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级星期二”之后,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竞争的局面会明朗化,可是最后的赢家输家,要到11月大选投票日才会彻底明了。然而不管最后谁入主白宫,一个明显的赢家已经显现,这便是美国制度文化在国际上的“软力量”,在这次总统竞选过程中显著上升。
在布什政府之下,美国的贸易和财政两大赤字直线上升,政府是寅吃卯粮,而民间消费则日益来自亚洲民众的储蓄。而次贷危机更导致外国资本进军华尔街金融机构。
布什访问中东回国时,《华盛顿邮报》曾刊登漫画,说在他外出期间“美国已经变成外国投资者独资拥有的子公司”,形象地说明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实力地位下降。伊拉克战争泥沼,加上阿富汗局势恶化,更显示美国军事实力的局限。
可是布什总统执政八年来“单边主义”外交的最大“遗产”,无过于美国的国际道德权威大幅度下降,从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制造散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谎言、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丑闻、美军关塔那摩基地监狱酷刑黑幕,到中央情报局“黑狱”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无不连累美式民主制度曾经在世界上享有的“软力量”。
伊斯兰世界高涨的反美浪潮自不用说,美国其他地区的声望也都急剧下降。《纽约时报》便提到有旅行欧洲的美国人自称来自加拿大,以免遭受白眼。
大选曲折多变高潮迭起
可是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竞选,却为元气大伤的美国“软力量”复苏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欧洲、亚洲到拉丁美洲,从中国大陆到阿拉伯世界,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国际要闻,不仅是报章杂志的头版消息和封面故事,也是每日电视新闻报道分析的要题。
对比近年来布什政府为了进行“反恐”宣传战,不惜巨款成立阿拉伯语卫视网,出版发行各种杂志,效果极为有限,问津者寥寥。如今却不费美国纳税人一个子儿,全球传媒主动连篇累牍渲染和报道美国激烈的总统竞选盛况,无形中为美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做出巨大的宣传,远远超过任何官方渠道和公关机构可以达到的广度和效果。
这一“盛况”的出现,有一定的具体因素,特别是大部分国际社会像美国公众一样,对布什总统厌倦已极,而促长了对白宫下一任主人的期望。
另外便是这次美国大选曲折多变,戏剧性和高潮迭起,尤其是首次出现具有高度期望的女候选人和少数族裔候选人,大大激起了国际公众的好奇心理,成为当地媒体吸引眼球的最佳题材。
全球媒体竞逐新闻
记得多年前读到华文传媒老前辈梁厚甫先生的评论,将美国严格两党制下的总统选举形容为“媒婆制度下的婚姻自由”,十分精彩地点出美国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但是不得不承认,再是在两党平分天下不容第三党插足的限制之下,美国总统大选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美国民意的动态多变。公认胜券在握的领先政客会在几周内成为明日黄花,而原先毫无希望的黑马则异军突起。
这次美国总统竞选,正是充满了这样的戏剧化变局,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激烈的总统选战,也确实展现了美国的不少体制性优点,尤其是选战花费的巨大金钱。这种在西方无与伦比的金权政治运作,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公民社会上,受到开放传媒的监督和制约。
美国政治募捐与政客行情的互动,类似于股票行情,麦凯恩参议员的咸鱼翻身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纽约时报》披露,去年秋季被视为毫无希望麦凯恩穷得叮当响,到新罕布什尔州活动时只能住进低档的汽车旅店。
一旦出现转机,其政治筹款速率便达到每周数百万美元之巨。亿万美金在“政治市场”上瞬息万变的选情中如此迅速流通,除了美国成熟的公民社会制约,很难为其他社会仿效。而巨大金钱的投入,更增加了选战的戏剧化成分,而吸引全球媒体的关注。这次美国很有可能选出历史上的首任女总统或黑人总统,这一情况比美国社会的男女平权和种族平等实况超前许多,而不免美化了美国的社会现实。
难怪《纽约时报》自豪地宣称:这次总统竞选展示“美国是地球上最具活力、开放、自我更新的民主社会。”而全球媒体的竞相报道评论,无形中成为上述豪言的注脚。
责任编辑 覃福贵
在布什政府之下,美国的贸易和财政两大赤字直线上升,政府是寅吃卯粮,而民间消费则日益来自亚洲民众的储蓄。而次贷危机更导致外国资本进军华尔街金融机构。
布什访问中东回国时,《华盛顿邮报》曾刊登漫画,说在他外出期间“美国已经变成外国投资者独资拥有的子公司”,形象地说明了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实力地位下降。伊拉克战争泥沼,加上阿富汗局势恶化,更显示美国军事实力的局限。
可是布什总统执政八年来“单边主义”外交的最大“遗产”,无过于美国的国际道德权威大幅度下降,从为了发动伊拉克战争而制造散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谎言、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丑闻、美军关塔那摩基地监狱酷刑黑幕,到中央情报局“黑狱”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无不连累美式民主制度曾经在世界上享有的“软力量”。
伊斯兰世界高涨的反美浪潮自不用说,美国其他地区的声望也都急剧下降。《纽约时报》便提到有旅行欧洲的美国人自称来自加拿大,以免遭受白眼。
大选曲折多变高潮迭起
可是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竞选,却为元气大伤的美国“软力量”复苏提供了重要契机。
从欧洲、亚洲到拉丁美洲,从中国大陆到阿拉伯世界,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成为最吸引眼球的国际要闻,不仅是报章杂志的头版消息和封面故事,也是每日电视新闻报道分析的要题。
对比近年来布什政府为了进行“反恐”宣传战,不惜巨款成立阿拉伯语卫视网,出版发行各种杂志,效果极为有限,问津者寥寥。如今却不费美国纳税人一个子儿,全球传媒主动连篇累牍渲染和报道美国激烈的总统竞选盛况,无形中为美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做出巨大的宣传,远远超过任何官方渠道和公关机构可以达到的广度和效果。
这一“盛况”的出现,有一定的具体因素,特别是大部分国际社会像美国公众一样,对布什总统厌倦已极,而促长了对白宫下一任主人的期望。
另外便是这次美国大选曲折多变,戏剧性和高潮迭起,尤其是首次出现具有高度期望的女候选人和少数族裔候选人,大大激起了国际公众的好奇心理,成为当地媒体吸引眼球的最佳题材。
全球媒体竞逐新闻
记得多年前读到华文传媒老前辈梁厚甫先生的评论,将美国严格两党制下的总统选举形容为“媒婆制度下的婚姻自由”,十分精彩地点出美国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但是不得不承认,再是在两党平分天下不容第三党插足的限制之下,美国总统大选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上美国民意的动态多变。公认胜券在握的领先政客会在几周内成为明日黄花,而原先毫无希望的黑马则异军突起。
这次美国总统竞选,正是充满了这样的戏剧化变局,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激烈的总统选战,也确实展现了美国的不少体制性优点,尤其是选战花费的巨大金钱。这种在西方无与伦比的金权政治运作,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公民社会上,受到开放传媒的监督和制约。
美国政治募捐与政客行情的互动,类似于股票行情,麦凯恩参议员的咸鱼翻身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纽约时报》披露,去年秋季被视为毫无希望麦凯恩穷得叮当响,到新罕布什尔州活动时只能住进低档的汽车旅店。
一旦出现转机,其政治筹款速率便达到每周数百万美元之巨。亿万美金在“政治市场”上瞬息万变的选情中如此迅速流通,除了美国成熟的公民社会制约,很难为其他社会仿效。而巨大金钱的投入,更增加了选战的戏剧化成分,而吸引全球媒体的关注。这次美国很有可能选出历史上的首任女总统或黑人总统,这一情况比美国社会的男女平权和种族平等实况超前许多,而不免美化了美国的社会现实。
难怪《纽约时报》自豪地宣称:这次总统竞选展示“美国是地球上最具活力、开放、自我更新的民主社会。”而全球媒体的竞相报道评论,无形中成为上述豪言的注脚。
责任编辑 覃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