用同音的词来表达,离题万里。先是把“口角”说成了“抠脚”,然后把人名说成“大货司机”,使得家长也激动地说:“一个平平凡凡的大货司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使小品充满了幽默感。
(二)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影响话语的理解
认知心理背景语境,与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心理情绪等密切联系。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心理背景会影响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
(1)老师:“您平时在国外工作忙吗,是用什么方式关心和教育您孩子的呢?”
小贾:“教育方式哈?我平时就是那个给他削铅笔、包书皮儿。”
(2)老师说明了小明在校表现后,小明提示:“迎合老师。”
小贾:“不错,不错。”
老师:“不是啊,我是说您孩子跟人打架了,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
小贾:“我孩子影响力这一块非常厉害呀!”
从小品开场小贾的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小贾是一名工作踏实、性格开朗的清洁工,阳光又自信。但是在扮演小明妈妈,与教师对话时,却出现了话语上的理解错误。一方面,小贾知识水平较低,在她的经历中,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可能限于削铅笔、包书皮,所以当老师问教育方式时,她只能局限于此。另一方面,自己身份是假冒的,认知心理语境随情況发生了变化,情绪很紧张,不能对答自如,对于小明的提示“迎合老师”,进行了表面的理解,没有分析老师所讲情况是该鼓励的还是该批评改正的,以致闹出了笑话。
小品是一项表演艺术,包括语言的“说”和动作、表情等的“演”,小品《真假老师》成功借助这一艺术形式,揭示了都市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受到人们欢迎。语境对于幽默话语的建构十分重要,文章以该小品为例,从语境意义、语境功能、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影响等方面对幽默话语进行分析,揭示了幽默的生成。
注释:
[1][3][4]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23,105.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2.57-59.
关键词:语境;幽默话语;分析;《真假老师》
作者简介:周素焕(1989-),女,汉族,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汉语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2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可分为语言语境(上下文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其中背景语境又可细分为社会背景语境、文化背景语境和认知心理背景语境等。[1]语境对语言意义有着制约作用。语境参与幽默话语的建构,是幽默语言生成和欣赏中的重要因素。小品是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表现热点的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道德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启发,常因其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彰显其喜剧特色。本文将以小品《真假老师》为例,从语境角度对幽默话语进行分析。
一、语境意义角度的幽默话语分析
(一)语境意义对规范的偏离
语言的使用和表达应符合语法结构和语义逻辑等规范,而语用上有时可以突破、颠覆规范,使得语境意义偏离规范,促使幽默的生成。
(1)“1006是一楼啊!”
(2)老师:“我记得资料上显示小明的家长叫王桂香啊!”
小贾:“那是小明的父亲。”
老师:“哦,张小明的父亲叫王桂香。”
(3)小贾:“eat个Apple.”
例(1)和(2)中的语言表达与惯常的事理逻辑不符,暗含幽默意味。保洁员小贾和班主任均按照门牌号的记录习惯把“1006”理解为10楼住户,进场时气喘吁吁,做了无用功,使小品开场有一个谐趣的氛围。在中国文化里,“王桂香”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的名字,小贾为了圆谎说那是小明父亲的名字。妈妈姓贾,爸爸姓王,孩子姓张,这样不符合中国孩子一般随父姓的传统,而孩子和父母的姓都不同就更少见了,孩子只得解释说:“我们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3)中,冒牌家长的语言表述中英文掺杂,不合规范,却切合了习惯说英文,但回国后想习惯一下母语的小品语境,也贴合了冒牌家长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让人捧腹。
(二)语境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语境意义是说话者的话语意义,是说话者主观上希望听话者把握的意义,这种话语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下。听话者必须超越字面意义,做出说话者主观意图所希望的范围内的推断,否则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为小品增加诙谐幽默的色彩。
话语交际中,需要遵循基本的语用原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才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小品中听话者对话语意义理解的偏差,首先体现在对礼貌原则的违背。
小贾:“开什么玩笑呢,那不是撒谎吗,再一个,我这个年纪演你的妈妈,也不太合适吧”
小明:“老点儿老点儿呗,我就说我妈生我晚,四十生的我行不行?”
保洁员小贾是想说自己年龄比较小,不适合做高中生的妈妈,不易使人信服,但小明却把不适合理解为年龄太大,并更具体地说道,可以谎称妈妈四十生的他,直接把小贾的年龄限定在大概五十五岁以上。女性一般喜欢别人夸自己年轻,小明却违背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说她老,相当不礼貌,观众在小贾意图未实现的窘迫和无奈中感到了幽默。
二、语境功能角度的幽默话语分析
语境具有生成和解释、暗示和引导、创造和过滤、协调和转化、省略和补充等功能。[2]
(一)语境具有创造功能,能产生多义和歧义,小品中有一处双关就是依赖于语境的创造功能而产生。
老师:“你好,我是小明的老师,贾老师。”
小贾:“你好,我是小明的妈妈,贾妈妈。”
小贾自我介绍时说“贾妈妈”,是根据自己的姓氏自然而然说出来的,但“贾”和“假”谐音,小贾作为妈妈的身份是假的,于是形成双关,观众知道小贾的身份是假冒的,所以能联想到这一点,品味出幽默。
(二)语境具有过滤功能,有时表达中的语言具有多重意义,人们利用语境选择和语境相切合的意义来理解。这时,如果接受者和表达者所依据的语境不一样,就会造成信息的损耗,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3]
(1)老师:“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一句,我,是一名园丁。”
小明父亲:“那你浇花儿去啊”
(2)老师:“虽然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对我,但是我还是很有必要把小明在学校的表现好好跟你说一说。”
小明父亲:“哦,我明白了,你不是小明請来的清洁工,你是学校的清洁工。”
“园丁”一词指专门从事园艺的劳动者,也多用来比喻教师。小品中,老师忙完自己的事情,开始以教师的身份与家长交涉,而家长所接受的前提语境中,来家访的班主任是小贾,所以自然就把真老师所说的“园丁”一词理解为“清洁工”,并进而肯定小贾的“园丁精神”,表达对真老师的不满。小明家长和真老师之间,因所依据的语境不一样,使得“园丁”一词在表达和接受中出现信息的损耗,所以小明父亲无法真正理解对方,使小品充满了幽默意味。
三、现场语境的主观因素分析
现场语境和交际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是人际关系的展现。交际中的角色有主体和客体之分,主体是话题的主动调配者,客体是话题被动接受者,在交际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会发生移位、变化。主体可以依据现场语境对语言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控,客体也可以利用现场语境进行反调控。小品中现场语境因素的幽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主体对现场语境进行调控时内容选择失当
小贾:“那我也插个题外话,国外的家政多少钱啊?” 小贾:“如果说,就是说,我要是想去的话,有没有什么渠道呢?”
小明:“老师,老师你说这些干什么?”
小贾扮演小明的班主任,与小明父亲交流,听到小明父亲说他在国外的生活起居需要找家政时,出于职业的敏感,开始咨询国外家政的待遇,甚至想知道去国外做家政的渠道,而忘了此时自己的角色是来家访的老师,没有依据现场语境选择合适的内容,语言调控不当,滋生了幽默。
(二)客体反调控的失败
在交际现场,言语交际是双向的,由于受社会心理因素或话题因素的影响,受话人有时希望摆脱被动的受控地位转化为施控者,于是向原发话者发出反馈信息,使其转换为受控者,并试图对话题内容加以控制。[4]
小品中,老师问家长是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时,小贾无从回答,于是说道:“咱们不插题外话”。老师问家长平时怎么关系教育孩子,孩子说家长习惯了国外的英文环境,不太听得懂中文,小贾应景地说了句:“sorry”,但被老师接下来流利的英文给震惊,更加无措,于是改口:“回国了我还是想习惯一下母语”。在老师家访的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地位,清洁工小贾因为是假冒的,对问题不能合理应对,于是想通过反调控来摆脱被动的不利地位,但开始的反调控太过生硬,而接下来的回合中,又被老师的实力打败。话语调控过程中,施受控角色随语境转换,话语链不断调控,并以小贾的失败告终,充满了幽默的韵味。
四、背景语境对交际话语的制约
背景语境是隐藏在言语背后的语境,制约着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和话语表达。
(一)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能力。
(1)小明提示说:“发生点儿口角。”
小贾:“对,给同学抠脚。”
(2)小贾:“这话不是我说的啊,是著名教育学家,苏……,苏……”
小明提示说:“苏霍姆林斯基。”
小贾:“苏联大货司机说的。”
社会背景包括文化教育方面,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影响人物的语言能力。小品中小贾是一名保洁员,知识水平较低,对“口角”、“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词语、国外名人等不太了解,所以只能用同音的词来表达,离题万里。先是把“口角”说成了“抠脚”,然后把人名说成“大货司机”,使得家长也激动地说:“一个平平凡凡的大货司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使小品充满了幽默感。
(二)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影响话语的理解
认知心理背景语境,与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心理情绪等密切联系。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心理背景会影响交际过程中的话语理解。
(1)老师:“您平时在国外工作忙吗,是用什么方式关心和教育您孩子的呢?”
小贾:“教育方式哈?我平时就是那个给他削铅笔、包书皮儿。”
(2)老师说明了小明在校表现后,小明提示:“迎合老师。”
小贾:“不错,不错。”
老师:“不是啊,我是说您孩子跟人打架了,造成了不太好的影响。”
小贾:“我孩子影响力这一块非常厉害呀!”
从小品开场小贾的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小贾是一名工作踏实、性格开朗的清洁工,阳光又自信。但是在扮演小明妈妈,与教师对话时,却出现了话语上的理解错误。一方面,小贾知识水平较低,在她的经历中,对孩子的教育关心可能限于削铅笔、包书皮,所以当老师问教育方式时,她只能局限于此。另一方面,自己身份是假冒的,认知心理语境随情況发生了变化,情绪很紧张,不能对答自如,对于小明的提示“迎合老师”,进行了表面的理解,没有分析老师所讲情况是该鼓励的还是该批评改正的,以致闹出了笑话。
小品是一项表演艺术,包括语言的“说”和动作、表情等的“演”,小品《真假老师》成功借助这一艺术形式,揭示了都市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受到人们欢迎。语境对于幽默话语的建构十分重要,文章以该小品为例,从语境意义、语境功能、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影响等方面对幽默话语进行分析,揭示了幽默的生成。
注释:
[1][3][4]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23,105.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