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教研组功能,提升教研品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784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要让教师在沉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要加强教研组建设,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屡见不鲜,要让“教研”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必须改变教师认为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是“加法”的错误观念,要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剖析 更新 激活 教研组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教”保障学校的生命,“研”则提升学校的品质,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富有生命活力且健康的个体出现,教师个人也需要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要让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必须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
  一、剖析中提升——教研组建设的价值认识
  仔细考察当前教研组工作,在现实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现象一】教研观念陈旧: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教师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缺乏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形成和研究习惯培养的机制。
  【现象二】教研目标模糊:形式性多,实质性少。教研计划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目标定位,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现象三】教研过程粗放:活动性多,主题性少。往往重行轻研,重知轻能,重展示轻积累。
  【现象四】教研内容点状:功利性多而现实性少。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系统规划的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点状的“公开课”展示的层面。
  要让“教研”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真正以教学研究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成为提升教师展示成果重要阵地,我们就必须改变“教研”游离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的现象,让教研组价值不仅停留在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土壤。“成事”促“成人”,在实质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作用,实现学校文化、教研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二、更新中激活——教研组建设的开展策略
  1.自我剖析,找准发展的平台
  能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理清发展状态,找准发展平台是关键。在每位教师自我诊断、剖析、把脉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要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每一梯队人员的优势、不足、发展目标。近年来,许多教师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但仍需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多数教师都能自觉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期望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但需要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来引领。于是,学校加入区域整体推进的研究课题,以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发展平台。在学校总课题引领下,各教研组针对本组现状形成研究课题。
  2.问题入手,提高教研活动效能
  研究“散点化”问题。为了解决研究“散点化”问题,借助课型研究落实关键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师研究的不同课型,分为不同的课型备课组,各学科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梯队进行有序推进,逐渐形成成熟案例。
  年段“新教师”问题。基于学校教师以年段教学为主,低年级教师专门教学低年段,听不懂高年级的课,高年级教师对低年级的课不感兴趣,产生了年段“新教师”的现象。在实施六个年级大循环的过渡阶段,在深入课型研究的同时,我们在每个学期提出统一评课观测主题。例如,上学期把“学习方式——积极能动”的主题作为各教研组主要观测的突破口,重点观测:一是学生的内因,即学习动机和能力(想学或不想学、能学或不会学);二是学习的外因,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主张怎样教、习惯怎样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向——是不是表现出“我要学”“我能学”;学习行为——是不是“充分活动”“获得成功”;学习效果——学习资源是不是丰富有效。这样,不管是处于哪个年级的教师,是不是教过的内容,都能发现亮点和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反思和重建有很大帮助。
  3.组本化研讨方式,探索创新教研新实践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践,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与其他教师的差距越加明显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组结合本组实际,进行组本化研究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语文组:滚动式研讨。基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拖堂以及新理念停留在口头,缺少转化到课堂。在备课组中,采用初建—重建的形式,通过课堂实践研究,促使教师们不断丰富对新理念的理解,将研究深深扎根于每位教师的课堂。
  数学组:对比式研讨。基于各年级都有骨干教师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优势,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对比式研讨,重点关注各环节的不同处理:是否重心下移,互动生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英语组:跟踪式研讨。针对英语组青年教师集中,以及到校三年内的年轻教师首次教毕业班问题,我们选出两位新教师,由其他教师对他们进行跟踪听课,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说问题、找对策、想办法。同时,安排两位年轻教师听其他教师的课,寻不同、究原因、谈困惑、思问题,并将二次研讨融入后续内容的教学中,努力实现新的提升。
  4.搭建平台,促不同教师不同发展
  教研组长,以整体策划研究促发展。教研组组长是基层的精英,是最基层的领导者,教研组研究计划的制订、总结的形成,让教研组长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促进其对学科建设发展优势、问题和潜在的再思考,能够助推教研组长的主动意识、责任人意識、策划能力的提高。期初、期末例会交流,促进互相学习的同时,促进教研组长的成长。
  不同梯队教师,以不同层面研究课促发展。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希望找到生命成长感。第一梯队教师深入探索研究,第二梯队教师巩固深化研究,第三梯队教师紧跟模仿研究。不同梯队教师的不同要求,分层目标,滚动推进,只要投入、努力都能达到。教师主动学习、倾情投入的热情不断被焕发,同时促进教研组课型研究的整体提升。   逐层推荐的精品课,积累研究资源。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也需要成功的体验,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逐步推进校内精品课。精品课的着眼点不是骨干教师展示的舞台,而是从三个层面促进全员参与,从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学校层面,激发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学习和创造热情,既帮助学科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积累,又从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研究文化出发,丰富研究资源,激发研究热情。
  三、成事中成人——促教研组责任人及组员成长
  1.创新团队建设,责任人意识加强了
  (1)民主竞聘制度,促责任人成长了
  教研组建设的灵魂在于教师的责任心和团队的竞争、合作意识。通过民主竞聘产生新一任教研组长的过程,使教研组长经历动力内化。他们意识更强了,从“完成任务型”转变成一个想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的“思索总结型”教研组长。如今,各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中的管理者,更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文化的创建者。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备课组长引领组员共同成长的意愿越来越强。
  (2)人人均为责任人,合作意识加强了
  为进一步增强教研组每一位成员的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各教研组把岗位工作思路引入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内定人定岗,人人参与,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数学教研组的岗位设置见下表:
  2.活动人人参与,每位成员成长了
  (1)行为——变了
  随着教研组活动的真实开展,每位成员都敢于实践不怕出错(目的是改进),真实研讨,真实反馈。学生立场进一步确立,学会深入地思考“学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发展?”“有哪些可靠的发展方式?”“如何才能持续地发展?”……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中得到一次次的磨炼,课后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不断地形成理性的认识。
  (2)思想——变了
  各教研组成员的激情、斗志、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价值观念从以“事”和“物”为核心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思维方式由“散点状态”“表层状态”转到“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学生立场在变化,从缺失—泛化—落实,从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具体知识的掌握上,到教师跟着学生走,到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和策略的思考和体悟上。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只要教研活动有收获就能提高教师们教研的积极性,学校教研组在剖析中提升,更新中激活,成事中成人。
  【参考文献】
  [1]王洁,郑慧琦,胡兴宏.研究让教师加速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2]葉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高翔.校本教研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科, 2011(3).
其他文献
花開芬芳
期刊
小窍门:怎样让小小的手机具有音响的效果?  你需要准备:剪刀  图钉若干  尺子 废旧的纸巾筒  1 用尺子量一下手机的下边长。  2 在纸巾简上剪出一个和手机下边长差不多的长方形开口。  3 将图钉固定在纸巾筒两端。  4 把手机放上去放一段音乐,试试音效吧!  小贴士  为什么给手机套上纸巾筒,手机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得大一些,并且更加动听?这是因为声音的反射。声音和光线一样,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反
本期的小实验能帮你了解一种叫做“碱”的化学物质。还记得上一期提到的“酸”和紫甘蓝溶液指示剂吗?如果不记得了,就翻出上一期,复习一下吧!  牙膏实验  紫甘蓝指示剂遇到酸会变成粉红色,那么遇到碱会发生什么反应呢?  1在玻璃杯的底部涂一层牙膏。滴几滴紫甘蓝指示液,然后充分搅拌。  2等待5分钟。你会发现:指示剂慢慢地变成了绿色,这是因为牙膏是碱性的。  家用的碱  碱是与酸相对应的化学物质,能让一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在培养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素养中要求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作图时随意马虎,不是不借助工具,就是不按照标准作图,影响解题结果。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作图习惯,用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为例,从走“近”文化内容、走“进”文化特点、走“浸”文化培养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的策略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理解 学生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
【摘要】小学双语数学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离不开课程协同的实践路径。本文通过列举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具体讨论小学双语数学教学活动展开的程序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才能在小学双语数学教学中做到双语数学学科与英语学科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上的高度协同,进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语教学 课程协同  根据双语教育研究专家王斌华教授的定位,小学数学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或最高境
德育校本课程微课是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围绕某个德育主题通过视频方式呈现的校本课程,短小精炼,符合儿童认知学习规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微课开发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德育微课利用一段10分钟左右的视频,围绕一个德育主题展开,生动的画面加上恰到好处的讲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他们对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接受程度明显优于单纯的讲解说教。经过我们的精心设计、精心剪辑而成的校本化德育微课,
力有很多种,有轻弹一粒豌豆那样微小的力,也有宇宙星体之间巨大的引力。如果你不小心摔倒了,那也是力的作用。本期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力学的知识。  伟大的牛顿  艾萨克·牛顿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去剑桥大学读书,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做实验上,以至于常常忘记吃饭。  牛顿在研究力学的同时,发明了微积分。人们至今仍在使用这个数学工具,甚至用它来计算火箭的航程。紧接着,牛顿实现了人生当中最
摘要:语文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便于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本文以微话剧《边山》的排演为例,阐述如何才能让语文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语文学习;真实生活;核心素养  2017年,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作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
幼儿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