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唯物史观解说》由郭泰著,李达译,经李汉俊帮助,于1921年5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我国第一本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读物,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唯物论与哲学的唯物论,以及关于科学、发明、法律、政治、习惯与道德、宗教与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唯物论剖析。唯物史观深刻地影响着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使先进的中国人获得了改造国家、社会与自然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 《唯物史观解说》;郭泰;李达
[中图分类号] K265,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7-0163-0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这次西学东渐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掀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改变了20-21世纪的世界。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是1899年,最初,传播者称赞他是“百工领袖”。不久,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也撰文赞颂他是“社会主义之泰斗”,随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陆续传入我国。五四时期,由引进唯物史观为开头,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序幕。
1918年11月《中国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李大钊撰写的《BOLSHEVI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2篇文章,成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肇始。这2篇著名时评,正是运用唯物史观写出来的杰作。1919年5月5日,在马克思101诞辰之际,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文章。与此同时,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第二部分也是专门介绍唯物史观。
1921年5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唯物史观解说》,是我们首本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普及性读物。作者郭泰(Gorter ,1864-1927)是荷兰社会主义者,生平不详。中文翻译者李达(1890-1966), 又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江春、鹤、胡炎等。湖南零陵(今永州)人。1913年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20年8月回国。在日本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达回到上海后,立即成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参加《新青年》的编辑,11月出任《共产党》月刊主编。次年2月,接替李汉俊担任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代理书记,肩负起筹备中共一大的重任,并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唯物史观解说》是郭泰“为荷兰的劳动者作的解释唯物史观的要旨,说明社会主义必然发生的根源,词义浅显,解释周到”[1]。它是当时诠释唯物史观比较好的一本书。该书由考茨基作序,共131页,14章:第一章 本书之目的。第二章 历史的唯物论与哲学的唯物论。第三章 这学说的内容:一 劳动技术 劳动器具 生产力,二 劳动关系 财产关系 生产关系,三 生产力与财产关系之矛盾,四 掘翻资本家的基础石。第四章 实例之说明:一 最单纯的实例,二 新技术所生的各种变化,三 新技术与新阶级的关系,四 物质生活之物质的原因,五 劳动是人类精神的根源。第五章 科学,智识,学问:一 劳动者的智识之由来,二 科学家,技术家,法律家及僧侣之必要,三 生产过程欲求的结果,四 第一反对说(欲求乃精神),五 第二反对说(纯粹智识欲),六 成为进化动力的地理要素。第六章 发明:一 精神与发明,二 中世之发明,三 过渡期之发明,四 现代之发明,五 原始之发明,六 由必然的世界到自由的国家;七 超过欲求而发达的科学。第七章 法律:一 所有观念变化之实例,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例,三 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四 对于犯罪思想之变化,五 阶级斗争与权利思想,六 表同情于贫人的富人。第八章 政治:一 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二 德国劳动阶级之发达,三 有产阶级中之差别,四 大资本家的地位,五 旧贵族阶级之地位,六 中等阶级之地位,七 中下阶级之地位,八 中上中下及劳动阶级,九 阶级与个人之关系。第九章 习惯与道德:一 精神界之高级方面,二 习惯变化之实例,三 善恶观念之变化,四 妇人解放运动之原因,五 女权论者与社会主义的妇人,六 大理想与地上的根底,七 善恶的根本之难解,八 社会的本能即道德心,九 私有竞争与阶级。第十章 宗教与哲学:一 由自然力的崇拜到精神的崇拜,二 善恶的观念与社会的本能,三 罗马之统一与一神论,四 适应封建制度的耶稣教,五 宗教改革的真意义,六 抽象的不可解之神,七 宗教之灵化空化,八 劳动阶级无宗教,九 狄更之哲学,十 宗教是个人的私事。第十一章 艺术。第十二章 结论。第十三章 真理之力。第十四章 个人之力。
《唯物史观解说》原版是德文,中文本的底本来自日本社会主义者彦的日文版,于1920年由日本大镫阁出版。日版不是全本,除了缺字很多外,还没有翻译考茨基所作的序以及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后经李达参照德文本补译,成为全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李汉俊的大力帮助。李达还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精髓翻译成中文,主要包括: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的最基本的生活和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历史过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若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到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将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5.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各时期就是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传入我国,使先进的中国人获得了改造国家、社会与自然的先进思想武器。唯物史观启蒙中国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推动世界的根本动力是经济(不是唯一的动力),是生产力,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劳动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人。社会发展是根据经济(生产力)的变化,有规律地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各种形式,用暴力彻底推翻资本主义是最根本的手段,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手段,彻底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代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接受唯物史观后,立即声明“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中国共产党紧紧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发动广大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1]李 达.唯物史观解说[M].上海:中华书局,1921.
[2]毛泽东.毛泽东致蔡和森(1921年1月21日).//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李利林]
[关键词] 《唯物史观解说》;郭泰;李达
[中图分类号] K265,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7-0163-0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这次西学东渐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掀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彻底改变了中国,改变了20-21世纪的世界。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马克思是1899年,最初,传播者称赞他是“百工领袖”。不久,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也撰文赞颂他是“社会主义之泰斗”,随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陆续传入我国。五四时期,由引进唯物史观为开头,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序幕。
1918年11月《中国青年》第5卷第5号,发表李大钊撰写的《BOLSHEVISM的胜利》《庶民的胜利》2篇文章,成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肇始。这2篇著名时评,正是运用唯物史观写出来的杰作。1919年5月5日,在马克思101诞辰之际,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文章。与此同时,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第二部分也是专门介绍唯物史观。
1921年5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唯物史观解说》,是我们首本专门介绍唯物史观的普及性读物。作者郭泰(Gorter ,1864-1927)是荷兰社会主义者,生平不详。中文翻译者李达(1890-1966), 又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江春、鹤、胡炎等。湖南零陵(今永州)人。1913年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20年8月回国。在日本期间,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达回到上海后,立即成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重要成员,参加《新青年》的编辑,11月出任《共产党》月刊主编。次年2月,接替李汉俊担任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代理书记,肩负起筹备中共一大的重任,并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唯物史观解说》是郭泰“为荷兰的劳动者作的解释唯物史观的要旨,说明社会主义必然发生的根源,词义浅显,解释周到”[1]。它是当时诠释唯物史观比较好的一本书。该书由考茨基作序,共131页,14章:第一章 本书之目的。第二章 历史的唯物论与哲学的唯物论。第三章 这学说的内容:一 劳动技术 劳动器具 生产力,二 劳动关系 财产关系 生产关系,三 生产力与财产关系之矛盾,四 掘翻资本家的基础石。第四章 实例之说明:一 最单纯的实例,二 新技术所生的各种变化,三 新技术与新阶级的关系,四 物质生活之物质的原因,五 劳动是人类精神的根源。第五章 科学,智识,学问:一 劳动者的智识之由来,二 科学家,技术家,法律家及僧侣之必要,三 生产过程欲求的结果,四 第一反对说(欲求乃精神),五 第二反对说(纯粹智识欲),六 成为进化动力的地理要素。第六章 发明:一 精神与发明,二 中世之发明,三 过渡期之发明,四 现代之发明,五 原始之发明,六 由必然的世界到自由的国家;七 超过欲求而发达的科学。第七章 法律:一 所有观念变化之实例,二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例,三 原始基督教与社会主义,四 对于犯罪思想之变化,五 阶级斗争与权利思想,六 表同情于贫人的富人。第八章 政治:一 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二 德国劳动阶级之发达,三 有产阶级中之差别,四 大资本家的地位,五 旧贵族阶级之地位,六 中等阶级之地位,七 中下阶级之地位,八 中上中下及劳动阶级,九 阶级与个人之关系。第九章 习惯与道德:一 精神界之高级方面,二 习惯变化之实例,三 善恶观念之变化,四 妇人解放运动之原因,五 女权论者与社会主义的妇人,六 大理想与地上的根底,七 善恶的根本之难解,八 社会的本能即道德心,九 私有竞争与阶级。第十章 宗教与哲学:一 由自然力的崇拜到精神的崇拜,二 善恶的观念与社会的本能,三 罗马之统一与一神论,四 适应封建制度的耶稣教,五 宗教改革的真意义,六 抽象的不可解之神,七 宗教之灵化空化,八 劳动阶级无宗教,九 狄更之哲学,十 宗教是个人的私事。第十一章 艺术。第十二章 结论。第十三章 真理之力。第十四章 个人之力。
《唯物史观解说》原版是德文,中文本的底本来自日本社会主义者彦的日文版,于1920年由日本大镫阁出版。日版不是全本,除了缺字很多外,还没有翻译考茨基所作的序以及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后经李达参照德文本补译,成为全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李汉俊的大力帮助。李达还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精髓翻译成中文,主要包括: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的最基本的生活和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产的历史过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关系若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变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到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将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5.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各时期就是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与方法论传入我国,使先进的中国人获得了改造国家、社会与自然的先进思想武器。唯物史观启蒙中国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推动世界的根本动力是经济(不是唯一的动力),是生产力,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劳动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人。社会发展是根据经济(生产力)的变化,有规律地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实现。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各种形式,用暴力彻底推翻资本主义是最根本的手段,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手段,彻底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代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接受唯物史观后,立即声明“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中国共产党紧紧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发动广大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参考文献]
[1]李 达.唯物史观解说[M].上海:中华书局,1921.
[2]毛泽东.毛泽东致蔡和森(1921年1月21日).//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