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整个大局。现在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阅读兴趣不高以及思考空间小等问题,这既有制度的问题,也有历史的原因。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断获得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71-02
初中这个成长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各种习惯形成的阶段,我们应该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加以正确的引导,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就阅读来讲,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处于重要转折期,不管是就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类型,较之小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转折期,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有一个提升。观之当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育,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与此学龄阶段的学生以及初中语文教师的接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点认识,并给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于内部的学习动机,有了内在的需求,自然会推着主体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学习也会更加富有成效。但是,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似乎有一种抵触的心理,对于某一方面学习的厌烦情绪蔓延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当然也波及到阅读的教学。富含深厚的美学意义的文本在进入学生的视野之前,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将其看成是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学生会带着“等待教师提问,回答教师提问,接受教师答案”的隐性阅读心理来完成课内的阅读活动。因此,课前的预习或者是课后的回味,大多数的学生是不会去做的,那就更不用说课外的延展性阅读了,在自主学习方面是有待于提高的。
此外,不仅仅是学生,包括学生的家长也是一样,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视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母语是我们从小一直接触并不断实践的一种存在,在理解和运用上即使有差别,也不会达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地步;另一方面,语文这个学科,特别就阅读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慢慢习染,提升内在修养的过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沉淀自己,进入阅读的世界呢?
(二)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孩子更是要利用他们的兴趣点,逐渐深入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方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还不是很高,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贪玩还是他们的天性,那么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才会真正爱上阅读。面对语文教学中的文章,学生可以说并没有任何的选择,要被动接受所有的文本,而课本中的选文要考虑诸多因素,不仅各种适宜的类型兼顾,而且还涉及主题思想等深层含义的问题,所以难免会有学生不喜欢的类型。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学生在面对这篇课文时,阅读的兴趣明显不高。这篇文章全篇都被纯描写的文字内容覆盖,篇幅也比较长,读起来“平平淡淡”,对于十三四的孩子来讲,没有阅读兴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导致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本所写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有难度,那么兴趣自然也会有所降低。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由于生活时代相距太远,其文章中的背景和发生的事情都与现今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并且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针砭时弊,含义深刻的,对于初中年段的学生来讲,理解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自然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课后翻阅鲁迅先生文章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
(三)学生的思考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其实是很小的,任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想象的空间也几乎为零。出于课时限制、考试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在阅读教学这一块,老师通常都是直接讲授,学生自己仔细阅读文本的时间很少,而对于文本,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反复多次的阅读,只有多次深层次地阅读文本,认真体会、想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理解。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其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不应过分强调认知目标,让学生被动接受课上的提问和讲解,从而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中使用的过于“淋漓尽致”,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会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所有的知识点一应俱全,还配有很多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这些“花哨”的手段看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阅读文本,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的学习,并没有用心,自然也就不会有个性化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这一点不仅是从教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牢记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是课堂上的主角,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激发内在驱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反复的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默读到朗读,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文本,在不断的阅读中注意自己的感受,注意自己的体会,逐渐由“让我读”变成“我要读”。
但初中阶段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是他们的本性,让他们完全靠自己养成极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的督促还是必要的。一方面,老师要布置一定的预习和复习的任务,这个作业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是简单的一句“回去预习新课”、“回去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而是有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的设置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还要巧妙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在不断获得提升,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做好监督和帮助的工作,如果学生在完成作业上有怠惰或者是困难,家长要注意引导,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切忌帮助学生完成,这样会让孩子有依赖性,其影响是深远而有害的,任何人的学习都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成长。 (二)充分利用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具有一种期待视野,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笔者认为,这个心理要充分利用。那么,一堂课的开始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导入的问题。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个文本的导入,将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对于无法引起学生认同和共鸣的文章,前期的铺垫工作就更是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范畴,让学生对相关的背景材料作一定的了解,注意找到文本与学生兴趣点的完美结合处,让学生对于那些即使与自身生活相距甚远的文本,一样可以产生阅读期待。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将学生的这种期待延续,利用不断的求知推进教学进程,要让学生发现的问题成为课堂中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认为的问题。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会十分有兴趣做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这也是对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调动。为了探寻答案,除了多读书,还要多实践,将课本知识充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相关,这样更容易找到兴趣的结合点,不断有进一步的期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认识到这一点,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连,自然会有极大的阅读兴趣,也会对文本有不同的期待。
(三)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态度。它强调的是学生自我卷入、自我依赖的学习。从阅读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阅读的凭借,在阅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的自主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文本的存在不是为了机械地被理解、被记忆或是被复述,它是作为一个与学生积极对话的主体而存在的,它可以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激活剂,让阅读主体创造出多于文本原作千百倍的东西。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重要,阅读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知点是它的魅力所在,等着读者带着自身去填补这个空白,因此一定不要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使这文本的魅力丧失。把阅读作品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的对话之中,与无数的大师、无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直接对话,才会进入到那充满文学色彩和人文精神的世界之中,体会阅读的重要和魅力。
在生本对话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导向,让学生得到一种意识和情感。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例如有位教师讲《吆喝》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叫卖声,并且让学生吆喝自己身边的叫卖声,创设了一个老北京街市的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到一片吆喝声之中。此外,教师还要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互动,让我们的阅读主体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实现精神上的沟通。话题的设置上,如果太浅显,达不到思考的目的,如果太深奥,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四)采用合作学习
在阅读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模式,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大家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让思想发生碰撞,思维被拓展,看到的方面和遐想的空间都会变大。同学们在一起,就像不同的化学药剂混合在一起,必定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生出谁都难以预料的结果。小组的学习对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一定要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和分工之中,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小组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合作,这是一项必备技能。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人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学会合作,会让你事半功倍。并且合作学习的采用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学习方式:演讲、舞台剧、辩论……都不失为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好方法,既可以学到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对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立.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邓丽娜.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大学文学院.2004年.
[4]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李志朋.接受美学视野下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71-02
初中这个成长阶段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各种习惯形成的阶段,我们应该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加以正确的引导,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持的基础。就阅读来讲,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是处于重要转折期,不管是就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类型,较之小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个转折期,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有一个提升。观之当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育,还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通过与此学龄阶段的学生以及初中语文教师的接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点认识,并给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可以看作是一种来自于内部的学习动机,有了内在的需求,自然会推着主体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学习也会更加富有成效。但是,学生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似乎有一种抵触的心理,对于某一方面学习的厌烦情绪蔓延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当然也波及到阅读的教学。富含深厚的美学意义的文本在进入学生的视野之前,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将其看成是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学生会带着“等待教师提问,回答教师提问,接受教师答案”的隐性阅读心理来完成课内的阅读活动。因此,课前的预习或者是课后的回味,大多数的学生是不会去做的,那就更不用说课外的延展性阅读了,在自主学习方面是有待于提高的。
此外,不仅仅是学生,包括学生的家长也是一样,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视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母语是我们从小一直接触并不断实践的一种存在,在理解和运用上即使有差别,也不会达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的地步;另一方面,语文这个学科,特别就阅读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慢慢习染,提升内在修养的过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沉淀自己,进入阅读的世界呢?
(二)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的孩子更是要利用他们的兴趣点,逐渐深入引导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方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还不是很高,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贪玩还是他们的天性,那么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才会真正爱上阅读。面对语文教学中的文章,学生可以说并没有任何的选择,要被动接受所有的文本,而课本中的选文要考虑诸多因素,不仅各种适宜的类型兼顾,而且还涉及主题思想等深层含义的问题,所以难免会有学生不喜欢的类型。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学生在面对这篇课文时,阅读的兴趣明显不高。这篇文章全篇都被纯描写的文字内容覆盖,篇幅也比较长,读起来“平平淡淡”,对于十三四的孩子来讲,没有阅读兴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导致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本所写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理解起来有难度,那么兴趣自然也会有所降低。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由于生活时代相距太远,其文章中的背景和发生的事情都与现今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并且鲁迅先生的文章都是针砭时弊,含义深刻的,对于初中年段的学生来讲,理解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自然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课后翻阅鲁迅先生文章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
(三)学生的思考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其实是很小的,任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想象的空间也几乎为零。出于课时限制、考试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在阅读教学这一块,老师通常都是直接讲授,学生自己仔细阅读文本的时间很少,而对于文本,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反复多次的阅读,只有多次深层次地阅读文本,认真体会、想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理解。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其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不应过分强调认知目标,让学生被动接受课上的提问和讲解,从而造成了对学生个性的压抑。
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中使用的过于“淋漓尽致”,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会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所有的知识点一应俱全,还配有很多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这些“花哨”的手段看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阅读文本,基本上就是走马观花的学习,并没有用心,自然也就不会有个性化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这一点不仅是从教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牢记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是课堂上的主角,有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能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激发内在驱动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反复的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默读到朗读,一定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文本,在不断的阅读中注意自己的感受,注意自己的体会,逐渐由“让我读”变成“我要读”。
但初中阶段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是他们的本性,让他们完全靠自己养成极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的督促还是必要的。一方面,老师要布置一定的预习和复习的任务,这个作业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是简单的一句“回去预习新课”、“回去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而是有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的设置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还要巧妙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在不断获得提升,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做好监督和帮助的工作,如果学生在完成作业上有怠惰或者是困难,家长要注意引导,逐渐打开学生的思路,切忌帮助学生完成,这样会让孩子有依赖性,其影响是深远而有害的,任何人的学习都不能代替学生自身的成长。 (二)充分利用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具有一种期待视野,一种迫切的求知心理,笔者认为,这个心理要充分利用。那么,一堂课的开始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就是导入的问题。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要充分利用每个文本的导入,将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对于无法引起学生认同和共鸣的文章,前期的铺垫工作就更是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范畴,让学生对相关的背景材料作一定的了解,注意找到文本与学生兴趣点的完美结合处,让学生对于那些即使与自身生活相距甚远的文本,一样可以产生阅读期待。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将学生的这种期待延续,利用不断的求知推进教学进程,要让学生发现的问题成为课堂中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认为的问题。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会十分有兴趣做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这也是对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调动。为了探寻答案,除了多读书,还要多实践,将课本知识充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他们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高度相关,这样更容易找到兴趣的结合点,不断有进一步的期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认识到这一点,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相连,自然会有极大的阅读兴趣,也会对文本有不同的期待。
(三)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对话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态度。它强调的是学生自我卷入、自我依赖的学习。从阅读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个人从文本提取意义并重组文本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是阅读的凭借,在阅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的自主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世界著名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文本的存在不是为了机械地被理解、被记忆或是被复述,它是作为一个与学生积极对话的主体而存在的,它可以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激活剂,让阅读主体创造出多于文本原作千百倍的东西。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重要,阅读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本的空白点和未知点是它的魅力所在,等着读者带着自身去填补这个空白,因此一定不要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使这文本的魅力丧失。把阅读作品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的对话之中,与无数的大师、无数的血肉丰满的人物直接对话,才会进入到那充满文学色彩和人文精神的世界之中,体会阅读的重要和魅力。
在生本对话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导向,让学生得到一种意识和情感。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例如有位教师讲《吆喝》的时候,一开始就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叫卖声,并且让学生吆喝自己身边的叫卖声,创设了一个老北京街市的情境,从而把学生导入到一片吆喝声之中。此外,教师还要选取合适的话题进行互动,让我们的阅读主体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和热情,最终实现精神上的沟通。话题的设置上,如果太浅显,达不到思考的目的,如果太深奥,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四)采用合作学习
在阅读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模式,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有自身的局限性存在,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大家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让思想发生碰撞,思维被拓展,看到的方面和遐想的空间都会变大。同学们在一起,就像不同的化学药剂混合在一起,必定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生出谁都难以预料的结果。小组的学习对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中,一定要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和分工之中,避免出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小组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学会合作,这是一项必备技能。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的,人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社会性,学会合作,会让你事半功倍。并且合作学习的采用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学习方式:演讲、舞台剧、辩论……都不失为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好方法,既可以学到知识,加深印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笔者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对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李立.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邓丽娜.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大学文学院.2004年.
[4]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李志朋.接受美学视野下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