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情境是运用多媒体、角色道具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尤其应该重视巧置各种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语文课堂;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色彩与艺术魅力的学科,它的呈现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诱惑力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走进课堂,品味语文的真正魅力。而呈现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创设情境。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丢掉课堂教学那冷冰冰的知识,巧妙地创设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意志的活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做到“巧入门”,巧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去,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运用媒体,直观课文场景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媒体,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是利用阴房来制作天下闻名的葡萄干的,阴房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风干的制作方法也很新奇,如果单纯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维吾尔族老伯是如何一步步制作葡萄干的话,估计会花相当大的力气,而且会吃力不讨好。我采用了电脑播放实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看维吾尔族老伯是如何巧妙利用阴房的特点来制作出美味的葡萄干,这样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这种制作葡萄干的巧妙方法,从而对勤劳聪明的维吾尔族人民产生了敬爱和钦佩之情。
二、运用道具,巧置角色扮演之境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我先用动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小动物门比尾巴的有趣比赛,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小猴子、小兔子、小狗、孔雀等等,进行角色表演,展开全班性的比尾巴大赛,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角色表演时,扮演小猴子的孩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扭着身子,大声地说:“猴子的尾巴长!”扮演小兔子的小女孩一蹦一跳的,翘起自己短短的“尾巴”,说:“兔子的尾巴短!”扮演红雀的小女孩展开着自己制作的“彩色尾巴”,骄傲地昂着头,说:“红雀的尾巴最好看!”
角色表演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仍然跃跃欲试,这时,我顺势提出拓展作业:“回家后观察一下其他小动物,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的尾巴非常有趣?”这个作业一布置,孩子们都兴奋地讨论起来了,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们的作业完成得非常成功。
三、巧置情境,激发感情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一大重点,我们希望以读促读,以读感悟,而在课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的指导往往是教师的一大难题,老师们往往为学生的拖音、唱读、喊读、死气沉沉地混读等头疼不已。其实,只要老师们牢牢记住,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出来的,而感情是朗读必不可少的,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好方法。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反动派抓捕李大钊的场景非常具有冲突性,很值得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反动派蛮横无理、粗暴残忍的性格特征与行为特征,然后进一步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勇于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先播放了介绍李大钊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以一段充满枪声、纷乱的脚步声和喊叫声的音频引入朗读环节,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我”、李大钊和几位反动派,展开对话朗读。由于前面的情境铺垫很到位,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住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很好地朗读了出来。
从以上几点来看,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情境中,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教学因之而愈显生动,语文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置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进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169
[2]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31卷
【关键词】创设情境;语文课堂;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充满文学色彩与艺术魅力的学科,它的呈现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诱惑力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走进课堂,品味语文的真正魅力。而呈现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创设情境。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应丢掉课堂教学那冷冰冰的知识,巧妙地创设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意志的活动,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做到“巧入门”,巧设情境,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去,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运用媒体,直观课文场景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媒体,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葡萄沟》一课。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是利用阴房来制作天下闻名的葡萄干的,阴房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风干的制作方法也很新奇,如果单纯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维吾尔族老伯是如何一步步制作葡萄干的话,估计会花相当大的力气,而且会吃力不讨好。我采用了电脑播放实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观看维吾尔族老伯是如何巧妙利用阴房的特点来制作出美味的葡萄干,这样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这种制作葡萄干的巧妙方法,从而对勤劳聪明的维吾尔族人民产生了敬爱和钦佩之情。
二、运用道具,巧置角色扮演之境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孩子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或描画表演,或主持裁决,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孩子担当、扮演“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兴奋不已。儿童在情感趋动下,主动投入的那种“力”,几乎是无法遏制的。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了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特定情境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因罩上浓厚的情感而焕发出生动的光彩。
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我先用动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小动物门比尾巴的有趣比赛,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小猴子、小兔子、小狗、孔雀等等,进行角色表演,展开全班性的比尾巴大赛,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角色表演时,扮演小猴子的孩子甩着长长的“尾巴”,扭着身子,大声地说:“猴子的尾巴长!”扮演小兔子的小女孩一蹦一跳的,翘起自己短短的“尾巴”,说:“兔子的尾巴短!”扮演红雀的小女孩展开着自己制作的“彩色尾巴”,骄傲地昂着头,说:“红雀的尾巴最好看!”
角色表演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仍然跃跃欲试,这时,我顺势提出拓展作业:“回家后观察一下其他小动物,看看还有哪些小动物的尾巴非常有趣?”这个作业一布置,孩子们都兴奋地讨论起来了,在这样的气氛下,他们的作业完成得非常成功。
三、巧置情境,激发感情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一大重点,我们希望以读促读,以读感悟,而在课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的指导往往是教师的一大难题,老师们往往为学生的拖音、唱读、喊读、死气沉沉地混读等头疼不已。其实,只要老师们牢牢记住,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出来的,而感情是朗读必不可少的,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好方法。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反动派抓捕李大钊的场景非常具有冲突性,很值得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反动派蛮横无理、粗暴残忍的性格特征与行为特征,然后进一步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勇于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因此,我先播放了介绍李大钊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以一段充满枪声、纷乱的脚步声和喊叫声的音频引入朗读环节,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我”、李大钊和几位反动派,展开对话朗读。由于前面的情境铺垫很到位,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住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很好地朗读了出来。
从以上几点来看,在老师巧妙设置的情境中,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内外沟通,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教学因之而愈显生动,语文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置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进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169
[2]庞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