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电子信息制造业上游的核心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推动,下游的终端产品主要为出口需求拉动。因此,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上下游产业环境、市场及政策环境的改善。文章介绍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技术创新
一、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有特定的知识基础、技术和投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垂直关联影响着产业的生产和创新。上游供应商具有特定的属性和能力,产品供应商为下游产业提供零部件投入,服务供应商为下游产业提供与创新相关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是创新的重要来源,购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或服务以改进投入是产业创新的最佳方式之一。
企业与下游用户的互动,有助于其了解下游用户的实际问题和未来需求,更好地评估创新方向,在提高研发收益的同时也使下游用户的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下游用户对所需产品的质量性能有丰富的认识,会以各种方式与企业互动,尤其当用户具有复杂、苛刻的质量要求时。在某些行业与用户密切互动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紧抓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契机,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加工贸易。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第一制造大国。
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651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7%;从业人员759万,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8.6%;总产值5.0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9%;增加值1.1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3.07万亿元,占全国出口的30.5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81.82%,居支配性地位,一般贸易出口占14%,比重稳步提高。从产品上看,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元器件类占42%,计算机类占33%,通信类占17%,家电类占8%。
此外,我国一些电子产品在世界具有支配性地位。如2009年,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85%,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的15%以上。
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和增加值率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在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品牌建设上,与国际大企业仍有相当大距离。因此,要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结构失衡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大都是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只限于重点的技术领域和重点企业。市场机制和资本市场不完善、R&D风险大等原因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的支持资金较少,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资金积累支持R&D。
(二)地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的投入、发展环境、产出等维度,都表现出了区域性发展的失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创新环境方面和信息化水平方面,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三)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仍不强,大都处于模仿创新的阶段。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多数采用完全模仿创新的方式,大中型企业同样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四、关于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此外,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也难以把握未来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容量,这就抑制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在此情况下。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政策的可持续性。努力使经济环境变得较为透明,有利于企业的战略性预测。政府应该制订相关制度,明确发展低技术创新的态度,且政策必须具有长期性。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行为
政府的财政投入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是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在创新行动中必须直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成本方面的顾虑将更加希望政府能够在财政上进行补贴。
(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创新方面的素质
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相应的技术技能与人才将提出新的要求。行业中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全面与长远的战略思维。然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人才结构却呈现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较少,另一方面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而年龄偏大。然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么是因为具有相当明朗的商业前景,要么是迫于立法上的压力。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仅靠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创新技术人才将不可能满足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政策上的激励。有关部门可以与相关行业加强协作,制订相关的行业人员准入考核标准。直接刺激从业人员的努力。各高等院校应当紧跟社会经济形势,培养相应的素质人才。同时政府应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权利得到保护。
(四)减少市场进入障碍,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开发是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而技术能否得到应用则是其根本保证。创新技术只有进入市场,才能为企业赚取商业利润,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技术的开发。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在技术上的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例如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不及生产容量的2%,市场狭小严重阻碍我国光伏产业技术的发展。
(五)开展公开市场活动,拉动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创新产品由于成本的约束以及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价格往往会面临着拉升的压力。因此在前期的市场环境中容易出现需求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介入市场,开展公开的市场活动,拉动低碳产品的需求。政府的采购,一方面直接增加产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能够对消费者的行为做出示范与引导。各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各类采购物品中,电子产品占很大的一部分,例如电脑、中央空调、照明设备、计算机周边设备等等。因此,政府采购可以作为拉动市场需求、引导绿色消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春枝,王娟.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5):49-50
[2]成力为,孙玮,王九云. 要素市场不完全视角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三阶段DEA-Windows的内外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比较[J]. 科学学研究,2011,29(6):930-938.
摘要: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下。电子信息制造业上游的核心元器件主要依靠进口推动,下游的终端产品主要为出口需求拉动。因此,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上下游产业环境、市场及政策环境的改善。文章介绍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技术创新
一、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有特定的知识基础、技术和投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的垂直关联影响着产业的生产和创新。上游供应商具有特定的属性和能力,产品供应商为下游产业提供零部件投入,服务供应商为下游产业提供与创新相关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服务。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是创新的重要来源,购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或服务以改进投入是产业创新的最佳方式之一。
企业与下游用户的互动,有助于其了解下游用户的实际问题和未来需求,更好地评估创新方向,在提高研发收益的同时也使下游用户的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下游用户对所需产品的质量性能有丰富的认识,会以各种方式与企业互动,尤其当用户具有复杂、苛刻的质量要求时。在某些行业与用户密切互动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紧抓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契机,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加工贸易。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第一制造大国。
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651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7%;从业人员759万,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的8.6%;总产值5.0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9%;增加值1.14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5%;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3.07万亿元,占全国出口的30.5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81.82%,居支配性地位,一般贸易出口占14%,比重稳步提高。从产品上看,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元器件类占42%,计算机类占33%,通信类占17%,家电类占8%。
此外,我国一些电子产品在世界具有支配性地位。如2009年,我国手机、微型计算机、彩电、数码相机、激光视盘机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9.9%、60.9%、48.3%、80%、85%,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的15%以上。
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附加值和增加值率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在研发投入、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品牌建设上,与国际大企业仍有相当大距离。因此,要对电子信息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结构失衡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大都是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只限于重点的技术领域和重点企业。市场机制和资本市场不完善、R&D风险大等原因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的支持资金较少,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资金积累支持R&D。
(二)地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的投入、发展环境、产出等维度,都表现出了区域性发展的失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创新环境方面和信息化水平方面,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三)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仍不强,大都处于模仿创新的阶段。小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多数采用完全模仿创新的方式,大中型企业同样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四、关于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此外,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也难以把握未来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容量,这就抑制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在此情况下。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政策的可持续性。努力使经济环境变得较为透明,有利于企业的战略性预测。政府应该制订相关制度,明确发展低技术创新的态度,且政策必须具有长期性。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行为
政府的财政投入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是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在创新行动中必须直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成本方面的顾虑将更加希望政府能够在财政上进行补贴。
(三)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创新方面的素质
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相应的技术技能与人才将提出新的要求。行业中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全面与长远的战略思维。然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人才结构却呈现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较少,另一方面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而年龄偏大。然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么是因为具有相当明朗的商业前景,要么是迫于立法上的压力。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仅靠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创新技术人才将不可能满足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政策上的激励。有关部门可以与相关行业加强协作,制订相关的行业人员准入考核标准。直接刺激从业人员的努力。各高等院校应当紧跟社会经济形势,培养相应的素质人才。同时政府应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权利得到保护。
(四)减少市场进入障碍,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开发是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而技术能否得到应用则是其根本保证。创新技术只有进入市场,才能为企业赚取商业利润,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技术的开发。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在技术上的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例如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不及生产容量的2%,市场狭小严重阻碍我国光伏产业技术的发展。
(五)开展公开市场活动,拉动创新技术产品的需求
创新产品由于成本的约束以及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价格往往会面临着拉升的压力。因此在前期的市场环境中容易出现需求不足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介入市场,开展公开的市场活动,拉动低碳产品的需求。政府的采购,一方面直接增加产品的需求量。另一方面能够对消费者的行为做出示范与引导。各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各类采购物品中,电子产品占很大的一部分,例如电脑、中央空调、照明设备、计算机周边设备等等。因此,政府采购可以作为拉动市场需求、引导绿色消费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春枝,王娟.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5):49-50
[2]成力为,孙玮,王九云. 要素市场不完全视角下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三阶段DEA-Windows的内外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比较[J]. 科学学研究,2011,29(6):93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