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要让教师在沉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就要加强教研组建设,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屡见不鲜,要让“教研”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必须改变教师认为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是“加法”的错误观念,要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剖析 更新 激活 教研组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教”保障学校的生命,“研”则提升学校的品质,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富有生命活力且健康的个体出现,教师个人也需要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要让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必须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
一、剖析中提升——教研组建设的价值认识
仔细考察当前教研组工作,在现实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现象一】教研观念陈旧: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教师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缺乏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形成和研究习惯培养的机制。
【现象二】教研目标模糊:形式性多,实质性少。教研计划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目标定位,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现象三】教研过程粗放:活动性多,主题性少。往往重行轻研,重知轻能,重展示轻积累。
【现象四】教研内容点状:功利性多而现实性少。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系统规划的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点状的“公开课”展示的层面。
要让“教研”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真正以教学研究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成为提升教师展示成果重要阵地,我们就必须改变“教研”游离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的现象,让教研组价值不仅停留在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土壤。“成事”促“成人”,在实质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作用,实现学校文化、教研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二、更新中激活——教研组建设的开展策略
1.自我剖析,找准发展的平台
能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理清发展状态,找准发展平台是关键。在每位教师自我诊断、剖析、把脉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要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每一梯队人员的优势、不足、发展目标。近年来,许多教师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但仍需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多数教师都能自觉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期望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但需要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来引领。于是,学校加入区域整体推进的研究课题,以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发展平台。在学校总课题引领下,各教研组针对本组现状形成研究课题。
2.问题入手,提高教研活动效能
研究“散点化”问题。为了解决研究“散点化”问题,借助课型研究落实关键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师研究的不同课型,分为不同的课型备课组,各学科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梯队进行有序推进,逐渐形成成熟案例。
年段“新教师”问题。基于学校教师以年段教学为主,低年级教师专门教学低年段,听不懂高年级的课,高年级教师对低年级的课不感兴趣,产生了年段“新教师”的现象。在实施六个年级大循环的过渡阶段,在深入课型研究的同时,我们在每个学期提出统一评课观测主题。例如,上学期把“学习方式——积极能动”的主题作为各教研组主要观测的突破口,重点观测:一是学生的内因,即学习动机和能力(想学或不想学、能学或不会学);二是学习的外因,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主张怎样教、习惯怎样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向——是不是表现出“我要学”“我能学”;学习行为——是不是“充分活动”“获得成功”;学习效果——学习资源是不是丰富有效。这样,不管是处于哪个年级的教师,是不是教过的内容,都能发现亮点和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反思和重建有很大帮助。
3.组本化研讨方式,探索创新教研新实践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践,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与其他教师的差距越加明显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组结合本组实际,进行组本化研究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语文组:滚动式研讨。基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拖堂以及新理念停留在口头,缺少转化到课堂。在备课组中,采用初建—重建的形式,通过课堂实践研究,促使教师们不断丰富对新理念的理解,将研究深深扎根于每位教师的课堂。
数学组:对比式研讨。基于各年级都有骨干教师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优势,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对比式研讨,重点关注各环节的不同处理:是否重心下移,互动生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英语组:跟踪式研讨。针对英语组青年教师集中,以及到校三年内的年轻教师首次教毕业班问题,我们选出两位新教师,由其他教师对他们进行跟踪听课,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说问题、找对策、想办法。同时,安排两位年轻教师听其他教师的课,寻不同、究原因、谈困惑、思问题,并将二次研讨融入后续内容的教学中,努力实现新的提升。
4.搭建平台,促不同教师不同发展
教研组长,以整体策划研究促发展。教研组组长是基层的精英,是最基层的领导者,教研组研究计划的制订、总结的形成,让教研组长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促进其对学科建设发展优势、问题和潜在的再思考,能够助推教研组长的主动意识、责任人意識、策划能力的提高。期初、期末例会交流,促进互相学习的同时,促进教研组长的成长。
不同梯队教师,以不同层面研究课促发展。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希望找到生命成长感。第一梯队教师深入探索研究,第二梯队教师巩固深化研究,第三梯队教师紧跟模仿研究。不同梯队教师的不同要求,分层目标,滚动推进,只要投入、努力都能达到。教师主动学习、倾情投入的热情不断被焕发,同时促进教研组课型研究的整体提升。 逐层推荐的精品课,积累研究资源。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也需要成功的体验,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逐步推进校内精品课。精品课的着眼点不是骨干教师展示的舞台,而是从三个层面促进全员参与,从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学校层面,激发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学习和创造热情,既帮助学科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积累,又从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研究文化出发,丰富研究资源,激发研究热情。
三、成事中成人——促教研组责任人及组员成长
1.创新团队建设,责任人意识加强了
(1)民主竞聘制度,促责任人成长了
教研组建设的灵魂在于教师的责任心和团队的竞争、合作意识。通过民主竞聘产生新一任教研组长的过程,使教研组长经历动力内化。他们意识更强了,从“完成任务型”转变成一个想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的“思索总结型”教研组长。如今,各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中的管理者,更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文化的创建者。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备课组长引领组员共同成长的意愿越来越强。
(2)人人均为责任人,合作意识加强了
为进一步增强教研组每一位成员的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各教研组把岗位工作思路引入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内定人定岗,人人参与,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数学教研组的岗位设置见下表:
2.活动人人参与,每位成员成长了
(1)行为——变了
随着教研组活动的真实开展,每位成员都敢于实践不怕出错(目的是改进),真实研讨,真实反馈。学生立场进一步确立,学会深入地思考“学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发展?”“有哪些可靠的发展方式?”“如何才能持续地发展?”……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中得到一次次的磨炼,课后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不断地形成理性的认识。
(2)思想——变了
各教研组成员的激情、斗志、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价值观念从以“事”和“物”为核心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思维方式由“散点状态”“表层状态”转到“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学生立场在变化,从缺失—泛化—落实,从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具体知识的掌握上,到教师跟着学生走,到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和策略的思考和体悟上。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只要教研活动有收获就能提高教师们教研的积极性,学校教研组在剖析中提升,更新中激活,成事中成人。
【参考文献】
[1]王洁,郑慧琦,胡兴宏.研究让教师加速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2]葉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高翔.校本教研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科, 2011(3).
【关键词】剖析 更新 激活 教研组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研组建设是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教”保障学校的生命,“研”则提升学校的品质,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富有生命活力且健康的个体出现,教师个人也需要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要让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学校必须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
一、剖析中提升——教研组建设的价值认识
仔细考察当前教研组工作,在现实教研组的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现象一】教研观念陈旧:事务性多而研究性少。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教师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缺乏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形成和研究习惯培养的机制。
【现象二】教研目标模糊:形式性多,实质性少。教研计划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目标定位,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现象三】教研过程粗放:活动性多,主题性少。往往重行轻研,重知轻能,重展示轻积累。
【现象四】教研内容点状:功利性多而现实性少。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系统规划的教学实践,往往局限于点状的“公开课”展示的层面。
要让“教研”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真正以教学研究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成为提升教师展示成果重要阵地,我们就必须改变“教研”游离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的现象,让教研组价值不仅停留在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而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土壤。“成事”促“成人”,在实质性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作用,实现学校文化、教研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二、更新中激活——教研组建设的开展策略
1.自我剖析,找准发展的平台
能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理清发展状态,找准发展平台是关键。在每位教师自我诊断、剖析、把脉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要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每一梯队人员的优势、不足、发展目标。近年来,许多教师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但仍需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多数教师都能自觉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期望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但需要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与措施来引领。于是,学校加入区域整体推进的研究课题,以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发展平台。在学校总课题引领下,各教研组针对本组现状形成研究课题。
2.问题入手,提高教研活动效能
研究“散点化”问题。为了解决研究“散点化”问题,借助课型研究落实关键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根据教师研究的不同课型,分为不同的课型备课组,各学科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梯队进行有序推进,逐渐形成成熟案例。
年段“新教师”问题。基于学校教师以年段教学为主,低年级教师专门教学低年段,听不懂高年级的课,高年级教师对低年级的课不感兴趣,产生了年段“新教师”的现象。在实施六个年级大循环的过渡阶段,在深入课型研究的同时,我们在每个学期提出统一评课观测主题。例如,上学期把“学习方式——积极能动”的主题作为各教研组主要观测的突破口,重点观测:一是学生的内因,即学习动机和能力(想学或不想学、能学或不会学);二是学习的外因,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主张怎样教、习惯怎样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向——是不是表现出“我要学”“我能学”;学习行为——是不是“充分活动”“获得成功”;学习效果——学习资源是不是丰富有效。这样,不管是处于哪个年级的教师,是不是教过的内容,都能发现亮点和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反思和重建有很大帮助。
3.组本化研讨方式,探索创新教研新实践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践,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与其他教师的差距越加明显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组结合本组实际,进行组本化研究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语文组:滚动式研讨。基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拖堂以及新理念停留在口头,缺少转化到课堂。在备课组中,采用初建—重建的形式,通过课堂实践研究,促使教师们不断丰富对新理念的理解,将研究深深扎根于每位教师的课堂。
数学组:对比式研讨。基于各年级都有骨干教师能发挥引领作用的优势,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对比式研讨,重点关注各环节的不同处理:是否重心下移,互动生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英语组:跟踪式研讨。针对英语组青年教师集中,以及到校三年内的年轻教师首次教毕业班问题,我们选出两位新教师,由其他教师对他们进行跟踪听课,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说问题、找对策、想办法。同时,安排两位年轻教师听其他教师的课,寻不同、究原因、谈困惑、思问题,并将二次研讨融入后续内容的教学中,努力实现新的提升。
4.搭建平台,促不同教师不同发展
教研组长,以整体策划研究促发展。教研组组长是基层的精英,是最基层的领导者,教研组研究计划的制订、总结的形成,让教研组长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促进其对学科建设发展优势、问题和潜在的再思考,能够助推教研组长的主动意识、责任人意識、策划能力的提高。期初、期末例会交流,促进互相学习的同时,促进教研组长的成长。
不同梯队教师,以不同层面研究课促发展。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强烈,他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希望找到生命成长感。第一梯队教师深入探索研究,第二梯队教师巩固深化研究,第三梯队教师紧跟模仿研究。不同梯队教师的不同要求,分层目标,滚动推进,只要投入、努力都能达到。教师主动学习、倾情投入的热情不断被焕发,同时促进教研组课型研究的整体提升。 逐层推荐的精品课,积累研究资源。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也需要成功的体验,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逐步推进校内精品课。精品课的着眼点不是骨干教师展示的舞台,而是从三个层面促进全员参与,从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学校层面,激发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学习和创造热情,既帮助学科间有效实现资源共享,资源积累,又从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研究文化出发,丰富研究资源,激发研究热情。
三、成事中成人——促教研组责任人及组员成长
1.创新团队建设,责任人意识加强了
(1)民主竞聘制度,促责任人成长了
教研组建设的灵魂在于教师的责任心和团队的竞争、合作意识。通过民主竞聘产生新一任教研组长的过程,使教研组长经历动力内化。他们意识更强了,从“完成任务型”转变成一个想怎么做,为什么要做的“思索总结型”教研组长。如今,各教研组长既是教研组中的管理者,更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文化的创建者。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备课组长引领组员共同成长的意愿越来越强。
(2)人人均为责任人,合作意识加强了
为进一步增强教研组每一位成员的团队精神,主人翁意识,各教研组把岗位工作思路引入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内定人定岗,人人参与,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数学教研组的岗位设置见下表:
2.活动人人参与,每位成员成长了
(1)行为——变了
随着教研组活动的真实开展,每位成员都敢于实践不怕出错(目的是改进),真实研讨,真实反馈。学生立场进一步确立,学会深入地思考“学生应该有怎么样的发展?”“有哪些可靠的发展方式?”“如何才能持续地发展?”……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中得到一次次的磨炼,课后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不断地形成理性的认识。
(2)思想——变了
各教研组成员的激情、斗志、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价值观念从以“事”和“物”为核心转到以“人”和“生命成长”为核心,思维方式由“散点状态”“表层状态”转到“结构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关系性思维”“过程性思维”。学生立场在变化,从缺失—泛化—落实,从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具体知识的掌握上,到教师跟着学生走,到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和策略的思考和体悟上。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只要教研活动有收获就能提高教师们教研的积极性,学校教研组在剖析中提升,更新中激活,成事中成人。
【参考文献】
[1]王洁,郑慧琦,胡兴宏.研究让教师加速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08(6).
[2]葉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高翔.校本教研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科, 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